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风雅,再起涟漪。传统文化越来越回归我们的生活,国风经典已经成了时下一种潮流。如今,在新一代年轻人的追捧下,“汉服经济”迎来发展良机。
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积极培育国货“潮品”“美豫名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建设品牌消费集聚区。
今年河南省两会期间,河南省政协委员、思想集团董事长张晓亮就围绕打造河南本土汉服IP产业集群带来了他的提案。
破圈:大众的喜欢造就了“汉服经济”
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关于“河南汉服体验之旅”的分享笔记、变装视频,频频登上热搜。
“近两年,河南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方面的成绩显著。《唐宫夜宴》《七夕奇妙游》等节目一推出便占据热度榜前列,成为河南文化的‘门面’,其中节目呈现的主要服装汉服,尤为亮眼吸睛。随着‘汉服+’旅游大热,汉服的文化魅力、经济价值和社会潜力也获得了空前关注。”张晓亮了解到,目前河南省内汉服最为破圈的是洛阳,当地已经衍生出了从汉服生产加工到汉服租赁,再到化妆、跟拍、角色扮演、剧本杀、研学旅行等“一条龙”服务。与此同时,在许昌市,“汉服热”也带动了当地假发生产企业发展,当地企业相继开发出适配汉服的发包、发片产品,热销电商平台。随之而来的是,汉服相关企业密集注册。
“我也了解到,截至2023年12月,河南汉服相关企业数量跃至全国第二,仅次于陕西。”张晓亮称,河南与汉服之间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深远的历史渊源,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以其为载体涵盖着中原地区独有的文化现象。
文化自信提升,汉服影响力再上新高度,大众的喜欢造就了“汉服经济”。
而张晓亮认为,“汉服经济”想要持续“破圈”、实现“扩圈”,还需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河南本土“汉服 IP”。
现状:河南本土汉服IP品牌数量较少
近年来,创业者和资本相继涌入汉服“赛道”,让汉服突破圈层成为一种潮流,也逐渐成了一个新兴产业。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2023年中国汉服产业现状及消费行为数据研究报告》显示,2015—2021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实现了由1.9亿元到101.6亿元的激增,2025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将达到191.1亿元。
在洛阳,情景剧《瑶光赋之神都夜宴》的演员们身穿汉服。
“虽然河南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播上的成绩瞩目,但在以汉服为核心的文化新业态开创方面还有较大可发展的空间。”张晓亮称,河南目前还没有打造汉服IP的上市公司,汉服特色融合品牌数量少,缺乏知名品牌。
尽管“汉服热”已成为当下文旅融合的新亮点,但在张晓亮看来,河南省内的汉服市场依然局限于文旅衍生体验项目,盈利方式比较单一,在汉服品牌领域相对缺少话语权。
建议:形成规模效应、以“汉服+”做大文化产业增量
现如今,昔日的小众爱好正在衍生出一个大产业。
张晓亮认为,应该依托河南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历史文化,紧紧围绕衣、食、住、行、游、娱、购等要素,充分涵盖需求与供给、生产与消费、内容与传播等方方面面聚力打造汉服IP,形成品牌效应。
如何打造这个本土IP?张晓亮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着力培育汉服IP市场主体力量。通过高标准引进培育一批国际国内汉服IP龙头企业、文旅融合上市企业,持续推动河南文化、汉服文化与企业深度融合发展,支持重点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河南本土汉服IP产业集群。
二是结合河南经济社会建设实践,实施一批具有引领性的重点项目。将汉服IP同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拓宽相关就业岗位。
三是引入金融资本投资对接等政策体系。多方位构筑汉服IP创新支撑体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以“汉服+”盘活现有的文化存量,做大文化产业增量。
四是加强对汉服历史文化专题的研究等,确立一批可以开发的汉服文化符号,为汉服IP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汉服与河南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这是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我们必须利用好、发展好,以汉服为媒,推动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张晓亮说。(董蕾/文 魏凯/图、视频)
责任编辑: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