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博里的中国丨丝路明珠耀中原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4-03-21 09:43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文物名称:黄釉扁壶

  所处年代:北齐

  器物规格:通高20.5厘米、宽16.5厘米、口径5.1厘米、足径10厘米

  出土地点:安阳洪河屯村范粹墓

  2000多年前,张骞持汉节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密切了沿线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经济、文化交往不断加强,中原地区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区域,不同文明在此碰撞、交流。历经千年繁华与沉寂,丝绸之路上遗珍无数,河南博物院馆藏的黄釉扁壶便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

7775600568816323

  1971年,黄釉扁壶出土于安阳洪河屯村范粹墓。根据墓志得知,墓主范粹为边城郡边城县人(今河南光山县),是北齐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

  “具有西域风情的黄釉扁壶出现在中原地区,正是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证。”3月12日,河南博物院讲解员王思明说,当时,在中原地区,几乎所有的酒器都是正圆体或方体,而游牧民族所用酒器多为扁体,这种造型更便于携带。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充斥着浓郁西域风情的黄釉扁壶,它的烧制技术和工艺却是当时我们中原地区特有的,加之釉色莹润、画面繁简得当、构图疏密有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釉扁壶造型独特,上窄下宽,两肩各有一穿孔,颈肩饰连珠纹一周,形似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令人注目的是,壶腹两面模印着乐舞图案。图案画面共有5位舞者,皆高鼻深目,头戴蕃帽,身着窄袖长衫,腰间系带,足蹬半筒高靴,符合当时西域人形象。中央一舞者婆娑起舞于盛开的莲花台座之上,右臂高举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后,双足腾跳,反首回顾,动态盎然。其余四人站立两侧,手中分别持有琵琶、横笛、铙钹,一人空手,挥舞着双臂,仿佛是乐队的指挥,画面非常写实生动。

32694885839895283

  学者们认为,这是一幅胡腾舞乐图。胡腾舞是源自中亚石国(今天的塔什干、乌孜别克)一带的民间舞蹈,曾流行于北朝至唐代。西域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闻名于世,“胡腾舞”一般由男子独舞,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特色,舞姿轻盈敏捷、阳刚奔放,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融合加剧,胡腾舞随着丝绸之路的日益繁荣传入中原地区。

  “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唐代刘言史的这首《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正是对胡腾舞传入中原最直观的形象诠释。

  如今,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厅,人们仍能时常欣赏到这支独特的舞蹈。“我们根据黄釉扁壶的舞乐图复原了‘胡腾舞’,舞蹈动作包括勾手搅袖,摆手扭胯,提膝腾跳,灵动活泼、诙谐有趣,非常受观众欢迎。”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团长霍琨说。

  霍琨说,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族迁移,特殊的形势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进入大变革期,中原传统音乐由钟磬乐舞形态,转入到了歌舞伎乐时期。筚篥、笳、琵琶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进入中原,少数民族艺术形式如龟兹乐、胡腾舞等也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受到各阶层人们的喜爱,对中原地区传统的乐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数民族及各国的音乐与中原汉族音乐不断地相互融合,形成了音乐文化百花齐放,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的盛况。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中亚地区往来较多,各民族融合加剧,黄釉扁壶出土于绝对纪年墓葬,为研究北齐时期的胡汉民族关系、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工艺发展以及乐舞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微信图片_20240315161429.png

  总策划:刘雅鸣 孙德中

  总监制:魏  剑 万 捷 马萧林

  策 划:翟红志

  统 筹:方 舟 董 娉 荆书剑 刘 竞

  执 行:温小娟 梁 栋 鹿继敏

  记 者:温小娟

  摄 制:胡楚云 王 铮

  设 计:张 燕

责任编辑:张家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