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
三门峡专场新闻发布会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4-11-04 15:00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新闻发布会视频

  2024年11月4日15:00,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三门峡专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内容:介绍三门峡市“坚持绿色转型、创新驱动,加快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蝶变”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发布人:

  徐相锋 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

  孙淑芳 三门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照生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杨红忠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2680703407465351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平萍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第17场新闻发布会,很高兴邀请到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徐相锋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三门峡市“坚持绿色转型、创新驱动,加快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蝶变”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

  三门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淑芳女士;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照生先生;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红忠先生。

  欢迎各位发布人。

  接下来,我们先请徐相锋市长作主发布。

4573617967138408

  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 徐相锋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向大家介绍三门峡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关情况。首先,我代表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向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三门峡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诗人贺敬之在参观三门峡大坝建设后,写下的诗歌《三门峡·梳妆台》,也让三门峡——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在这片土地上,七千年前的仰韶彩陶点亮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千年雄关函谷关见证着古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屹立黄河的中流砥柱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一代代三门峡人在这里接续奋斗、苦干实干,推动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两个确保”,抓实“十大战略”,聚焦“13561”工作布局,突出做好“新河文山农”五篇大文章,团结奋斗、砥砺前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三门峡实践迈出坚实步伐。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坚定走好转型之路,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的重大要求,坚定走好绿色转型、创新驱动这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以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全力培育“8+6”产业集群,推动原料变材料、材料变器件、器件变装备。比如,黄金产业,形成了“采选—冶炼—精炼—加工—交易”的全产业链,产量连续40年居全国第二;铝产业,形成了“铝矾土—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宝武铝业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精、尖铝板带生产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军工、航天航空等领域,部分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全市铜箔产量达到7.8万吨,居国内第一,高纯锗、高纯镓、高纯砷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5%、27%和30%,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宝鑫电子、骏通车辆、中车重装等为代表的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进入了产业链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二是全面实施首位战略,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引擎”,全市财政科技支出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创新平台总数达763个,较五年前增长139%,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2%,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先后柔性引进院士57名、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51个、高层次人才740名、实施人才项目240个,能源与环境(三门峡)国际联合实验室、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先后落地,自然资源部超纯矿物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揭牌运行,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永久落户,初步形成了“人才引领发展、项目支撑转型”的良好态势。比如,我市高纯石英产业实现了“矿石—石英砂—石英器件—石英坩埚”试验线的链式贯通,为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枢纽经济加快发展。三门峡位于郑州、西安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之间,市域内干线铁路运营里程500余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6公里,每天过境高铁可直达124个地级市,形成了铁路、公路“双十字”,客运、货运“双中心”和向东、向南“双出海”的大交通格局。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托陇海铁路、浩吉铁路两大干线铁路交会优势,谋划实施了铁路综合枢纽物流园、豫西煤炭储备基地等项目,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同时,我们深入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进口铜精矿属地检、三门峡自贸联动创新区顺利获批,整体通关时长缩减85%以上;三门峡至青岛出口“五定”班列常态化运行,可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40%以上,加之铜精矿“保税混矿”业务试点、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稳步建设,三门峡正逐步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迈进。

  四是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全市优良天数、PM2.5、PM10、断面水质达标率等主要指标连续5年均居全省前列,2023年我市获省空气质量生态奖补资金3300余万元,居全省第一位,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市级全域“天然氧吧城市”,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特别是我们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先后实施了18条黄河支流综合治理、百里黄河湿地修复、千里城市绿廊建设、万亩矿山生态修复、亿吨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重点工程,比如,已建成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不但守护了黄河安澜,还将沿线的43个景区、300多个村庄、百万亩高标准农田串联起来,成为沿黄乡村振兴、观光旅游、生态康养、文化研学、体育赛事的主轴线;再比如,面对矿山生态整治这场硬仗,我们先后开展“春霖”“清源”等专项行动,累计完成矿山治理12.45万亩,小秦岭矿山生态修复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三门峡白天鹅栖息地由4处增加到9处,越冬白天鹅数量从十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到1.6万余只,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白天鹅栖息地和观赏区。

