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二十八场新闻发布会
(平顶山专场)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2-10-13 15:30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新闻发布会视频

  2022年10月13日15:30,省委宣传部召开“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二十八场新闻发布会(平顶山专场)。  

  发布内容:重点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顶山市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高建立 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刘文海 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 颖 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王潮勇 中共平顶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县级组织员

平顶山600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牛素玲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二十八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出席,请他们围绕“书写创新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出彩答卷”这一主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顶山市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举措和成就,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

  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高建立先生;

  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文海先生;

  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颖女士;

  中共平顶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县级组织员王潮勇先生。

  下面,先请高建立先生作主发布。

高

  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高建立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顶山的发展变化。长期以来,广大媒体朋友用笔墨和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成长进步,镌刻干部群众的奋斗印记,给予了倾情倾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555万人民向大家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平顶山是一座古地新城,周朝时为应国封地,古文字“应”“鹰”同源,故称鹰城;新中国成立后发现大型煤田,因煤而立、因山得名,1957年正式设市,从此开启了发展奋斗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也是平顶山经济发展由疲转兴、生态环境由治及建、群众生活由有到好的关键十年。十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勇毅攻坚、倍道而进,特别是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和“十大战略”牵引举措,凝心聚力创一流、开新局、走前列,破解许多制约发展的矛盾问题,战胜许多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办成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交出了厚重提气的出彩答卷,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2694.2亿元,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6.8%;地方财政收入330.3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9.7%。这十年,最大的主题是转型发展,始终围绕转型谋篇布局,加快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社会“五大转型”,创建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农业“两区”,被授予全国首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5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最大的挑战是三大攻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全面发力起势;强力攻克环境污染顽疾,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创历史最优;从容应对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稳增长、战疫情、抗洪灾、保稳定,经受住了诸多大战大考的磨砺淬炼。最大的变化是实干氛围,切实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基层基础,强力正风肃纪,提升能力作风,一体推进“三不腐”,创造性构建“一绳两网”,充分点燃了党员干部务实重干、紧抓快干、担当敢干的昂扬斗志。最大的收获是闯出新路,在接续奋斗中明晰了建设“四城四区”这个精准的战略路径,形成了“中国尼龙城”这个强劲的增长引擎,构筑了特色产业集群这个有力的发展支撑,完善了综合立体交通这个亟需的流通体系,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新突破,尤其是省委楼阳生书记给我们提出“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殷切期望,赋予平顶山新定位新使命,让我们方向感更明、动力感更足,正气充盈、拼搏奋进、争先出彩成为全市上下最强音。可以说,平顶山已经化茧成蝶,正在绽放华彩,集中体现在“五个转变”:

  第一,我们聚力调结构、促转型,实现老工业基地向新材料产业高地转变。平顶山是新中国第一个自行勘探设计、开发建设的特大型煤炭基地。进入新时代,我们积极顺应发展大势,鲜明提出“宁可伤筋动骨,也要脱胎换骨”,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全力调结构、转方式、促振兴,构建了大尼龙、碳基新材料等十大产业链条。尤其是从煤这个“化工原料之母”破题发力,由燃料到原料再到新材料高端演进,以尼龙新材料为核心主导产业建成的尼龙城从无到有、快速崛起,落地企业(项目)200多个,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产能世界第一,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获批国家尼龙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我市被命名为“中国尼龙城”。另外,还有太阳能光伏硅刃料产能世界第一,工程塑料产能亚洲第一,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能全国第一,平顶山已在我国新材料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

