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河南实践”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场)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3-12-13 10:00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新闻发布会视频

  2023年12月13日10:00,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场)。

  发布内容:介绍和解读我省文物部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方面的进展情况和成果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任 伟 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慧明 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贾付春 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瑞琴 省文物局文物科技与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

  刘海旺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公室主任 常轶旸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了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使命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的第二十场新闻发布会,很高兴邀请到省文物局负责同志出席,请他们向大家重点介绍我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

  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先生;

  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慧明先生;

  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贾付春先生;

  省文物局文物科技与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王瑞琴女士;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先生。

  下面,先请任伟局长作主发布。

?.jpg

  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任伟

  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河南省文物局,对新闻界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我省的文物考古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将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围绕“加强考古发掘阐释、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等方面,与大家作交流分享。

  自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针对我省文物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活动在三门峡市举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向全国考古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2022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京,就考察了安阳林州红旗渠和殷墟遗址。特别是在2020年9月和2022年5月,围绕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召开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今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指示批示和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使命,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我们做好文物考古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河南省文物系统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重要论述和系列指示批示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按照省委“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要求,以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为目标,深入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努力推动我省考古发掘阐释、中华文明探源、大遗址保护利用等方面工作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一是“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我省是仰韶文化和夏文化的核心分布地区,而且是最能集中体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续性”发展特性的代表性地区。根据国家文物局最新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性文明,夏文化则代表中华文明进入了“王朝时代”。为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我们组织省内各考古发掘研究单位,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抓手,持续推动相关仰韶文化、夏文化重要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等工作。每年向国家文物局争取10余个仰韶文化、夏文化相关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全省与中华文明探源相关的仰韶文化、夏文化研究工作综合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已有巩义双槐树遗址、南阳黄山遗址、淮阳时庄遗址、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等4个仰韶文化、夏文化相关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叶县余庄遗址、淮阳时庄遗址、偃师二里头、禹州瓦店遗址等多个项目重要考古新发现得以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进展宣发平台上对外发布,引发社会各方高度关注,为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贡献了河南的显著力量。此外,我们还日常结合仰韶文化、夏文化研究工作,指导各地市文物部门、各考古单位举办多届高规格仰韶文化、夏文化研究相关学术论坛,举办系列考古学术报告会,办好夏文化专题展览,积极宣传推广仰韶文化、夏文化研究方面的考古学知识,为提高民众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努力。

  二是“考古前置”改革经验写进中央有关文件。考古勘探是考古发掘研究以及行政审批等文物考古工作的排头兵,做好了考古勘探管理,就相当于从源头上抓住了考古管理工作的牛鼻子。近年来,为了抓好全省考古勘探工作,我们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全国率先推行“考古前置”改革,通过省政府发文推动、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省文物局督促指导等方式,持续在全省推行基本建设、土地出让活动中“先考古、后出让”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各省辖市已全面出台“考古前置”改革政策性文件。“考古前置”改革工作实施以来,我省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勘探项目数量持续增加,已经由改革前的每年1300项左右,逐步增加至每年1900项左右。考古发掘项目数量由改革前的每年140余项,逐步增加至每年300项左右,改革成效显著。“考古前置”改革确保了建设单位在拿到土地时,相关土地已经是开展过考古工作的“净地”,不需要再额外投入相应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为建设单位大大节约了资金和时间,文物保护从过去的被动保护变为现在的主动保护。由我省文物部门总结的“考古前置”改革经验,得到国家文物局高度认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多次提出“坚持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制度”“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相关要求,考古前置改革已经成为基本建设和国有土地出让中一项势在必行的改革举措。

  三是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我省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也是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省份。近年来,我们指导省内各大遗址所在地政府,切实围绕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专项立法建设、保护规划编制、保护展示工程实施、遗址博物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重点内容开展相关工作,各方面工作取得全面突破,成效显著。在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方面,推动整理出版了《二里头》《偃师商城》《隋唐洛阳城》《舞阳贾湖》《三门峡庙底沟》等32部重要大遗址考古报告的出版,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整体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在专项立法建设方面,推动地方人大先后出台了《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2021年)《宋陵保护管理办法》(2021年)《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2022年)等10部大遗址保护地方性法规,为相关大遗址的保护提供了长期的、制度性的法律保障。在遗址博物馆建设方面,已推动全省各地建成开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安阳高陵遗址博物馆等14座考古遗址博物馆,另有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新馆等5座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中。这些建成开放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已成为文物部门向社会公众宣传文明探源成果的主要窗口和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文化设施,也成为教育和文化旅游部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游的重要场所,在推动文明探源成果宣传普及推广、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面,我省已有殷墟、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等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挂牌并对外开放,另有大河村遗址、偃师商城、平粮台古城等10处考古遗址公园入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我省挂牌和立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数位居全国第一。相关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不仅优化了考古遗址周边居民生活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优美的文化生活空间,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广大公众,而且未来有望建成反映中华文明起源历程和中国历史主根主脉的国家文化地标,并进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我们河南更多的贡献。

