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二十九场新闻发布会
(宣传思想文化专场)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2-10-15 14:30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新闻发布会视频

  2022年10月15日14:30,省委宣传部召开“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二十九场新闻发布会(宣传思想文化专场)。 

  发布内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发布人:

  曾德亚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黄玉国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郭岩松 省委网信办主任

  姜继鼎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庚香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王朝纪 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

  田 凯 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600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公室主任 常轶旸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的第二十九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将围绕“牢记领袖嘱托 奏响出彩强音”这一主题,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领袖嘱托,积极守正创新,扛牢使命任务,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快推动宣传工作强起来的举措和成效,并回答媒体朋友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发言人曾德亚先生;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玉国先生;

  省委网信办主任郭岩松女士;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继鼎先生;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先生;

  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王朝纪先生;

  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凯先生。

  下面,先请曾德亚部长作主发布。

曾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曾德亚

  各位媒体朋友:

  今天的这场新闻发布会,将镜头对准我们自己,大家都是主角。盼望着、奋斗着,明天我们就要迎来党的二十大。解码十八大以来非凡十年,学习十九届七中全会精神,共迎党的二十大隆重时刻,我们有一个共同感觉,就是: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领悟更加深刻,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更加强烈,对10年来我们一起携手奔跑、付出和收获倍感欣慰。

  新时代这十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下,在省委领导支持下,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牢记嘱托、聚力出彩,自觉担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突出思想武装、突出求实求效、突出结果导向、突出统筹谋划、突出长效机制,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一份份真金白银的河南答卷,解析新时代原创性思想的伟力;以一个个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标注新时代变革性实践的印记;以一项一项办成的大事要事,铺展新时代突破性进展的画卷;以亿万老百姓的笑脸,讲好新时代标志性成果的河南故事,奏响了“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河南强音,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文化强省建设明显加快,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极大提升,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提供了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这十年,我们高举思想之旗。新时代这十年,河南由传统农业大省转变为现代经济大省,由传统交通要道转变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由传统内陆省份转变为内陆开放高地,以全国1.7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5%的生产总值,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携手总量居全国第3位的718.6万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圆梦小康,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8家省实验室挂牌运行,以省实验室为核心、优质高端创新资源协同创新形成的“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格局正在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无限活力。河南发展量的跨越和质的跃升,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展现的就是新时代原创性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是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着力推进全省党员干部持续上好“一堂课”。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全国首创《党委(党组)“第一议题”制度》,发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319万册,“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县级学习平台全覆盖,推动全省上下兴起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持久热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心走实,党员干部显著增强了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显著提升了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着力推进全省上下把准一个“总遵循”。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为总载体,策划总书记思想的河南实践等主题宣传,充分展示坚持“四个着力”、打好“四张牌”、做到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以及“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实践,以发展成果体味真理香甜。我们着力打造一支理论宣讲“轻骑兵”。把“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每年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进基层”近6万场次,在全国率先组建县(市、区)“百姓宣讲团”,涌现出开封“市民考察团”、新乡“小院课堂”、洛阳“理响洛城•河洛青年说”、信阳“唱响大别山”等特色宣讲品牌,这些宣讲“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着力挺近网络主战场。主动适应传播格局变化,以网络的传播力为思想的穿透力插上“翅膀”。近期河南广播电视台播出的电视专题片《此水此山此地》,当晚全网观看量就突破2.2亿,网上“大流量”正在释放出理论“正能量”。

  这十年,我们汇聚奋进之力。面对大事、要事、喜事、难事、急事,我们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发扬斗争精神,社会舆论主旋律更强劲、正能量更充沛。我们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贯穿始终,开设的“微博党史课堂”阅读量目前突破10亿,创作的《征程》《共产党人》等电视专题片反响强烈,推出的《银杏树下》《花开山乡》《红旗渠》《我的父亲焦裕禄》《千顷澄碧的时代》等文艺作品感人至深,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及“3个100”评选活动向群众展示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特别是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进过程中,建立媒体“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长效机制,截至目前,河南日报等省内主要媒体共收到10.7万余条群众反映有效信息,办结8.9万余条,办结率达83.2%。郑州“郑在办”探索的“网络广泛巡查民意+职能部门联动处置+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良性互动机制,正在持续发挥作用。我们抓好重大主题宣传。统筹内宣外宣、网上网下,用好“顶端新闻”“大象新闻”和104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成果,开展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主题宣传。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开展“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重大主题宣传、“新时代 新征程 争出彩”十大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喜迎二十大 欢乐进万家”十大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举办“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和中宣部正在组织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我们聚焦争先出彩的丰富实践。举办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等重大活动,采用移动化、视频化、互动化方式,展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等方面的进展和成效。近期推出的融媒体特别节目《非凡十年 出彩中原》18集全网阅读量达93亿,120个微博话题词登上全国要闻榜、微博热搜榜和同城榜。我们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推出报告文学《战“疫”长歌》、大型电视政论片《雄关》,塑造郑州“超级英雄”杨旭恒、新乡“吊瓶书记”闫超、周口“平凡英雄”王新华、鹤壁“公交红船”等先进群像,在大战大考中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

