“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是欧阳修赞颂洛阳牡丹的名句。
有这种感受的不止欧阳修一个人。过去,洛阳花工在培植牡丹的过程中,都会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洛阳种植的牡丹,花开得又大又艳,可一旦运到外地种植,往往不如在洛阳生长得好。
直到2004年,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洛阳市地矿局公布了一项科研成果,才为这一奇特现象作出了科学解释:经过对洛阳土壤的调查,调查人员发现伊河、洛河带来的火山岩微量元素成就了洛阳牡丹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洛阳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些微量元素能有效促进植物细胞生长,特别适合农作物和花卉的种植。
洛阳牡丹甲天下,一靠地脉,二靠人脉。
历史上,洛阳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辐射周边,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的根文化。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象征国家的繁荣昌盛,因此得到了多个封建王朝的喜爱,在都城洛阳广为种植。
到了北宋,洛阳虽然失去都城地位,但仍是解职官僚和文人名士的荟萃之地,北宋的重臣范仲淹、欧阳修、富弼、司马光、吕蒙正、文彦博、邵雍、程颐、程颢、苏辙等,都曾居住在洛阳。他们在洛阳建设园林、广植牡丹,进而把牡丹种植和观赏推至顶峰。
元明清时,随着洛阳政治、经济地位的下降,花事活动渐趋衰弱,但经过隋唐至北宋数百年的熏陶,洛阳牡丹已经深深植根于河洛大地,在百姓心中形成了浓厚的“牡丹情结”。
这就像冬天里的牡丹,虽然褪去铅华,但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它正在积蓄力量,一旦到了来年春天,便会发芽、抽枝、展叶、现蕾、绽放……以更加蓬勃的气势、更加俏丽的姿容去迎接世人、傲视群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