  四是考古机构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获得实质性突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由110余人增长至500人,今年已基本完成首批招才引智工作,引进硕士、博士61名。同时已启动下一年度“招才引智”计划,拟招聘60名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我省郑州、开封、洛阳、商丘、南阳等市考古研究机构也完成机构改革和级别提升。全省18个考古研究机构人员编制总数由改革前的650余人增长至1300余人,实现整体翻番,考古研究机构和人才队伍力量得到空前加强。在争取扩大人员编制总数的基础上,我省持续加大考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先后举办考古发掘技术人员培训班、夏文化考古研修班、石窟寺考古调查测绘技术人员培训班等多个培训班,进一步筑牢基层考古人员专业基础。在科技考古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目前我省从事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考古、分子考古、环境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等研究的人员总数已达56名,包括8名教授或研究员,20名副教授或副研究员,其中博士40人,硕士12人,我省科技考古综合研究能力已跻身全国省级考古研究单位第一方阵。

  此外,我省在“推动考古工作国际合作”“提升科技考古工作能力”“开展文物考古研学”等工作方面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面我们愿意回答各位的提问,并和大家一起交流。再次感谢媒体界的朋友们,对我们文物考古工作长期以来的支持,谢谢!

  常轶旸

  谢谢任伟局长的详实介绍!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具体要求。请问,河南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具体承担什么任务?目前有哪些新的研究进展?谢谢。

?.jp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刘海旺

  谢谢你的提问。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区域。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到2001年立项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早期阶段,持续深化的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为开展至今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由河南省牵头,联合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共同实施的“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中原地区的延续,所取得的成果实证了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时空节点,深化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阶段变化等认识。

  仰韶文化初期和早期,灵宝城烟遗址首次发现距今6300年由城和壕组成的最早的防御体系,是中国史前社会开始分化的证据。结合既往的一些重要考古发现,表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早期阶段已出现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现象,最早开启了中国史前文明化新进程。

  仰韶文化中期,灵宝北阳平遗址发现多座大中型房屋,与西坡遗址等周边同时期者在形制结构、营建方式、建筑材料等基本一致,表明房屋建筑已趋于模式化和成熟化。发现的数条壕沟,反映出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结合区域调查可知豫晋陕交界一带仰韶中期庙底沟类型聚落之间差异显著,呈现出金字塔型结构,内部统一性加强,对外文化辐射力强大,影响深远。中原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加速发展,文明化显著呈现,出现雏形古国。

  仰韶文化晚期,双槐树遗址发现三重环壕、大型中心居址、大型院落和最早瓮城结构等,显示已出现社会分工和手工业专业化,社会阶层和阶级明显分化,出现了西山、大河村等一批城址和“一门三道”等王权象征。结合区域聚落调查可知,双槐树遗址为核心的超大型聚落群应代表着距今约53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偏东部的一个古国政治实体,已经迈入文明社会门槛,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区域文明之一。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夏文化是历史和考古领域最引人关注的重大学术课题之一。二里头遗址作为夏都,是夏文化研究中最关键的遗址。想了解一下,近年来我省是如何通过考古来推进夏文化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谢谢。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刘海旺

  谢谢你对夏文化研究的关注。历史文献记载和已有的考古成果表明,河南中西部是夏文化探索和研究的核心地区,我省是解决“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这些问题的关键地区。近年来,我省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课题统领下,以全面复原夏文化的诞生背景、文明成就、政治结构、国家体系,夏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总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为信史”,活化夏代历史场景等为目标,开展了大量考古科研工作。

  首先是立足田野,开展重点遗址考古发掘和重要流域考古调查。我们开展了二里头遗址、王城岗遗址、瓦店遗址等10个夏文化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洛阳盆地、颍河流域、沙汝河流域等区域系统调查。其次是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

  通过各考古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夏文化探索已取得重要新进展。

  叶县余庄遗址面积125万平方米,是目前河南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发现大量高等级墓葬,尤其是具有显著礼制色彩九、七、五成组陶礼器随葬的出现,说明影响后世的中原礼制可能已经在龙山文化晚期或夏初期开始形成。

  淮阳时庄遗址,为首次发现功能明确的夏时期早期小型粮食仓储城址,是具有区域国家政权性质的管控力已经形成和发展的证明。

  方城八里桥遗址面积130万平方米,是夏王朝的区域政治中心,发现了夯土建筑基址、墙垣、环壕等遗迹,出土有玉器、绿松石嵌片和铸铜相关的遗物,文化面貌与二里头遗址保持高度一致,说明遗址所在的南阳盆地属于夏王朝的直接控制区。反映出夏王朝国家治理已出现都邑中心、区域中心和小型聚落等多层级结构。