  这十年,我们培铸强国之魂。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把物质文明的积累和精神文明升华协调起来,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着力培育“栋梁材”。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郑州大学思政课教师周荣方“讲焦裕禄故事动情落泪”的短视频,全网曝光量34亿。如今的思政课更加“有料有趣”,更多的学生从“低头族”变成了“仰望者”。我们着力闪亮“志愿红”。在全国较早颁布《河南省志愿服务条例》《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全省157个县(市、区)、2457个乡镇(街道)、51122个村(社区),全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明实践所、文明实践站,10万支志愿服务队伍、1400万名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城乡街道社区,近三年年均300万志愿者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与我们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我们着力提升文明创建质量。坚持为民利民、共建共享,以城带乡、提质扩面,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3个、总量居全国第三,全国文明村镇266个、总量居全国第四,全国文明单位340个、总量居全国第三,全国文明家庭37户、总量居全国第一,文明校园105所、总量居全国第一。我们着力争做“出彩河南人”。邓州“编外雷锋团”、李文祥、燕振昌、许帅、张玉滚、陈俊武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4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数量位居全国第一,112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居全国第三,形成独特的“河南好人现象”,以凡人善举点亮道德灯塔。

  这十年,我们彰显文化之美。河南有老天爷赐予的壮丽山河,有老祖宗创造的灿烂文明,有老前辈凝结的精神谱系,有老百姓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爱这里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我们有情怀,更应该有担当作为。我们聚焦建设文化强省,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总抓手,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牵引,讲好“黄河故事”。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向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致信祝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选14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50项,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和二十四节气、太极拳成功申遗,兴文化工程稳步推进。我们做强文化产业。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67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202.99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由2.26%提高到4.06%,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连续7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我们探索国际传播的“打开方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多重价值和时代风采,以技术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打造一系列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传播中华文明、中国精神之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海外平台被热捧,“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活动”为全球观众带来浓浓中国味的“年夜饭”,《洛神水赋》的中国式浪漫惊艳全球,《中医》《少林功夫》《太极拳》《汉字》《红旗渠》《焦裕禄》等20余册“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深受海外欢迎。这些工作、实践、成果都向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新时代十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的成就,凝结着大家的心血汗水。新的征程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一定能交上更加出彩的答卷。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公室主任 常轶旸

  谢谢曾德亚部长全面详实的介绍!接下来,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

  河南省委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确定为“十大战略”之一,提出要全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形象品牌。请问,河南采取了哪些举措推进文旅文创高质量融合发展?下步将如何擘画高能级文旅发展新蓝图,更好推进文化旅游强省建设?谢谢。

姜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姜继鼎

  感谢您的提问。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是省委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厚植河南历史文化优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新时代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关键一招。

  一年来,全省上下坚决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各相关部门劲往一处使,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打开新局面、呈现新态势、取得新突破。一是绘就一张蓝图。编制了《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制定了《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印发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塑造实施方案》,确定了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明确了文旅文创成支柱的路线图、任务书。二是抓实一批项目。各级各部门真抓实干,谋划推进138个文旅文创重点项目(总投资4223亿元),构成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硬支撑”。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布局,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生态康养旅游区全面推进。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三门峡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建成开放,殷墟遗址博物馆、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等加快建设。三是叫响一个品牌。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整合央视、头条等各大媒体,通过各种活动,使“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热起来”。启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元宇宙创造者大赛,实施“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数字化展示工程,让“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立起来”。四是培育“旗舰劲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建成世界一流考古机构。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成功组建,成为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顶梁柱”。五是放大“出圈效应”。“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远播海内外,为河南文旅强势“圈粉”。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成为“文旅新标杆”。洛阳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打造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

