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原大地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热潮。3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河南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月中旬,中国政府网正式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不久前,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在郑州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出席会议并讲话,共同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揭牌。在很短的时间内,河南有关各方就已经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加快了推进建设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步伐。
有人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河南有望崛起“三个中关村”。事实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意义远不止于此。
有望带动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
5月27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核心内容是强调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和国务院批复要求,部署启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讲话中指出,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也是新兴的工业大省,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河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迈上了新台阶。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利于发挥河南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有利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步伐,让中原更加出彩,辐射带动中原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
谢伏瞻在讲话中则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赋予河南的又一重大战略,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动能转换的重大工程,是弥补河南发展短板的重要抓手,是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和重要实践,必将对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支撑河南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如今的中原大地,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早已风生水起。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便是这样的典型。在国务院决定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久,河南就已经火速行动起来。依托郑州、洛阳、新乡3个国家高新区,创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举全省之力将其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这不仅仅是郑洛新三地人民的期盼,也是河南全省干部群众的期待。
距离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过去仅仅一个多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就印发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总体要求、战略定位、空间布局与功能布局、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谋划,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同时,相关的建设动员大会和揭牌仪式也很快完成。
又一次站在改革第一方阵
对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除了它会给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带来哪些影响外,还包括河南如何建设好这一示范区,以及如何用好这一“国字号”示范区的金字招牌?
按照国务院批复和《实施方案》要求,河南将着力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和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使之成为引领带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载体和增长极。
此外《实施方案》提出了示范区建设的六项重点任务,包括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转移和开放合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和促进郑洛新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
从重点产业布局来看,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设想,5年要培育10个“百千万”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将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预计到2020年,这里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土。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国字号”战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继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后,国务院批准河南省实施的又一重大战略,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时代大潮中涌现的“弄潮儿”。此前国家已设立11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此次河南郑洛新和山东半岛、辽宁沈大一道“鼎力加盟”,中原儿女在创新发展的大道上,由“跟跑”到“同行”,甚或是“领跑”,又一次站在了改革创新的第一方阵。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中国(郑州)第二届国际创新创业大会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也在郑州举办。眼下的中原大地,勇立潮头,奋发图强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创新创业的好消息接踵而至,让人心潮澎湃、信心倍增。创新创业的蓝图已经绘就,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和重大实践,必将对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支撑河南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杨毅 周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