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金龙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精密铜管生产厂家和最具实力的科研开发创新基地,空调与制冷用精密铜管占世界总量的30%。本报资料图片
推进技术转移和开放合作
1
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和运行
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核心,积极融入全球和全国创新网络,主动承接技术转移,促进知识产权交易。推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运行体系化、网络化,吸引国内外知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参与运行,引导新建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高技术转移和成果对接水平和成效。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对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把示范区打造成为支撑全省科技创新的技术转移集聚区。
2
积极构建开放合作体系
牢固树立开放意识,构建开放合作体系,广泛汇聚创新资源。完善省政府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会商机制,把示范区内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作为会商主要内容,通过省部会商争取国家各部委支持示范区建设。制定开放合作政策和措施,推进开放式创新,积极推动示范区各级政府与省外知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科技合作关系。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示范区内设立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推动创新主体培育与引进创新资源相结合,支持示范区内各类创新主体与省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协同创新,或引进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提升创新效率。
3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充分发挥示范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支持面向中亚现代农业技术输出。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示范区联合组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支持癌症化学预防、先进钎焊材料与技术、道路建设与养护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积极引进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在示范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持示范区内优势企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加强重点产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规划。建立有利于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出入境管理机制。
4
促进技术市场繁荣和发展
制定出台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市场培育发展相关的扶持政策,构建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培育技术交易主体,支持技术转移、交易、登记等中介机构、服务机构,扶持经技术转移机构促成在我省转移转化的项目,培养技术交易经纪人才队伍,促进我省技术市场健康发展。
5
促进军民科技融合发展
建立军民创新规划、项目、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支持在示范区内设立的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强同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船重工725所、新航集团等合作,重点支持可见光通信、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金属材料、航空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洛阳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解读:
作为科技欠发达的省份,单靠自身力量很难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把开放式创新作为当前技术条件下提高创新水平的重要选择,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要深化科技合作,鼓励示范区内企业与国内外同行、大型央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用好国际国内创新资源。要加快技术转移转化,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市场、人力资源等优势,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和人才向示范区转移,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与驻豫军事院校、军工企业、军工科研机构的沟通合作,打通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渠道。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引领提升优势产业
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实施,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向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突破机器人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装备控制系统集成设计等关键技术,优先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矿山成套设备、智能专用成套设备、智能单机装备等,大力发展盾构装备、煤矿机械、工程机械、智能仪表与控制系统、道路养护装备等,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钛及钛合金、钼钨及制品、深加工铝铜材、金属靶材等高端金属材料,大力发展新型绿色耐火材料、超硬材料及制品、高分子材料、超材料、电子玻璃等高端新材料,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解读:
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最终目标是发展高水平的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郑洛新产业优势,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通过优势领域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批“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竞争力,重点提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水平。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产业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做大做强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3D打印等新兴业态,培育产业新增长极。加快电子信息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贯通研发、关键零组件加工、手机生产的本地化链条,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郑州)数据中心、洛阳景安互联网数据中心、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形成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发展可见光通信、北斗导航、卫星遥感、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安全、物联网、新型显示等,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加快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客车、纯电动工程车等,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及制造基地。着力突破动力电池及材料、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积极向储能、机车、信息、军工等领域拓展,形成产业集群。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推进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中药新药等研发,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解读:
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到2020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40个左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发展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以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支撑发展特色产业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加大现代育种、食品加工和流通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和食品产业集群。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着力发展自动识别、电子数据交换等先进技术,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推动“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运作,推动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积极推进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建设。加快构建航空经济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解读:
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和新兴的航空经济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推动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发展高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
策划:赵铁军 王亚明 统筹:张光辉 高李丽 执行:张学文 李宜鹏 胡心洁 整理:史晓琪 美编:单莉伟 王伟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