  下一步,一是聚焦“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一批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重大价值、关键意义的文化标识,讲好“河南里的中国故事”。二是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夏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研究领域集中攻关,彰显河南在中华文明研究阐释中的历史担当、历史作为、历史主动。三是聚焦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生态康养旅游品质。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我们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河南网信事业进入新阶段。请问,这十年河南网信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有哪些打算?谢谢。

郭

  省委网信办主任 郭岩松

  感谢记者朋友对网信工作的关心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成立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推进省市县三级网信体系建设,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

  这十年,是网上正能量更加充盈的十年。我们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视察河南的历史机遇,融合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全景展示总书记心系河南人民、情牵中原大地的领袖情怀。聚焦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生动实践,开展“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母亲河畔的中国”等网上重大主题宣传326项,汇聚起更加出彩的磅礴力量。打造“网络中国节”品牌,推动《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优秀传统文化破圈走红。出台《河南省网络文明行为规范》,“河南好网民”互动话题矩阵阅读量超过32亿,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这十年,是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的十年。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我们坚持依法治网,加快建设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综合治网格局。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110万条,查处账号2.3万多个,针对网民反映强烈的网络谣言乱象,上线网络辟谣平台、招募网络义务监督员,发现查处网上谣言1.4万条。特别是,着眼于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深入实施“护苗”行动,手机上网“青少年模式”一键唤醒,努力构筑绿色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

  这十年,是数字经济更加繁荣的十年。我们把互联网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目前,我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7万亿,比“十三五”初期增长近1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6%。线上办公、网上授课、在线医疗、数字文创、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不断涌现,网络扶贫惠及我省718.6万贫困人口,共享经济让生活更便捷。比如,河南本土企业UU跑腿,依托“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注册用户5200万人,注册“跑男”500万人,去年营业额超16亿元。全国互联网头部企业华为、字节跳动、网易、新浪、360、浪潮、阿里巴巴等纷纷落户中原,河南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热土。

  这十年,是网络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的十年。我们推进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法治化建设,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网络违法行为,努力让网民上网更安全。建成国内首家网络安全科技馆,每年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打造“强网杯”网络安全挑战赛“国赛”品牌,全社会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明显提高。省内51所高校开设网络安全相关本科专业77个,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链条更趋完善,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向上向好。

  明天,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必将为网信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能。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八大工程”,也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传播工程、网络文明建设工程、网络综合治理工程、网络安全保障工程、网信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数字经济赋能工程、网络惠民工程和社会治理智能化工程,通过“八大工程”的实施,奋力谱写新时代“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网信篇章!谢谢。

  新华社记者

  刚才发布中介绍到河南兴文化工程。请问实施这项工程基于什么考虑、重点是什么?具体情况和相关进展如何?谢谢。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曾德亚

  感谢您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今年4月份,省委宣传部印发《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计划实施方案》,文件不长、5000余字,但掀起的热潮高、产生的影响深。我先向大家通报一组数据。截至目前,我们收到113个单位871项申报材料,评审立项300项,10%项目形成初稿。部分专家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如:《河南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地位》《中原文物见证中华文明》《黄河文化: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行走河南,何以读懂中国》等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近期,我们根据首批成果录制的专题创作访谈视频,在首届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大会中推出后,全网阅读量达8000多万。

  为什么要推这项工程?我想引用一段文字来回答:“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这段深沉的文字是多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的结尾处写下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有着深厚的文化情怀,在视察河南时用“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形象地讲出了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求我们“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中原要出彩,文化更应出重彩、出浓彩。河南文化是展示中华文化的万花筒,河南历史是展示中国历史的大舞台,河南的文化工作者理应更加自觉主动,不负每一页光辉的历史,通过全面系统梳理、深入挖掘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历史文脉、深厚底蕴,为奏响“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河南强音,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持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这就是我们启动这项工程计划的基本考虑。

  实施这项工程计划,聚焦了“六个字”:

  一是“今”,即当代河南发展研究。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河南实践、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三大重点,今年共立项41项。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研究》《“十个河南”建设研究》等,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河南实践》系列丛书已正式出版。