  五是全力推进文旅融合,城市名片更加靓丽。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高标准推进仰韶文化产业园“七个一”精品工程,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虢国墓地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先后推出“九曲黄河湾·寻根文明源”“花开中国·文明溯源之旅”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将黄河文化、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等有机串联起来,进一步提升了三门峡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影响力。目前,白天鹅正陆续飞临我市栖息越冬,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到三门峡览黄河、观天鹅、泡温泉、赏民俗、品小吃,共赴一场生态之约、文化之旅。

  改革潮涌启新程,扬帆奋进正当时。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力推动“两重”“两新”和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实施,努力在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中让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中贡献强劲三门峡力量!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平萍

  谢谢介绍!接下来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三门峡市的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保持河南省前列,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举措,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 徐相锋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蝶变。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科技企业倍增计划、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安排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3亿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目标完成率居全省前列。我们有很多企业的创新成果走出了实验室,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就有我市朝晖铜业压延铜箔的成功应用。同时,我们启动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5项,立项科技攻关项目59个,软科学项目40个,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3.24%,进入全省第一梯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7%,实现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针对创新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我们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政企政银合作平台,创新设立“人才贷”“科技贷”,今年以来“科技贷”业务整体备案金额突破4亿元,实现1000万元财政资金放大40倍的乘数效应。与此同时,我们建立奖补资金直达企业机制,“真金白银”兑现对企业的承诺。比如,2023年度的“三大改造”资金2727万元,市财政直接拨付到企业账户。截至目前,我们已发放“三大改造”财政奖补资金3.1亿元,协调全市银行机构投放贷款36.7亿元,支持780家企业实施改造项目1363个,改造设备28万余台、产线5000余条,改造后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3%以上,降低成本15%以上。

  三是强化平台赋能。刚才我向媒体朋友们介绍了科技创新平台的总体情况,其中院士产业园是我市打造创新平台的一块“金字招牌”,为了支持院士产业园建设,我们主动配套了2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办公楼等基础设施,无偿划拨40亩科研用地用于实验室及科研中心建设。此外,我们还通过股权投资、设备租赁、供应链贸易等方式解决产业园内中试项目资金、设备购置、原料采购等难题。依托院士产业园,已落地NPR新材料、无氨氮钼清洁冶金等中试与产业化项目18个,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

  四是深化交流合作。我们持续深化“院地院企”合作,建成中原学者工作站10个,与120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时,为破解中小城市招才引智难题,我们实施“崤函英才计划”,探索柔性引才模式,帮助企业“异地筑巢”。今年9月份,我们在招才引智西安专场会上又揭牌了5个“人才飞地”,目前在北京、西安的“人才飞地”已经达到11个,近五年在峡来峡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实现了翻番,为三门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谢谢。

  中新社记者

  近年来,三门峡在新材料产业方面持续发力,尤其是高端铜箔、高纯镓等创新成果引人注目。请问三门峡在发展新材料产业方面的主要做法有哪些?

  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 徐相锋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请王照生副市长回答。

9392931784630064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照生

  谢谢你的提问。在新材料产业方面,三门峡有着突出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我们围绕铜基、铝基、镓基、锗基、硅基新材料,聚焦产业链培育,努力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材料新城。

  一是抓建群延链。参照省里“7+28+N”产业链,结合实际制定《三门峡市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推进方案》,重点发展铜基新材料、铝基新材料等12条产业链,建立链长、盟会长“双长制”,绘制“一图谱六清单”,坚持专班推进,狠抓产业提升。除了刚才徐市长提到的三门峡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外,灵宝市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入选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抓创新驱动。我们推动自然资源部与河南省共建的超纯矿物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筹)落地,未来将推进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化,实现从资源到原料、材料、产品的突破。省地质研究院牵头在我市组建“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制备出4N5、4N8级高纯/超纯石英砂,年产1万吨电子级高纯石英砂项目建成投产。我们与郑州大学共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等前沿方向,布局了8个中试及产业化项目,其中无氨氮钼冶金项目中试生产线已具备连续生产能力,年产17吨超高纯镓、铟、硒材料中试项目成功生产。我们大力引进院士团队,何季麟院士领衔的高纯镓、铟、硒关键金属材料项目,柴立元院士领衔的高纯砷制备项目落地,何满潮院士领衔的NPR新材料产业化项目投产。宝武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河南省高精铜箔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建成投用。