  第二,我们聚力蓄动能、激活力,实现资源路径依赖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平顶山素有“中原煤仓”之称,依煤而兴,但也受煤所困。我们坚决摆脱恋煤情结和资源依赖,依靠创新壮大动能、蓄势赋能,大力实施创新工程,构筑创新生态,努力在创新中实现弯道超车。目前,国家高压电器产品质检中心、尼龙新材料检验中心、炼焦煤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达到732家,其中省级以上278家,是2012年的11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506家、218家,翻了两番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1.7%,较2012年提升9.1个百分点。尼龙新材料、现代医药两个产业研究院入选全省首批产业研究院,创新药物阿兹夫定成为首个国产新冠口服药,己二腈、对位芳纶等一批“卡脖子”技术获得突破,高压输变电、8N超高纯铜提纯等关键技术世界领先,“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模式全国推广,我市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创新引领的转型之路越来越清晰、越走越宽广。

  第三,我们聚力强基础、织路网,实现交通节点城市向区域交通枢纽转变。平顶山曾处交通“盲肠”地带。这些年,我们着眼长远谋划布局,内畅外联协同发力,坚决补齐短板,推动优势再造,十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489.5亿元。具体推进实施中,一方面对内织密交通网、畅通微循环,平宝、平郏、平叶等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形成“两环九放射”快捷路网;另一方面对外打通大“动脉”、提升通达力,郑万高铁开通让我们迈入“高铁时代”,还有平漯周、呼南两条高铁正在推进,孟平铁路复线、周南高速、尧栾高速、汝登高速通车,加之沙河即将复航通江达海,鲁山机场和焦唐、焦平、叶鲁3条高速陆续实施,平顶山将很快成为全省为数不多拥有“公铁水空”综合交通网的城市。

  第四,我们聚力惠民生、增福祉,实现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民生所需就是发展所向。我们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十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2287.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2%,老百姓腰包更鼓了、笑脸更多了,生活品质也更高了。在幼有所育上,全市幼儿园达到1659所,较2012年增加1074所,增长18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63%提高到91%。在学有所教上,投入56.7亿元实施“全面改薄”“两类学校”等建设项目,新建改建学校2831所,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5%,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在劳有所得上,新增城镇就业89.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8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69元,是2012年的2.1倍;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36辆,比2012年增长131.8%。在病有所医上,医疗机构达3706所,较2012年增加2647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成为全国典型。在老有所养上,建成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651个,覆盖93万老人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投用。在住有所居上,改造老旧小区554个,覆盖8.4万户;实施棚改项目243个,64万人出棚进楼;城镇居民人均住房39.6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46%。在弱有所扶上,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从2012年的每月300元、140元提升至630元、420元,分别增长110%和200%,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或超过低保标准的1.3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第五,我们聚力护生态、优环境,实现中原“煤城”向山水宜居绿城转变。平顶山先有矿后有城,由于规划先天不足、长期煤炭开采,一度“半城煤灰半城土”。这十年,我们弃旧择新、向绿而行,大力践行“两山”理论,注重强化“双碳”牵引,加快城市更新提质,推动生态包袱转为生态资源。仰望天空,蓝天白云成了常态,PM10、PM2.5大幅降低,优良天数直线上升,其中2020年改善幅度、净增天数均居全国第一。俯瞰大地,老城区实现旧貌换新颜,现代湖滨新城秀美灵动;一泓清水畅流湛河,蜿蜒40公里滨河绿地生机盎然;完成矿区生态治理14.5万亩,整治露天矿山75座,创建绿色矿山27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十年100%,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三纵六横缔七区,四核一网润鹰城”的生态水系加速构建。环顾周边,绿地公园随处可见,白龟湖、白鹭洲等湿地公园碧波荡漾、鸟语花香,引来红嘴鸥、秋沙鸭、白天鹅栖息越冬;累计造林172.3万亩,林木覆盖率由31.2%增加到35.1%,城市绿化覆盖率由39.4%提升至42.6%,全市省级森林城市数量全省第一,并摘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桂冠,“半城山水满城绿”的品质之城正在展露新姿。

  十年蝶变、印记非凡,归根结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落地生根和生动实践,离不开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将坚定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和“十大战略”,进一步拉高发展标杆,鼓足拼抢劲头,奏响出彩强音,在“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一极上再续辉煌,为中原更加出彩彰显更大担当!