  二是“古”,即河南历史文化专题研究。以河南文化起源、发展、变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影响、贡献为研究重点,包括中华文脉传承的河南探索,河南文化中具有中国意义、世界意义的优秀基因和核心价值等12项任务,共设立《河南文化思想史研究》等140项。今年将编纂出版《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等丛书。

  三是“人”,即河南重要历史名人研究。主要对在河南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豫籍名人生平、业绩等进行系统研究。共设立24项,比如《“三皇五帝”研究》等。其中,“河南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年底前将完成书稿。

  四是“事”,即河南重要历史事件研究。主要是全面梳理研究发生在河南并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共设立《“四大发明”所蕴含的科学基因和创新精神研究》等11项。

  五是“物”,即河南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研究。主要是梳理研究河南历史文化遗存以及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重要历史遗存考古发掘研究,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更多实证。共设立《夏文化遗存》等42项。

  六是“书”,即河南重要历史文献典籍研究。主要是梳理研究河南历代存佚文献,编纂出版“中原文库”,加强文献典籍数字化建设,打造中原文献数据库。共设立《河南重要古籍概要研究》等17项。

  同时,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们设立25项专题委托项目,力争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我们都知道,文化研究成果只有转化为资政育人成效,才会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们将开展文化研究读本进校园活动,融入书香河南建设,助力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让人们在鉴古知今中深悟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在自信自强中体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谢谢!

  中国网记者

  2002年,国家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为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研究古老文明起源、形成的综合性研究项目。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请问,我们将如何扛稳河南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历史重任,交出出彩答卷?谢谢。

田

  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田凯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众所周知,河南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摇篮和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河南从考古学一诞生就肩负着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伟大使命。过去几十年间,特别是近十年,广大河南考古工作者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围绕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考古学文化持续开展研究,已逐步建立起各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明晰了各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文化定位。在科技部主导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我省灵宝西坡、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等重要遗址都是考古发掘研究的重点,我省广大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工程中先后负责并参与了13个子课题的研究,成为该项目的中坚力量。

  河南省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各个重要时空节点。通过综合研究,目前我们已基本可以认定:(1)距今5800年前后,以灵宝西坡北阳平遗址群为代表的仰韶中期文化——庙底沟文化,正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核心文化,被很多专家称之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雏形”。(2)距今5300年前后,以巩义双槐树遗址群为代表的仰韶晚期文化,已基本可以认定为初步意义上的文明形态。双槐树遗址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与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布局特点一脉相承;双槐树遗址周边区域聚落层级分明,且发现多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址,表明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很可能已出现王权和古国形态意义上的国家。(3)距今4000年前后,中原各地陆续进入龙山时代晚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等集中分布的中原城址群。距今3800年前后,偃师二里头遗址已基本可以确定为夏王朝晚期的都城遗址。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近年来,为了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向深入,经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我省考古研究单位一直在持续推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项目,已经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一是全力推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考古研究机构。二是做好课题规划,凝练一流课题,采用“一遗址一课题一专班”模式,加大灵宝北阳平、巩义双槐树、南阳黄山、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等重点遗址考古发掘,加强文化谱系、科技测年、聚落形态、环境资源、人类体质、生业经济等重点课题综合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突破性、标志性成果。三是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将文明探源研究的时空范围向更早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早期文化阶段延伸,加强我省文明起源阶段重要遗址考古发掘研究和保护利用等工作,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向深入。另外,在传统考古发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加大多学科合作、加大科技考古力量的投入,督促地方政府加大对文明探源相关重要遗址的保护力度,通过多种方式,扩大文明探源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宣传普及,以回馈社会大众对我们工作的热情期待。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从2021年春节以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频频出圈,深受大家喜爱,很多节目还得到外交部发言人的推特点赞,更是走出国门收获了国际影响力。请问,我们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一现象?未来,河南在借助出圈效应内聚文创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有什么样的打算?谢谢。

