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威电子公司的贴片车间里,工人在进行高科技表面组装技术加工。本报资料图片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后,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示范区建设进行了全面安排,提出了30条求新务实的先行先试政策。本报自9月8日起到9月22日,陆续刊发了10个特刊,分别对这两个重要纲领性文件进行了深入解读。
郑州、洛阳、新乡三市是示范区建设的主体,三市作为我省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体系最完备、创新活动最丰富、创新成果最显著的区域,具备示范带动引领河南整体跃升的基础条件,根据示范区整体规划要求,将按照“三市三区多园”的架构,加快形成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从今日起,本报将连续刊发3个特刊,为读者深入解读这三市的产业基础、功能布局和创新规划等情况。
郑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使命重大,确立“建设成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龙头”目标,必将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发挥不同寻常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郑州建设示范区“底气”充足
郑州自主创新“底气”十足。据科技部最新评估,郑州市在全国57个创新型试点城市(城区)中综合排名18位。清华大学“2015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研究报告”也显示,郑州市在统计的100个城市中居第9位,跻身全国“十强”。郑州的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已初步具备了加快创新驱动、推进创新型城市向更高级阶段迈进的基础和条件。
创新发展能力居全省领先水平
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多年在全省领先。2015年郑州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到2015年底,全市专利授权量达14434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87件,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6位,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名第2位。
创新创业孵化体系逐步健全
2016年,全市计划新增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0家以上;确保政府主导的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建成投用120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1500家以上,15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实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
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加快
目前全市已建立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062家,其中省级604家,国家级35家。未来3年,郑州市将强力打造辐射中原的科技资源集聚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研发和服务中心、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全市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全部建成,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200家,载体面积突破1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7000家;建设10个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和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50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集成政策优势吸引领军人才
2015年,郑州市通过积极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和7个配套政策,进一步放宽引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条件。目前,郑州已重点支持了306个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项目,建立了77家院士工作站,两院院士12人,5人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引进42名“千人计划”专家。
“六区”定位引领核心龙头
开放创新先导区
积极推进开放式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创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中西部科教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探索依靠开放合作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作出示范。
解读:
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示范区合作建设重大科教平台,在建设用地、建设资金等方面优先予以保障。支持示范区内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研发。
技术转移集聚区
充分发挥郑州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形成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枢纽的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流通新格局。
解读:
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核心,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和全国创新网络,积极吸纳外部创新要素,主动承接技术转移。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建立专利技术成果应用长效机制。
转型升级引领区
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创新驱动主导、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解读:
郑州以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完善产业链配套,推动规模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
创新创业生态区
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努力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
解读:
高标准建设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创业培育、创新研发、科技服务、人才集聚和生活服务的集约功能。
创新创业人才密集区
完善鼓励创新、支持创造、激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政策措施,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来郑创新创业。
解读:
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设立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等特设岗位。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组织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
科技与金融结合实验区
开展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先行先试科技金融创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解读:
未来3年,郑州市将投入大批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和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科技贷款费用补贴、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
示范区发展路径清晰
“一区四园多点”推动前行
按照“一区四园多点”的架构,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布局以郑州国家高新区为核心区,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水区和其他县(市)区创新创业综合体为辐射区。自主创新核心区强化战略先导地位,突出“高”和“新”;辐射区突出“专”和“精”,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形成示范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产业格局。
高新区
重点建设北斗导航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联东U谷郑州生态科技产业园、亿达软件园、新三板产业园等,谋划高新区“未来科技城”
航空港区
重点建设空港(电子商务园)、古城(电子信息基地)、会展物流(商贸会展园区、航空物流园区)、双鹤湖(精密机械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四大片区
郑东新区
重点建设龙子湖科技创新集聚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中原金融产业园、金融智谷、创意岛孵化园等
经开区
重点建设智能汽车与电动汽车产业园、重大装备制造科技产业园、河南跨境电商智慧产业园、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等
金水区
以金水科教园区为依托,重点建设河南外包产业园、郑州启迪科技园、郑州北大科技园、西亚斯亚美迪国际软件园等
(记者 徐建勋 杨凌 何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