  二里头遗址作为夏都,通过道路和墙垣把遗址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宫殿区居于核心。这种严谨有序的布局,突显宫殿区的核心地位,反映出社会阶层、等级划分非常严格,是进入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也反映出都城在国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谢谢。

  香港大公报大公网记者

  考古国际交流合作是推动人文互通和文明互鉴的重要渠道,请介绍一下,河南在推动考古工作国际合作,提升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方面的情况?谢谢。

?.jpg

  省文物局文物科技与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 王瑞琴

  谢谢记者的提问。河南文物数量多、分布广、品类全、价值高,是我们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撑。河南文物的国际交流工作肇始于对外文物展览,截至目前,河南文物已经通过170多个展览在近40多个国家的120多个城市登台亮相,成为我省甚至国家对外交流的亮丽名片。河南还是全国重要的考古大省,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也是中国考古科学成长过程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为了在文物领域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我省的考古工作者走出国门,与多个国外机构联合开展考古发掘与研究。我重点介绍我们和肯尼亚、蒙古国的联合考古发掘研究项目。

  一是与肯尼亚的联合考古项目:该项目由我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承担的,对方机构为肯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项目从2017年开始实施,几年来,他们先后在肯尼亚裂谷省巴林戈郡吉门基石遗址和博高利亚湖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调查发现旧石器点45处。其中,吉门基石遗址,发掘面积114平方米,发现石制品和动物化石3000余件,时代包含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博高利亚湖遗址发掘面积140平方米,发现石核、石片、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手斧、手镐等石制品以及动物化石5000余件,年代以旧石器时代中期为主。特别是在今年的考古发掘中,新发现一处勒瓦娄哇技术制作石器的地点,初步判断年代为距今约40万年——20万年,此次发现为研究勒瓦娄哇技术的起源与传播、特别是现代人类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

  二是中蒙联合考古项目:该项目也是由我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承担的,对方机构为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项目从2017年开始,主要发掘蒙古国中部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发掘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包括生活用品、车马器和兵器。尤其是出土的一对鎏金银龙呈现比较明显的中原风格特点,为研究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欧亚草原游牧文明与东亚农耕文明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项目田野考古成果被美国考古杂志评为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被蒙古国国家通讯社评为2019年度十大新闻事件。目前该项目第二阶段的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下一步,我们将整合河南文物优势资源,联合省内高校,推动河南考古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河南故事,为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做出河南贡献。谢谢!

  央广网记者

  刚才发布中提到,河南科技考古综合研究能力已跻身全国省级考古研究单位第一方阵。请问,河南如何利用科技创新赋能考古研究?下一步将如何持续提升河南科技考古的综合实力?谢谢。

?.jpg

  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慧明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多年来,我省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考古研究工作。一是强化科技考古意识。通过讲座、交流和培训,不断增强考古发掘人员的科技考古意识和样品采样工作技能,使科技考古方法逐步融入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基础研究材料。二是引进优秀科技考古人才。随着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所的改革扩编,引进高水平青年人才,带动了我省科技考古相关领域的发展。三是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初步建立了考古发掘人骨标本库和现生动物标本库,已收集古代人骨标本近万具、现生动物标本5000多具。同时,筹措专项经费购置大型设备,配齐小型常用设备,形成基本满足多学科合作研究的硬件支撑。四是出台相应的成果奖励措施,对科研成果予以奖励。

  科技考古在拓宽考古学视野、提高考古学研究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作为文物考古大省,拥有丰富的科技考古研究资源和较为雄厚的研究力量。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省的科技考古综合实力,今年8月,我们组织编制并启动了《河南科技考古提升工程工作计划(2023-2028)》。该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5项工作机制。建立田野考古过程嵌入科技考古机制;专项课题和课题合作研究机制;全省科技考古仪器设备共享机制;人才培养、引进机制;设备设施和标本库提升机制。

  二是健全样品采集管理规范。修订完善河南省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样品采集规范,完善样品登记、入库、保藏、使用管理制度,建立样品采集验收制度。

  三是实施样品鉴定和检测分析重大项目。专项推进河南境内代表性遗址的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考古、同位素分析、古DNA研究等工作。

  四是深化科技考古专项研究。实施以种植业、畜牧业、手工业为视角的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与国家起源阶段的产业经济研究等课题,为解决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做出河南考古的贡献。谢谢!