  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对平顶山的厚爱!这里,也诚邀大家更多地走进平顶山,领略美丽风光,感受奋进脉搏,见证精彩画卷,共创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牛素玲

  谢谢高建立先生全面详实的介绍!接下来,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刚才发布中提到,这十年来最大的挑战是三大攻坚。想了解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顶山聚焦聚力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重点领域风险化解“三大攻坚战”中取得了什么成效?主要亮点有哪些?谢谢。

  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高建立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统筹推进三大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尽锐出战、精准施策,趟过“深水区”,啃下“硬骨头”,三大攻坚战取得决胜成果,使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我们扛牢政治责任,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攻克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经过8年持续奋斗,33.1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12个贫困村和叶县、鲁山县2个贫困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在全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居第一位。一是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坚持把抓实产业、稳定就业作为群众增收主渠道,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8家,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7320个,全市脱贫户人均纯收入从2306.7元增加到14280.1元,广大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实现共建、共享、共富。二是基础条件全面改善。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6.2亿元,对接实施项目3700多个,脱贫群众入学就医更加方便,住房饮水更加安全,交通通讯更加快捷,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生产生活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三是经验做法亮点纷呈。“千头线”“送果树进农家”“小广播大喇叭”“扶贫资产管护运营”“红装志愿者”等25项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环境质量实现显著提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壮士断腕、弃旧择新,实现了从“煤城”到“美城”的华丽蝶变。一是强化污染治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全市PM10、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分别下降44.1%、47.7%;优良天数比例由36.4%提高至76.4%,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二是推进结构调整。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关停30万千瓦及以下煤电机组,压减煤炭产能600多万吨,整治“散乱污”企业1.25万家,推动16家污染企业“退城进园”,建成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79.9万千瓦,一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环路建成通车,有效解决了电厂围城、工厂满城、货车穿城等问题。三是筑牢绿色屏障。对贯穿市区40公里的湛河进行全流域综合治理,建设127个景观节点和51座城市公园,完成矿山修复治理14.5万亩,累计造林172.3万亩,“半城山水满城绿”成为平顶山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我们强化底线思维,重点领域风险稳妥化解。切实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积极作为、主动防范,稳妥化解非法集资、问题楼盘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政府债务率控制在省定标准以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做法得到中办调研组肯定,社区治理“五个一”机制、“三零”创建等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交流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认真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平顶山市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展开新实践、呈现新气象。请介绍一下,平顶山在推进高水平改革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谢谢。

刘

  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文海

  感谢您的提问。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要求。近年来,平顶山市坚持用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破坚冰、激活力,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动各项改革任务梯次展开、步步深入、扎实落地。