  三是抓开放合作。我们与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等加强合作,举办中国铜加工产业年度大会暨中国(三门峡)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三门峡)铜板带箔产业高峰论坛等国家级、省级行业盛会,吸引行业龙头企业高管、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参会,引入一流资源,推动产业发展。我们承办河南省关键金属产学研联盟成立大会,进一步打通产学研融合通道,完善关键金属冶金—材料—器件产业体系。

  四是抓企业培育。我们出台奖补政策,推动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加强科技创新,争创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华鑫铜箔6微米铜箔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宝鑫电子3.5微米极薄锂电铜箔材料,打破了国外垄断,全市铜箔产能达到7.8万吨,居全国第一。建成全国第6家、全省第1家高纯镓生产基地,高纯镓产能达到110吨。全市新材料产业领域,培育出单项冠军企业5家,头雁企业2家,“瞪羚”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成为引领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矩阵。谢谢。

  顶端新闻记者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万人助万企”活动重心由纾困帮扶为主转向促进企业转型、产业升级,能否谈谈三门峡在支持企业“三大改造”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有哪些探索和实践?

  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 徐相锋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请王照生副市长回答。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照生

  谢谢你的提问。“三大改造”方面。近年来,我们把绿色化、智能化和技术改造作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连续5年、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对企业“三大改造”进行设备补贴,并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智能工厂的企业进行奖励,累计为243个项目发放“三大改造”专项资金3.1亿元,极大地调动了企业技改升级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企业培训。积极“走出去”,组织企业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大力“请进来”,邀请中国信通院、海尔数科等专业机构开展入企诊断,组织培训活动200余次,激发企业技改升级的内生动力。

  三是加强项目实施。逐年制定“三大改造”攻坚方案,梳理项目清单,加强调度实施,定期开展“三大改造”项目观摩活动,交流学习经验。同时,将各县(市、区)“三大改造”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年度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形成比学赶超、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刚才徐市长已经提到,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全市有780家企业实施“三大改造”项目1363个,规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应改尽改,实施改造的企业在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和省里工作部署,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作为向材料新城和高端制造之城蝶变的重要抓手。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从2021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工作推进会,对成功创建的“专精特新”企业大张旗鼓地表彰,兑现奖励资金、发放奖牌,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政策促动。制定出台政策,明确对“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截至目前,共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发放奖励资金3920万元,让企业既得荣誉,又得实惠。

  三是坚持服务联动。深入挖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建立重点培育库。围绕“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开展政策解读、知识产权申报、专家入企巡诊等系列培育活动。紧贴企业需求开展政策咨询、技术对接、人才招引、产学研交流、数字化诊断等专项服务。2024年,我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国家“小巨人”企业1家、重点“小巨人”企业1家,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6家、“小巨人”企业11家。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三门峡是黄河入豫第一站,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生态强市建设,请问,近年来三门峡在加强生态保护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怎样的成效?

  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 徐相锋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请孙淑芳副市长回答。

5384741742750376

  三门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孙淑芳

  近年来,三门峡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

  一是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三门峡市“生态环境保护攻坚年”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协同推进,先后颁布实施了《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等法规条例,努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二是坚持不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方面,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移动源污染等空气质量提升六大行动,我市优良天数、PM2.5、PM10继续保持“两降一增”,均列全省前3位。水方面,开展全市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专项执法行动,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稳居全省前列。土壤方面,强化源头管控,对23个优先监管地块实施风险管控,将33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12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纳入管理,5个地下水国考点位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三是坚持不懈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制定印发三门峡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及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特色农业、文化传承弘扬等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的“1+6+N”规划政策体系。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以城乡污水入网、生活垃圾清理、沿岸绿化彩化为重点,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做到“清水入黄”,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四是坚持不懈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速,先后推动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282个,实现规上企业绿色化改造应改尽改;农业绿色生产模式全面推广,全市170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了粪污综合处理利用设施;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完善,火电、煤炭等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强;“无废城市”建设纵深推进,全市成功创建12类415个无废细胞。

  下一步,我市将坚定不移走好绿色转型、创新驱动这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三门峡实践绿色篇章。

  我先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河南日报记者

  作为仰韶文化的发现地,三门峡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仰韶文化方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 徐相锋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请杨红忠副市长回答。

4444166200072986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杨红忠

  谢谢这位记者对三门峡的关心、关注。三门峡作为仰韶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近年来,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立法保护、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申遗等,高水平推进仰韶文化遗产保护、活化转化和对外传播。

