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
打造各具特色的“富春山居图”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2-11-02 07:03 来源:河南日报

  逛方所乡村文化书店,听原味怀梆戏曲,品老村小馆烟火气……节假日,修武县西村乡大南坡村游人如织,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好风景变成好“钱”景。中原大地各具特色的村庄脱颖而出,如繁星点点,造福一方百姓。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进农村、访农户、看产业,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乡村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坚持遵循规律、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坚持城乡一盘棋谋划、一体化建设,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村庄有了实用性规划

  “妙婵留字泪汪汪,苏州城内有家乡,十月怀胎生一子,桃花庵里男婴藏……”曲折凄婉的《桃花庵》是一出久唱不衰的怀梆戏,台上,80岁的大南坡怀梆艺术团成员赵成香的几句唱腔,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大南坡村曾是典型的资源村,早些年因煤而兴,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随着煤矿衰落,这儿又变成了贫困村,红红火火的怀梆戏文艺团也逐渐没落,直至解散。

  乡村规划让大南坡村重现生机。2019年修武县以大南坡村为试点,通过美学路径保留乡村记忆,唤醒沉睡中的大南坡。

  从那以后,沉寂已久的怀梆戏重新归来,文艺表演、音乐会、电影放映、书画展览等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把大南坡从一个靠煤吃煤的资源村庄蝶变为人人向往的文化乡村,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村里品味传统文化,美丽乡村激活美丽经济。

  长垣市蒲西街道米屯村以“厨”名村,全村现有厨师108名,被规划为“厨师之乡”;信阳市平桥区平东街道中山铺村留住乡村独有记忆,不扒房、不砍树、不挖山、不填塘,打造豫南民居特色,成了城里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乡村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依据不同的资源禀赋,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全省4万多个行政村中,1.4万个村庄有了实用性村庄规划,打造了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

  人居环境整治提质

  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垃圾围村”曾是乡村建设的“老大难”,如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我省探索了不少简便易行的方法,比如兰考县的“两桶一袋法”,洛阳推行的“二次四分法”。在农村,垃圾分类不能复杂化,方法越简单,老百姓越容易接受。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在兰考,垃圾分类、收集后,经中转站压缩运送至光大环保能源(兰考)有限公司焚烧发电,每吨垃圾的发电量相当于一个家庭一个多月的用电量。垃圾通过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实现“美丽重生”。

  相比于垃圾分类治理,农村污水治理面临更多挑战:铺设污水管网投资大、符合农村实际的污水处理模式不好找、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运维难。

  我省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洛阳孟津区根据人口定规模、根据水量定管网、根据水质定工艺,织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张网”;西峡县推广“污水处理厂+小型污水处理站+微动力循环+生态湿地”模式,污水处理率达65%。

  我省自2018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特别是去年11月以来开展“六清、六治”集中整治行动,全省85%以上的县(市、区)建成全域一体化市场化保洁机制,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33%,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65.9%,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美丽小镇”“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乡村治理不断完善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行走的医院”让偏远地区的人看病不再难。

  江海娟是汝阳县付店镇牌路村卫生室的一名村医,刚参加工作时,村里人看病靠的是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样”,很多病看不了,小病耽误成了大病。如今村里卫生室已经有了全套的检测仪器,与汝阳县人民医院、河南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村民不出村就能约上城里的大专家看病。

  配合远程医疗还有“行走的医院”。“我们可以背着‘背包医院’进村入户,给卧床的病人做检查,助诊包内配备的便携式医疗检测仪可以实现24项血液化验、11项尿液检验、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及血压、血氧、体温的测量,检查结果几分钟就能出来。”江海娟说。

  江海娟见证了我省农村公共医疗服务的变化。我省2211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占比87.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9%以上,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推进。

  深入开展“五星”支部创建,98%的村制定村民自治章程,95%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平安乡镇村数量保持在80%以上,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寄托着乡韵乡愁的农村正蝶变为人人向往的生态宜居新家园。(记者 刘晓波)

责任编辑:安艳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