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上午,农历腊月二十九,记者来到郑州市紫荆山公园东南角的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门口的两排大红宫灯及对联营造出火红的春节氛围。
进入二楼展厅,一个穿着黄色马甲的小女孩主动上来讲解:这组瓷器俑反映的是古代劳作的场面,《击壤歌》中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中间的这组是牛拉碾盘,前面的女俑在用簸箕簸粮食……
小女孩的讲解生动而活泼。她告诉记者,自己名叫吴俊洁,是五年级的学生,以前在农村老家见过劳动的场景,也在博物馆里看到过单个的陶俑,但是成组的劳作俑还是第一次见到。
“人间烟火——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行”展览是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在春节期间特别策划推出的跨年展览,展出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陶瓷器100余件,从衣、食、住、行、劳、酒、茶、娱八个方面,带广大观众感受古人的生活日常,品味蕴藏其间的优秀传统文化。
衣食住行劳酒茶娱,“人间烟火”抚人心。
时下流行“汉服出街”,历史上汉服究竟指的是什么服装?古人做饭使用的灶台有几个灶眼?在南北朝时期拥有一辆牛车有多“牛”?……逛一逛“人间烟火——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行”展,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在一件绿釉陶尊前,小朋友邢皓轩“有模有样”地介绍,这件陶尊是盛酒器,盖子做成了博山炉的形状,好看而且实用。邢皓轩同样穿着黄色的马甲,背后印着“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小小发现者”字样。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李红新告诉记者:“今天来了60个小朋友,其中10个‘小发现者’担任讲解员。春节放假期间,他们将轮流为观众服务。”
“小发现者”在讲解,同来的小朋友在听讲解的同时,也时不时发出疑问。一个小男孩在一件舞蹈女俑前问:“古代的人为什么这么邋遢,裙子拖着地,不脏吗?”“小发现者”挠了挠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上来为“小发现者”解了围:“这件舞蹈女俑穿的是在舞台上的表演服装,不是日常服装,我们看春节联欢晚会,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拖地长裙呀!”小朋友恍然大悟地点点头。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说,几千年来,陶瓷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器物,陶瓷文物可以反映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服饰,从历代陶瓷俑身上可以看到服装的阶段性变化。汉代的陶灶,灶眼从1个到5个的都有,几个灶眼同时使用,蒸馍、煮汤、炒菜可以同时进行,既提高效率又节约燃料。从陶瓷文物上我们能看到古人的生活场景。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是非国有博物馆,也是全国非国有博物馆中为数不多的国家二级博物馆。何飞说,近年来,非国有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市博物馆总数已达112家,晋升“百馆之城”,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占了很大比例。
在博物馆一楼公众服务区,很多观众忙着集卡盖章。博物馆还和邮政单位合作,联合推出展览明信片,观众现场加盖“人间烟火——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行”展览邮政纪念邮戳后,投入特设的邮箱,这些明信片将带着中华陶瓷文化的种子飞向四面八方。(记者 张体义)
责任编辑:梁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