黄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黄玉国

  谢谢您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度重视文化繁荣发展,立足厚重的文化资源禀赋,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其中的一个案例,以2021年春晚《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为起点,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已播出两季14集,全网总曝光量突破600亿次,“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纸扇书生”“云窟万象”等节目精彩纷呈,受到人们持续关注和广泛好评,特别是激发了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掀起持久不息的“国风”“国潮”热,成为全国文化领域的一个“现象级”事件。这让我们倍感鼓舞,也很受启发。有几点体会:一是要以高度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基因,能够激发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容易引起共情共振共鸣。“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阐发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为主线,展现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感,唤醒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层记忆,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形成了每逢佳节看河南的口碑,由一档节目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捧。这一成果来之不易,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传承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要面向大众创新文化表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以创新性的表达、大众化的解读,让厚重文化可亲可感。“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坚持“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路径,运用“网剧+网综”的表达形式,让藏在历史典籍里的故事跃然屏上,实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这一目的,用“走心”赢得了观众。这也充分说明,现代化的表达可以激发中华文化的无穷张力,是活化历史的有效突破口和重要着力点,值得我们继续实践和提升。三是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做好文化传播。内容和传播是提升作品影响力的两翼。把握好互联网传播规律,顺应融合传播趋势,推动形成口碑效应,是文化作品“破圈”出彩的有益经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坚持平和、温暖、唯美的文化基调,注重短视频呈现,借助社交平台推送,有力提升了内容感染力和传播影响力,再加上外交部多位新闻发言人的点赞助推,更是让“中国节日”乘风出海,向世界展示了有意义、有意思、有意境的中华文化,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也再次证明,好酒需要精心酿造,好酒也需要飘出深巷!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感受到人们对优质文化产品的渴求和期待。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深挖文化“富矿”,持续提升“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温度和热度,创作更多承载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近期,我们与河南广播电视台正在策划酝酿,推出其它门类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节目,请大家继续予以关注。

  下一步,省委宣传部将继续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要求,用好用活文化遗产资源,在方向引领、政策支持、人才引育、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加主动的创新创造,推动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动河南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谢谢!

  河南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做的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请介绍一下,河南社科界是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有哪些做法和成效?下一步有什么考虑和打算?谢谢。

李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李庚香

  谢谢您对社科工作的关心支持!新时代的10年,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10年、高质量发展的10年、黄金1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度重视,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河南作为社科大省,如何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如何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特别是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上有所贡献?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10年来,河南社科界坚持固本清源、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立德树人,聚焦构建“三大体系”,努力提升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建设“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上取得良好成效。

  第一,提升学术影响力,就是要做好“耕耘思想”的大事业,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10年来,全省社科界以“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坚定执着,围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品牌,不断巩固我省固有的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优势学科地位,推进甲骨学等绝学、冷门学科发展。特别是十年磨一剑,推动构建了以炎黄学、殷商学、新宋学、河洛学、新时代黄河学为支撑的具有中原特色的“中原学”大学科群,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

  10年来,河南社科界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56项,全省社科规划各类项目立项总数6167项,推出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以省社科联的《民主的选择:中国为什么走自己的路》为例 ,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被译为俄文、法文,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第二,提升决策影响力,就是要加强中原智库建设,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在现代化河南建设上有效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10年来,河南社科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紧紧围绕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省领导与社科界专家学者座谈会、系列主题理论研讨会、河南社会科学学术年会、河南发展高层论坛以及《智库快报》等载体,积极建言献策,出“好点子”,出“金点子”,特别是连续8年推出《中原智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有力助推了现代化河南建设。

  10年来,河南社科界着力打造“中原专家学者群”方阵,培育推出中原人文学者群、中原经济学家群、中原法学家群,做到了握指成拳,实现了集群发展。

  10年来,中原经济区、临空经济、把黄河变成郑州大都市区的内河、构建“丰字型”生态体系等一系列思想和智慧,都饱含着河南社科专家的汗水。

  第三,提升社会影响力,就是要把理论变舆论、把深度变温度、把课题变话题,把学术话语转化为群众话语、网络话语,从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把理论写在群众的心坎里。

  2016年《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颁布,河南成为全国第8个出台条例的省份,在社科普及法治化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也大大提高了河南社科的社会影响力。

  10年来,我省推动成立省级社科普及基地174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0家、高校社科联17家。培育推出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125名、基层优秀宣讲员和百姓宣讲员217名。

  我们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社科普及周等载体,每年开展基层宣讲1000余场。我们着眼青年群体的思想引领,组织开展“同学,你好”“我和我的高考”“最美微课”系列视频展播活动,努力做青年朋友的“燃灯者”。我们着力打造“中原大讲堂”微博平台,持续推出“行走”系列、“寻找”系列、“故事”系列、“读懂”系列短视频,努力讲清楚故事背后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在打造网言网语上作出了积极探索。