  河南日报记者

  近年来,我省文化文物部门紧紧围绕“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打造,在文物考古研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请介绍一下,目前我们推出了哪些文物研学主题游径?文物考古研学又是如何助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谢谢。

?.jpg

  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贾付春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文物考古研学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就文化遗产保护发表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特别是去年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更是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南文物局迅速调整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时代文物活化利用方式,深入贯彻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积极推动文物考古研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认真梳理文物考古研学资源

  河南是文物资源大省,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总量均居全国前列。河南文物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品类全、价值高,是传承华夏历史文明、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色名片。我们系统梳理了全省各类文物资源的种类,深入挖掘其价值禀赋,摸清各类考古研学机构及受众群体现状,为高质量推动文物考古研学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积极打造文物研学主题游径

  文物考古研学意义重大,是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新时代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省文物局统筹布局全省文物考古资源,全面规划研学游径和研学实践,强化教旅融合,打造研学体系。相继推出一系列文物考古研学游径。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条文物主题游径“东坡行旅”,我省三苏园入选其中。与此同时,我们也推出了首批6条文物主题游径——分别是文明探源·仰韶文化主题游、早期中国·夏商文明主题游、盛世气象·巍巍国都主题游、天地之中·历史建筑主题游、大河安澜·治黄史迹主题游、赓续传承·红色精神主题游,予以重点扶持打造。为进一步促进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发展,增益旅游红色内涵,我们在做好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深化革命文物协同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乡村振兴”三大主题为主线,以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为主干,有机关联,串珠成链,于今年11月份策划推出了“大别山精神主题游径”“长征精神主题游径”等7条革命文物主题游径。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探索相关经验做法,持续推出更多更好的文物考古研学游径,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文物考古研学工作亮点纷呈

  为了给全省文物考古研学工作树立标杆,我局于8月初推出了“跟着著名考古学家去寻商”的文物游径研学示范活动,倡导组建跨领域专家共同研发高品质研学课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在省文物局的示范引领下,全省文物考古研学工作亮点纷呈,渑池仰韶遗址公园的“花开中国·寻根仰韶”考古研学周活动丰富多彩,开封州桥遗址的考古研学热度不断,安阳殷墟遗址研学特色鲜明。特别是今年的10月份,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我们在新郑召开了首届文物考古研学大会,来自国家文物局、省委宣传部和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相关文博单位及教育系统、研学机构的嘉宾和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会议,共谋考古研学发展大计,共话文物考古研学可期未来,发布了《跟着国宝去研学——开展文化遗产研学推广行动的郑州倡议》,得到国家文物局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引起了强烈的社会轰动。目前,涵盖红色研学、文博研学、考古研学、古建研学、古乐研学的文物考古研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正在成为助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重要推手。

  下一步,省文物局将坚定不移地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持续推动文物考古研学事业长足发展,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力争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更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做出新的贡献。谢谢!

  郑州日报记者

  前段时间,第四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暨第十二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在河南新郑召开,引发社会公众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普遍产生浓厚兴趣。请问,我省在推动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面有哪些谋划?谢谢。

  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慧明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省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我们推动全省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谋篇布局:

  第一,通过史前大遗址保护展示,展现中华文明在中原大地上的起源历程。河南是中华文明起源、诞生、发展的核心地区,因此,河南的诸多考古遗址都与文明的起源发展紧密相关。将这些与文明起源相关的考古遗址展示出来,发展成文化旅游胜地,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为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是展现中华文明伟大历程的题中之意。以新密李家沟遗址、舞阳贾湖遗址、渑池仰韶村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各阶段文化遗址,无一不成为展现河南一万年文化史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历史地标与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展示点,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通过历史时期大遗址的展示利用来展现中国王朝历史的主根主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北宋等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王朝国家,其都城或陪都均位于河南省境内。以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洛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等遗址为代表的王朝国家都城遗址,以及相关的帝王陵寝、重要手工业遗址等,构成了中国大历史的主要根脉。将这些都城遗址、重要手工业遗址、帝王陵寝等进行深入发掘,建成考古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博物馆,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就可以真真切切地展示出中华民族进入国家文明形态之后的大部分历史脉络,凸显我国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

  第三,通过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使考古遗址公园成为践行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最亮丽的名片。截至目前,河南省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遗址博物馆达到14座,另有5座正在建设过程中。已获批并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达到7处,另有10处已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二者数量在全国各省中是最多的。这已成为面向社会公众宣传文明探源成果的主要窗口和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文化设施,成为教育和文化旅游部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游的重要场所,并为所在城市带来了历史文化新活力,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谢谢。

?.jpg

  常轶旸

  谢谢各位发布人!今天的现场提问先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省文物局联系,进行深入采访。

  媒体朋友们,把文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坚定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实际行动,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河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落地落实,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在此,希望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持续关注和支持我省文物工作,积极宣传河南加快文物强省、考古强省建设的举措和成效,充分讲好新时代文物故事,让“厚重河南”更加出彩,为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次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再见。

责任编辑:梁倩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