  一是做好发掘保护,深化阐释研究。我们成立了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投资8600万元改善文化保护工作条件,同时制定出台了《三门峡市仰韶文化遗址保护条例》,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支撑。积极参与国家、省市重点考古发掘项目,承办全省“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协商座谈会等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我市实地交流,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等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课题,进行考古调查和成果研究,提升研究阐释水平,以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深化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陶瓷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着力破解人才、技术难题。加快推进仰韶文化申遗,扩大仰韶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是加强活化利用,推进文旅融合。强力推进仰韶村考古圣地“七个一”项目建设,积极融入全省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建设,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机制,鼓励全市文化文物单位推出仰韶彩陶纹饰服装等精品文创产品,推出云听仰韶系列线上科普活动等社教活动,进一步突出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创新性表达。近年来我们还大力发展研学经济,仰韶村考古遗址被省文旅厅收录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华夏溯源—最早中国研学之旅等研学线路,先后建成国家级、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市级研学旅行基地(营地)20个。

  三是坚持扩大声量,讲好出彩故事。注重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壮大外宣声势,紧盯大报大台大网,充分借力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优势,持续提升仰韶文化的知名度,叫响“圣地仰韶·花开中国”文化品牌,我们的广播专题《仰韶曙光照亮民族百年寻根路》荣获河南省城市台新闻奖一等奖。同时,我们也积极在郑州、西安等地开展推介,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以及“仰韶之春”“仰韶之夏”考古研学周,推出“庙底沟遗址发现70周年展”“庙底沟之花——仰韶彩陶文化创意展”等专题展览等,加强与沿黄九省(区)的区域城市协作联动,借势借力、引流蓄势。

  通过以上措施,三门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不断擦亮“圣地仰韶·花开中国”文化品牌,打造仰韶文化传承保护区文化地标,让仰韶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桥梁。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三门峡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资源禀赋,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先天优势,像灵宝苹果、卢氏食用菌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农产品,能不能介绍下三门峡在做好特色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 徐相锋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请杨红忠副市长回答。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杨红忠

  谢谢这位记者对三门峡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产业兴则农村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近年来,三门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现代化三门峡建设“13561”工作布局,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土特产”这篇文章做大做活做精彩。

  一是立足“土”。一方水土产一方物。立足我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我们大力发展果、菌、药、牧、菜等特色产业。果品方面,全市果树种植面积240万亩,总产量28.15亿公斤,其中苹果面积140万亩,产量21.32亿公斤,位居全省第一位。我们重点打造40万亩“百里黄金苹果产业带”,并以此为依托抓好特色特质、龙头引领、品牌塑造,苹果产业已成为三门峡特色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和亮丽的“金名片”。食用菌方面,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积极推行“果菌间作”“菌菜共生”等种植模式。食用菌总规模达到4.9亿袋。中药材方面,以建设全球植物源抗生素研发制造中心为契机,大力发展连翘、黄精等道地药材品种,中药材总面积达到97万亩,卢氏县成功创建国家级中药材产业集群。

  二是体现“特”。以品牌为抓手,不断擦亮特色产业的金字招牌。加快绿色食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104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4个,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总数达到138个;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总数达到47个。“灵宝苹果”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是全省唯一入选的示范区,品牌价值突破200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级市首位。

  三是形成“产”。纵向上,我们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要求,着力延链补链、扩链强链,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涉及浓缩果汁、果胶、枣茶、香菇脆片、核桃油、杜仲雄花茶等12个类别260余个品种,初步形成了“果品加工”、“香菇加工”、“核桃加工”、“中药材加工”等优势产业链。横向上,我们不断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以建设“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引领,推动农业与其它产业深度融合,建成了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乡村旅游特色村61个,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9个,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14个,明清古枣林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建成彩色小麦、油菜(油葵)、特色水果、古枣林、牛心柿等9个万亩基地;围绕函谷关、地坑院、三门峡大坝等旅游资源,开发8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了“五园八线路九个万亩基地”的产业及乡村旅游布局。

  如今,“土特产”成为三门峡乡村振兴、富民增收的“金招牌”,越来越多的农民因特色产业受益,收入不断增加,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平萍

  谢谢各位发布人!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它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三门峡市委宣传部联系,进一步采访了解。

  最后,再次谢谢徐市长和各位发布人的详实介绍,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积极参与,今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责任编辑:杨露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