  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呼唤具有自主性的学术体系。面向新征程,我们必须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我们要坚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在持续提升“三力”中做好新时代的大学问、服务社会发展的真学问、贴近民生的暖学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贡献河南力量。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并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也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具有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精品力作。请介绍一下,近年来河南文艺界是如何打造精品力作、推动文艺创作繁荣的?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还有什么考虑和打算?谢谢。

王

  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 王朝纪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对文艺事业的关心支持。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文艺大省。尤其是这十年,可以说是我省文艺事业百花齐放、勇攀高峰的十年,河南文艺百花园呈现出硕果累累、芳菲满园的喜人局面。在全国范围来讲,我们河南的文学、戏剧、书法、摄影、美术、杂技、民间文艺、文艺志愿服务等等,各项工作都能保持全国前列。

  具体来讲,我们做了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扶持引导,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创造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加大对重大题材的创作扶持,推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原特色、全国影响的精品力作。十年来,我省40多部作品荣获全国性文艺大奖。文学创作方面,李佩甫的《生命册》实现茅盾文学奖本土作家零的突破,豫籍作家获此项奖的人数达到9人,占全部获奖总数的五分之一。杜涯获得了第九届鲁迅文学奖,此奖项十届评选河南共有7位本土作家获奖,在全国稳居高位。孟宪明和南飞雁的长篇小说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邵丽十年间3次获得全国《小说月报》百花奖,凸显了“中原作家群”实力;美术创作方面,“中原画风”优秀美术作品在18个省份进行巡展,擦亮了“中原画风”品牌;舞台艺术创作方面,话剧《红旗渠》、豫剧《焦裕禄》《重渡沟》等精彩纷呈,屡获全国大奖,“河南戏剧现象”令全国瞩目;影视创作方面,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电视剧《大河儿女》《花开山乡》等产生较大影响。

  二是站稳人民立场,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感染力。扎实开展“深扎”主题实践活动,创新“采风+惠民+服务”模式,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沾泥土、接地气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200余名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创作采风,创作了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40余位作家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和定点深入生活项目,30卷的《“深扎”文丛》广受赞誉,歌剧《银杏树下》、豫剧《大河安澜》等舞台艺术作品感人至深,深受欢迎。

  三是打造现代传播载体平台,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传播力。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打造多维度、立体式传播载体平台,提升了文艺精品在国内外的传播力、影响力。《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爆红出圈,成为全国文化领域“现象级”事件,《大宋·东京梦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演艺经典既叫好又叫座,成为我们河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四是培育文艺人才队伍,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支撑力。坚持正面引导、梯次培养,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对获奖作家艺术家的奖励激励机制,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推动文艺豫军队伍建设。我省现有国家级文艺家会员7709人,总量居全国第二;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61407人,数量居全国第一。现有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1人、全国各文艺家协会副主席4人。12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8人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十年来共有29人、累计68人次在戏剧、书法、摄影、曲艺等艺术门类荣获全国性文艺大奖最高奖,居全国前列,“文艺豫军”阵容强大,是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坚强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我省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提升文艺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健全完善扶持奖励激励机制,打造特色文艺品牌,争取更多“国字号”文艺活动落户河南,着力培养新时代文艺豫军,激励我省文艺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出品牌,推动我省文艺事业进一步攀高原、登高峰,为实现“两个确保”,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满。我们相信,借助党的二十大的东风,河南文艺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刚才曾部长提到,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省委宣传部在今年策划开展了“喜迎二十大 欢乐进万家”十大群众文化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请介绍一下情况。另外,我省在文化惠民、文化便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上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曾德亚

