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生态长廊建设
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3-03-10 09:28 来源: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3月6日,最后一批白天鹅排成长队,穿越刚刚吐绿的百里生态廊道,飞向遥远的蒙古国高原。如今,这道宛如给黄河镶了道绿边的生态廊道基本实现全线贯通,将函谷关、后地村明清古枣林、庙底沟博物馆、仰韶文化博物馆、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景点连点成线,成为网红打卡地。

  黄河是三门峡市一张响亮的名片。三门峡市三面被黄河环绕,区域内黄河流长206公里,长度和流域面积均超过整个河南省的四分之一。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时代强音。三门峡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治责任,积极服务“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推进复合型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将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河南的生动实践。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三门峡市以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内在要求,立足三门峡的地理区位、生态现状、产业发展及文化底蕴,以高质量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统一、修复与利用相统一、高质量发展与造福人民相统一、黄河文化保护挖掘与传承弘扬相统一、科学规划与项目支撑相统一的理念,统筹对生态廊道建设进行谋划。

  重点项目支撑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高质量推进。近年来,三门峡市根据黄河三门峡段的特色,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工程,打造万里黄河第一坝生态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带,一举实现了防洪保障、生态修复、黄河文化、社会经济效益“四大”提升,更助力三门峡汇八面来风、兴开放发展。

  节水调沙 夯实防洪保障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控制着黄河流域面积的91%,水量的89%,沙量的98%,也控制着黄河三个主要洪水来源区中的两个,对下游黄河安全至关重要。

  三门峡市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的“牛鼻子”,按照上游治坡、中游疏通、下游拦沙、两岸治污的思路,减少泥沙入黄。“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规划建设从防洪抢险、应急处置的安全大局出发,加固了险工、险段,谋划坡耕地改造、清洁小流域、综合小流域治理项目,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并对18条入黄一级支流河堤进行生态加固,让每一条河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此外,打通自灵宝市豫灵镇至渑池县黛眉山全线的防洪抢险道路,黄河防洪抢险的机动性和便利性进一步提高,减少黄河沿线安全隐患,确保黄河安澜。”三门峡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

  此外,三门峡建立科学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实现全域河流长治久安。一是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切实增强防洪能力,确保标准内洪水堤防不决口,城市不被淹。二是对全市的76条山洪沟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拦洪坝181座,新建护岸、截洪沟、排洪渠、清淤疏浚等工程。三是在山丘区运用现代化技术,强化对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状况的动态监测和科学分析,加强预案预警发布,健全安全转移、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

  据了解,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尚未建成前,黄河三门峡段行洪能力严重不足,2006年8月3日5000立方米/秒流量的洪水造成沿黄的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冯佐村后迁500多米,沿黄29000亩良田水毁、水淹,黄河沿岸出现20多处险情,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小损失。

  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成后的2021年10月7日,上游连续降雨,黄河洪水流量达8360立方米/秒,创1979年以来极值,黄河沿途基本安然无恙。据专家测算,目前黄河三门峡段,基本可以抵御12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流量。

  水清岸绿 带动区域振兴

  绿色是生态的底色,百里生态廊道建设,串珠成链,让三门峡的森林覆盖面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门峡黄河大坝水库岸边,满目青翠,湖光山色;大坝下游,大河温顺,一派祥和。登上6号观景平台俯瞰,生态梯田层层叠叠,田中油葵花开向阳而生,宽敞整洁的沥青路顺山势蜿蜒起伏。

  湖滨区水利局副局长王家慧介绍,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主要包括10万亩生态梯田、大禹文化公园、矿山治理及配套环线道路、水源工程、绿化工程、观景平台建设等。

  为进一步提升生态修复建设水平,三门峡市先期启动实施百里黄河湿地修复工程、千里城市绿廊建设工程、万亩矿山修复工程等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建设沿黄湿地公园群,继续保护治理18条入黄一级支流,深入推进“四水同治”,大力实施水库等水源工程,加快推进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天然林修复、公益林保护,营造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全面兴建绿色矿山,确保黄河水畅岸绿。

  据了解,三门峡以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根本,以矿山生态修复、复耕复绿为重点,持续扩增沿黄生态容量,打造绿色发展底色。累计治理沿黄矿山近7.24万亩,联动治理水土保护区240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沿黄108公里绿网,极大改善了沿黄生态环境,切实提升生态治理水平,筑牢沿黄生态安全屏障。

