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搭台,多项国家级非遗大展风采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4-04-13 11:38 来源:洛阳市人民政府

  4月9日至12日,“春和景明”2024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交流展示活动在洛阳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齐聚洛城,交流互鉴。4月10日,参加活动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在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一展风采,吸引市民和游客纷纷驻足。记者就如何更好地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等,采访了部分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4月11日下午,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将在洛邑古城集中展示、交流,您若感兴趣可前往欣赏。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提线木偶戏传承人林建裕

  发挥余热培育非遗新人

  4月10日上午,在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盛开的牡丹旁,一大一小两只木质狮子,在3人操控的数条丝线带动下,跳跃式地演绎属于它的故事。这种人偶同台,用木偶呈现精美绝伦表演的,便是来自福建泉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的起源可追溯至秦汉,明清时期已班社林立,并在千余年的传承里,积累了700余出传统剧目和300余支传统曲牌。”表演者之一、福建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林建裕介绍。

  林建裕今年60岁,传承提线木偶戏已有45年。泉州木偶提线多、操控难,最复杂的木偶有30多条线,需十指悬丝张弛有度,才能让木偶灵活自如。

  泉州与洛阳颇有渊源,从洛阳江、洛阳桥、洛阳镇等名称上,便可见千年前先民迁徙的足迹。林建裕介绍,泉州提线木偶戏也是自北方流行而来,在泉州扎根传承,与先民从河洛地区南渡类似。

  常年出门交流,林建裕对河南非遗也颇有了解,他十分喜爱豫剧。“与豫剧等演唱类非遗项目类似,提线木偶戏也有唱腔,十分考验唱功。”林建裕说,此行来洛与众多非遗传承人交流,对他们创新传承个人技艺有很深的启发。

  如今,提线木偶戏在泉州依然十分火爆,吸引不少年轻人求学。临近退休的林建裕表示,会继续做好“传帮带”,将技艺传递给青年传承人。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横山老腰鼓传承人李有恒

  让青年成为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

  头戴毛巾、身挂腰鼓、手拿大唢呐……4月10日,一群典型“陕北风”打扮的人出现在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表演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山老腰鼓,被游客称赞为“炸街表演”“节日最强气氛组”。

  李有恒是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横山老腰鼓项目非遗传承人,今年40岁,他从8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该技艺,至今已传承32年。此次演出,他与团队26名队员一起演绎了“武腰鼓”。

  “以前只听过‘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又美又香。”表演完毕,李有恒在欣赏牡丹时,被眼前的花海震撼。他说,在洛阳见到许多身穿汉服的游客,在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牡丹花丛中穿梭,好似梦回大唐。

  “近年,横山老腰鼓颇受年轻人欢迎,团队中也吸收了不少‘00后’。”李有恒说,这次外出交流,对年轻人而言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希望洛阳之行能让团队成员汲取多元文化,快速成长,成为传承横山老腰鼓的中坚力量。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仫佬族古歌传承人吴海云

  用仫佬族古歌唱出“洛阳故事”

  当汉服遇到少数民族服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4月9日晚,在洛邑古城,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仫(mù)佬族古歌传承人们,穿戴传统服饰,成为一众汉服游客中的独特存在。

  今年48岁的吴海云是仫佬族古歌项目河池市市级非遗传承人。她介绍,仫佬族古歌是一种即兴表演,通常为一男一女双人合唱,没有乐器伴奏,随即将自己的见闻唱出来即可。于是,在龙门石窟奉先寺,他们即兴高歌一曲:“第一次来到河南,河南文化不简单,龙门石窟看完了,连时又去看牡丹……”

  河池虽然与洛阳相隔较远,但吴海云对洛阳唐三彩并不陌生。身为非遗传承人,她在与团队外出交流的过程中,对唐三彩留下了深刻印象。“洛阳在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吴海云说。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在庆祝传统节日“三月三”。即将返程的吴海云表示,将把在洛阳的所见所感,以“三月三”仫佬族古歌的方式,唱给身边的亲友。

责任编辑:郭栩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