  谢谢您的提问。你提到“喜迎二十大 欢乐进万家”十大群众文化活动,我想先向大家报一组数据,这项活动从时间上跨度为半年,动员宣传、文旅、教育、文联及所属13家协会等,覆盖了全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157个县(市、区)及所有的乡镇(街道),直接参与人员达1200万人次,举办各类活动近7000场,最后产生一批优秀作品、先进人物和优秀组织单位。这项活动,是在省委特别是楼阳生书记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从3月份起,我们举行包括广场舞、合唱、戏曲、摄影、美术书法、乡村才艺展示、经典诵读、全民阅读、太极拳、自行车比赛等。我们坚持赛事牵引、协会组织、群众主体、热在基层,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活动中,我们坚持“四个注重”。一是注重主题的鲜明性。紧扣迎接党的二十大,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深刻感悟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非凡成就,激发在新征程上团结奋进的力量。二是注重参与的广泛性。活动形式多样,可以说老少咸宜,吸引群众热情参与。以广场舞大赛为例,来自各行各业的1万余支队伍、23万人火热参与,参演群众最大的65岁,最小的只有6岁,从广场小舞台跳到网络大舞台,人们跳出了好心情、好状态。三是注重赛事的牵引性。坚持以赛选优、以赛提质,扩大活动影响力。比如,“盛世梨园我来唱”戏迷擂台赛吸引山东、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戏迷参与,参赛选手累计6500余人,线上线下观看达5000余万人次,可以这场活动的广泛吸引力。四是注重活动的长效性。我们注重群众广泛参与,发挥文联及所属的文艺家协会作用,通过文艺家志愿服务加强线上和线下活动,先后开展3.85万人次线上专题培训,培育了一批文艺工作者骨干,也建设了一支群众身边永远不走的文艺工作者队伍。

  我们开展这项活动,是河南省近年来推动文化惠民的集中呈现、也是近年来我们通过文化惠民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一次最生动的事例。党的十八大以来,怎么样从文化乐民到文化惠民,让更多群众有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是我们一项重要工作。我省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出台实施《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促进条例》,把更好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纳入法治轨道。概括起来,就是在不断提升文化惠民质量上做文章,有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家门口”的文化阵地。全省共建成各级各类博物馆384个、公共图书馆166个、文化馆205个、公共美术馆8个、城市书房101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478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周末到博物馆看展打卡、到图书馆读书学习、去文化馆听课学艺、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日常。

  第二个关键词是“指尖上”的书香文韵。如果说家门口的文化阵地让文化阵地离老百姓更近些,那么“指尖上”的书香文韵让书香飘满中原。书香河南被省委纳入“十个河南”重大部署,在全国较早出台实施《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地方性法规,在全国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书香河南建设实施方案》,有11个方面的建设标准,包括我们每个家庭的书柜都包括在内,让阅读蔚然成风。每年出版新书8000种左右,搭建了全国第一家个性化数字阅读平台——书香河南APP,连续9年开展“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全省综合阅读率去年提升到84.1%,居于全国第一方阵。当前,我们正以“书香润万家、奋进新时代”为主题举办书香河南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参会规格之高、阅读活动之多、覆盖面之广、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多年少见的,创下我省历年阅读活动之最。

  第三个关键词是塑造群众心坎里的大舞台。广泛开展“百城万场”“群星耀中原”“中原文化大舞台”“周末音乐汇”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到周末繁华地带都搭建大舞台,可以说是络绎不绝,群众热情高涨,上线“文化豫约”“百姓文化云”数字平台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服务。每年开展活动的总场次达到了50多万场,直接服务8000多万人次,人民生活因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而更有质感和温度,我们的活动也得到群众称赞。

  第四个关键词是我的舞台我做主。主动适应群众作主角、当明星的新需求,动员文艺工作者加强服务、培育文艺骨干,在全省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5936余家。比如,登封市垌头村本不依山傍水、缺位置优势、少发展条件,但在“农民合唱团”的带动下,从4岁左右的小孩到80多岁的老人都会唱歌、都爱唱歌,“会唱歌的村庄”成为垌头村的一张独特名片,并由此带动形成了剧场演出、民宿客栈等特色产业,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现实生产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连通城乡文化资源,持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参与度、感知度、满意度,在现代化河南建设中,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发展。谢谢!

常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公室主任 常轶旸

  谢谢各位发布人的详实介绍和精彩答问!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它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相关发布单位联系,进行采访了解。

  媒体朋友们,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正如今天发布会所介绍的,这十年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者”,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入脑入心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决扛牢“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突出思想武装、突出求实求效、突出结果导向、突出统筹谋划、突出长效机制,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发布会也是“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收官之场,从首场发布会以来,我们用17天的时间,高密度举行了29场主题新闻发布会。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记者朋友们不辞辛劳、用心用情,创作了一大批传播力广、影响力大、感染力强的新闻作品,有力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绘就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壮美画卷,谱写了河南高质量发展的锦绣赞歌。在此,向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各位辛苦了!

  新征程上,希望大家持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积极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宣传效果,努力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和重磅报道,有力奏响“牢记嘱托、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河南强音!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最后再次谢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各位发布人!再见。

责任编辑:安艳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