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轻”出发 “绿”建未来丨“无废”城市 河南“有解”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4-03-30 06:59 来源:河南日报

  一座城市,一年会产生多少固体废物?

  以郑州市为例,去年全市域全年分类收集、转运各类生活垃圾500多万吨,人均每天约1.07公斤。加上各行各业在生产时产生的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体量更为惊人。

  纵观全球,中国是世界上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目前各类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800多亿吨,年产生量近120亿吨,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一面是巨大的存量和逐年攀升的增量,一面是有限的存放空间,固体废物的妥善处理和利用迫在眉睫。为此,我国开展了“无废城市”建设,探索让城市“轻装上阵”的新路子。

  “无废”之路步履坚定

  3月30日是第二个“国际零废物日”。3月29日,一场关于“无废城市”建设的推进会在郑州火热召开。

  “到2025年建成郑州‘无废’特大城市中原样板。”“打造洛阳‘无废矿区’、三门峡‘无废工业’、兰考‘无废乡村’样板。”……推进会上,经验在交流,思想在碰撞,目标逐渐清晰。

  建设“无废城市”,河南的脚步一直踏实且坚定。2019年5月,许昌作为全国“11+5”个“无废城市”试点之一率先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三年后,郑州、洛阳、许昌、三门峡、南阳和兰考县等“5+1”地区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数量居中西部第二、全国第六。

  为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去年1月,省生态环境厅等26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河南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对“十四五”时期全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三个月后,河南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无废城市”建设有了机制支撑。

  在政策和制度的双重保障下,一年来,河南“无废城市”建设结下累累硕果。

  “5+1”地区完成年度建设任务239个,投运重点项目90个;全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能力大幅提高。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和园区198个,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5%,85家矿山纳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生态循环农业不断发展……

  按照“分批实施、梯次推进”的建设格局,目前,省级“无废城市”的申报工作已经启动,河南“无废城市”建设正向全域推进。

  “无废”蕴含新质生产力

  “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处置,降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内乡,集中收储的粪污通过厌氧发酵变成了沼气、沼液、沼渣。邻近的村庄用上了沼气,附近的田地果林用上了沼肥,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实现综合利用。

  在全国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长葛市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废旧金属被回收、分拣、拆解、冶炼,最后加工成产品销售。这样一条完整的循环产业链,每年节约标煤近7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00余万吨。

  “无废”背后,蕴含的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无废城市’建设与我省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在内涵上一脉相承。助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过去‘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粗放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无废”呼唤全民参与

  “无废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

  去年,全省1375个“无废细胞”遍地开花,涵盖“无废机关”“无废乡村”“无废学校”“无废公园”等12大类别。“无废城市”从一个看似庞大的目标,细化为触手可及、可观可感的生活场景。

  对普通民众而言,从无纸化办公、垃圾分类、低碳出行、资源共享、绿色消费、光盘行动等行为习惯出发,崇尚简约生活,避免过度消费,亦是践行“无废”生活的行动选择。

  据统计,去年全省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97.44%,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平均覆盖率达94.11%,光盘行动蔚然成风,共享单车成为更多人“最后一公里”的选择……“无废”理念正春风化雨,裹挟着绿色与发展“双向奔赴”。(记者 赵一帆)

责任编辑:王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