  随着生态改善,环境不断变美,中华秋沙鸭、白鹭等珍稀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特别是每年来此越冬的大天鹅达1.6万余只,占全国三分之二,春节期间吸引了20多个省市5万余游客到此游玩,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真正成了人民群众的幸福路。

  “生态梯田项目不仅可以推动区域内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将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提高水土保持能力,目前已初见成效。”该项目负责人表示,据初步核算,仅油菜、油葵轮作一项,生态梯田每亩年均收入就在3000元以上。不久的将来,这里的高标准生态梯田将达到1.6万亩。

  源远流长 续写黄河文化传奇

  3月4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三门峡大坝,坝体上“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十分醒目,坝下可见“中流砥柱”石柱昂然挺立。

  来到湖滨区高庙乡境内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工地,登上观景台俯瞰黄河,起伏的塬岭、连绵的沟壑、盘旋的公路、层叠的梯田、蜿蜒的河道、巍峨的大坝,壮美图景尽收眼底,生态画卷徐徐展开。从这里一直延伸到市区,进而延伸到函谷关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在极大改善沿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续写黄河文化的新传奇。将历史的书页向前翻5000年至7000年,仰韶文化刚刚点亮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以沿黄百里生态廊道为依托,以天鹅湖旅游度假区、沿黄A级景区、卢氏生态康养旅游项目为重点,三门峡市建立联动互通的旅游交通网络,打造以黄河为横轴、函谷关到卢氏县南部边界为纵轴的“T”形豫西生态文化旅游带。

  而豫西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只是三门峡市借助文化旅游优势的建设文旅名市的一个缩影。具体来讲,三门峡市谋划了“一带一廊六区”,即“豫西生态文化旅游带、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和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要展示区、小秦岭旅游览胜区、研学旅游体验区、深呼吸生态康养区、三门峡东部文旅观光区”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三门峡市依托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黄河三门峡大坝景区等,助力建设大禹治水文化主题公园、砥柱干部培训教育学院等网红打卡地,凸显三门峡市在黄河流域的文化强市地位,以百里黄河生态廊道为主线,连点成线,构筑早期中华文明历史长廊,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砥砺奋进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新增湿地10多万亩,目前已达21.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0万亩,形成葡萄、苹果、桃等水果种植面积10多万亩,示范区10多万亩古枣林焕发了勃勃生机,为三门峡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门峡市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

  三门峡将百里黄河生态廊道作为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物质载体,整合、串联、提升廊道沿线乡镇、村庄,统筹考虑文化旅游、村庄规划、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等发展要素,加快推进沿线村镇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创建一批特色小镇,打造“美丽田园农业、现代城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豫西特色农业”的样板区和示范区,通过廊道把优质的农产品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市乃至全省各地,助推全市农业结构转型升级。

  提到三门峡,天鹅优雅的身影便映入脑海。冬季去看天鹅,早已融入三门峡人的生活日常。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后地村天鹅湾……沿着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不少地方都能观赏到三两成群、嬉戏打闹的天鹅。

  城市对天鹅释放出最大的善意——天鹅栖息地周边进行封闭管理,所有机动车辆禁止通行,减少了噪音对天鹅的惊吓;天鹅救护队24小时轮班对天鹅进行不间断看护。三门峡市还将每年的11月22日定为“保护白天鹅宣传日”,甚至还为保护白天鹅及其栖息地出台法规,违者最高罚款20万元。

  如何叫响“天鹅之城”品牌?依托白天鹅,三门峡市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参展摄影家1500余人,观展人数15万人次。在此基础上巩固成果,成功将中国摄影艺术节永久落户三门峡,并与中摄协开展全面深度合作,在三门峡谋划建设集产学研游展于一体的中国摄影城,旨在打造全国摄影文化艺术高地。

  三门峡市还整合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河公园、陕州地坑院、高阳山温泉等中心城区优势旅游资源,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筹划建设以天鹅为主题的爱情小镇。随着“天鹅号”高铁的运行、黄河白天鹅旅游季的启动、黄河文化旅游节和“九省联动,十万游客看黄河”活动的连续举办,“中国天然氧吧城市”的创建、“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的旅游品牌享誉全国,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规划全部建成后将形成沿黄108公里绿网、21.6万亩湿地、50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将带动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改善沿黄生态环境,切实提升生态治理水平,有力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进一步筑牢沿黄生态安全屏障,为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三门峡水利局负责人表示,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河畅、岸绿、景美,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责任编辑:张家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