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大会精神丨
加快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5-02-08 07:13 来源:河南日报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日召开的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大会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联结国内外的枢纽优势、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市场巨大的潜力优势,应紧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形成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河南路径”,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集聚优质资源,着力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注入强大动力。

  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基础

  河南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市场交易规模和影响力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市场消费规模巨大。我省常住人口近亿人,2024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6万亿元,对稳定全国内需市场基本盘具有重要作用。二是产业规模地位重要。我省工业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是我国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联结点,在保障工业产品、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三是创新发展加快成势。我省已形成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省实验室27家、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产业研究院55家,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

  河南是全国统一大市场高效贯通的关键枢纽。我省拥有联通国内外的枢纽网络,是国内大循环中轴带连接的必经区域,为大宗商品、工业制成品、农产品、原材料等高效流通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四条丝路”链接世界。统筹“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展,不断提升高水平开放通道优势。截至2024年年底,郑州机场航线网络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创历史新高,中欧班列累计突破1万列。二是物流枢纽发展迅速。全省有4个城市入选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获批建设10个国家物流枢纽,有河南保税物流中心、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等7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规划布局39个大型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一核多极”的多式联运枢纽体系初步形成。三是辐射带动范围广阔。我省是连接全国“铁水公空”交通大动脉的中心节点,作为“米”字形高铁网中心的郑州,已形成辐射全省的1小时经济圈,连接周边省会城市1.5小时经济圈、辐射全国半数以上人口。

  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省将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作为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抓手,出台《河南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方案》,推动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高水平市场经济体系;制定《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等法规,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建设“信用河南”平台,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全国共享,实施联合奖惩机制,在招投标、融资授信等领域推行信用承诺制,降低交易风险。

  从五个方面发力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

  发挥我省产业、枢纽和市场规模等优势,着力破解影响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堵点、卡点和难点问题,从枢纽经济、市场体系、供需关系、要素流动、营商环境等五个方面发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形成“河南路径”。

  以建设现代高效流通体系为牵引,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坚持软硬并举,推动“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不断提高流通效率。一是建设高水平枢纽经济先行区。支持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高效“硬联通”,提升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内河港“四港”一体化联运功能,同时在创新政策、制度、规则、信息之间的“软联通”发力,发展壮大枢纽经济。支持洛阳、南阳、商丘等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持续提升枢纽功能,提质建设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发展壮大临空、临港、临铁等枢纽产业。二是打造一批现代供应链中心。依托郑州、洛阳、南阳、商丘等国家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加快推进流通设施软硬件、渠道和平台建设,提升订单、运输、仓储、配送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数字化、智慧化、开放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进一步优化全省城乡流通网络,完善提升冷链物流网、城乡配送网、信息平台网等。三是持续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深入实施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运输“公转铁”行动,促进现代物流业从单一环节降成本向全链条降成本转变、从减税降费向提质增效转变,实现结构性、制度性降本增效。

  以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为前提,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大市场。对我省来说,要在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和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加紧发力,不断提高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一是实施产权保护制度创新。加快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立法,完善传统领域、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制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标准、规范。二是推动市场准入和退出便利化。研究制定我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型市场主体进退市场的统一标准,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面对进入和退出的平台、数字、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时,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三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深入落实《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尽快在全省范围内形成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企业成长全过程融资和发展壮大提供良好信用环境。

  以着力扩大内需和深化区域合作为支撑,拓展市场空间规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要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对我省来说,既要深入推进以郑州都市圈为主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做大做强本土市场规模,又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战略合作,共同激活市场潜力。一方面,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市场新需求。面向需求结构变化和供给革命,从政策端、产业端、市场端等多向发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进入国际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中高端的新产品开发,推动“河南品牌”由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世界性品牌跃升。大力发展消费品制造业,聚焦产优品出精品,打造本土消费品“美豫名品”。另一方面,深化区域合作扩展市场新空间。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在“市场共享、产业合作、人员交流、联合科研”等领域开展合作,打造产业共赢、平台共享、情感共融的区域合作新模式,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关键,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探索数据、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新路径,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在数据要素方面,发挥我省数据资源富集、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支持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加快整合全省数据资源、生成数据产品、开展交易业务、拓展数据产业,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支持郑州、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等5个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试点城市,健全数据产权制度体系,构建多级数据要素市场机制。在资本要素方面,以科创金融为重点深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形成覆盖种子期、天使期、成长期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生态,推动金融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技术要素方面,聚焦重大战略项目、重点产业链和创新链,进一步完善创新资源协同配置机制,构建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全要素一体化配置的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保障市场公平竞争。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法治保障、创新数字治理等举措,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制度衔接样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评估和考核,短期以政务服务便利化打破“显性壁垒”,中期通过法治化建设消除“隐性障碍”,长期依托数字化治理实现“规则统一”。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智慧监管,提升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网络交易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重点产品追溯等方面“跨省通办”、共享协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监管的探索力度,避免出现监管空白。

  更好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和省内外竞合关系,工作复杂而系统,我省应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结合河南实际,出台更好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施方案,科学设置政绩考核指标,细化目标任务,避免各地为了短期利益、局部利益过度干预市场。同时,加快出台促进市场高效流通、运行和公平竞争、积极推动市场扩面提质等一揽子政策措施,集成政策合力,强化政策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优化。

  聚焦优势领域率先突破。我省应率先在基础较好的装备制造、食品、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以及枢纽经济、数据要素、内陆开放高地等优势领域,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总结推广成熟经验,带动全省更好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比如,进一步提升枢纽能级,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支撑物流数字化升级,持续提升我省枢纽地位。再如,鼓励我省龙头企业在发达地区布局建设设计研发中心,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布局生产和销售基地,进一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实施。我省应积极推广运用数字监管平台,统筹财政、工信、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对企业存在的、潜在的垄断问题进行及时监管,对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及时调控,推动市场公平竞争。积极引导企业利用数字平台,打通生产、交换、销售等经济循环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堵点,使信息、物流流通更加顺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效率。(高亚宾 王梁 作者单位: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

责任编辑:付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