  一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头戏,激发经济内生动力。我们以搞活企业、提质增效为重点,坚持从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推动国资布局战略性优化、国企专业化重组,率先在全省完成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任务,圆满完成57家“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稳步推进125家规上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啃下了国资国企改革这个“硬骨头”,被评为全省国企改革攻坚工作先进市。我们与平煤神马集团创新实施“353”政企合作模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动管理平台、干部交流通道“三项机制”,深化园区共同建设、客商共同招引、项目共同谋划、要素共同打造、人才共同引育“五共联动”,实现综合实力、发展效益、生态环境“三个提升”,创造了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政企合作共赢典范,该模式被评为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我们通过优化组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了平发集团、财信公司等一批主业能力突出、业务板块明确、治理结构规范、经营管理高效的国有投融资公司,在城市建设经营、民生改善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以开发区改革为突破口,打造经济发展主阵地。我们深入落实省委“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管委会+公司”“三化三制”等要求,围绕“整合、扩区、调规、改制”,进一步剔除束缚发展的枷锁,推动开发区回归经济属性,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60%以上。我们以创新思维全面推进高新区改革,重塑管理体制、再造制度优势,用KPI(关键绩效指标)方式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激活内生动力,创造了“六年五连升”佳绩,综合实力超过扬州、镇江等一批东部沿海高新区,居国家高新区第74位。我们整合设立了尼龙新材料开发区,2019年尼龙新材料产业集群进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截至2021年底,中国尼龙城入驻企业(项目)200余个,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成为引领全市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三是以“放管服效”改革为主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我们坚持以服务企业和方便群众为导向,在审批流程上做减法、涉企服务上做加法、创新机制上做乘法、监督管理上做除法,全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我们建成亲清政商关系信息化平台,建立市县两级“企业家之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标准地+承诺制”“交房即交证”,实现十部门开办企业“一网通办”、企业登记时间压缩到3个小时,1379项政务服务事项可一窗无差别受理,2197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依托“政银通办”网点打造“10分钟政务服务圈”“15分钟社保服务圈”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随着政务改革的不断深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稳步提高,市场主体数量跃上新台阶、突破40万户,是十年前的3.5倍,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四是以社会事业改革为着力点,加快释放民生红利。我们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以实打实的改革举措解决群众所急所盼所需问题。我们全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率先推进医疗健康共同体建设,在全国首创云巡诊车,“互联网+医疗健康”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民生示范工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积极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推行“老校+新校”“强校+弱校”“教育联盟”“联合办学”等模式,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优质;加快补齐社区养老短板,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提升到86%,3个社区(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正不断为幸福“加码”,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

  站在新起点上,平顶山将继续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扬帆再出发。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平顶山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这些年一直致力于高质量转型发展,并且成绩骄人,请问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呈现出哪些特色亮点?谢谢。

颖

  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刘颖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点到了平顶山发展的关键。转型,对平顶山是紧迫课题,也是根本出路。这些年,我们聚焦高质量转型发展进行了不懈探索,经历过阵痛、遭遇过困难,但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转型战略定力,引领全市上下“宁可苦干,绝不苦熬”,坚决跳出思维惯性,在观念、方式、路径、机制上变革突破,经济转型实现由“量”到“质”变化、由“形”到“势”跨越。主要有四个方面标志性成果:

  一是实现了经济量增质升。看体量,地区生产总值十年间实现1500、2000、2500亿元“三级跳”,人均突破5万元大关,2021年达到54122元,是2012年的1.8倍;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速全省第三,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8亿元、全省第四,增长20.6%、全省第一。看质量,2021年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15.7亿元,是2012年的1.4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2%,税收收入增长17.6%,分别居全省第三和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1.4%。看增量,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8%;市场主体目前达40万户,是2012年的3.5倍,转型发展根基更加牢固。

  二是重构了现代产业体系。过去,平顶山产业存在结构重、层次低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坚持“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先卡位”,构建了“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由“一煤独大”变为“多业并进”。其中,我们形成尼龙新材料为核心主导产业的全球最完整大尼龙产业链;特钢不锈钢和电气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巩固壮大,我市成为全国重要的特宽厚钢板研发制造基地,1000千伏超高压电器市场占有率40%以上;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储能、数字经济四大新兴产业强势跃升,5G智慧矿山和生物制药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天信工业互联网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双跨平台,大易科技、国碳纳米等企业成为行业领跑者,慧奇西美5G模组填补河南市场空白,全国最大的第三代半导体晶圆生产基地加紧推进。

  三是推进了能源转型升级。立足打造新型能源城,着眼“控旧、提优、建新”,下决心推动落后产能出清,压减煤炭产能638万吨,关停火电机组66万千瓦、钢铁产能30万吨,为新上高端、低耗、清洁项目腾出空间;11家企业创建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投资40多亿元推进“退城进园”,16家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同时,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动风光电“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应用,鲁山抽水蓄能、叶县盐穴储气等有序推进,平高集团开创我省储能商业化运营先河,储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储能容量和储能功率均居全国第一。我们还规划建设40平方公里的白龟湖科创新城,发展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极破茧而出,正努力向千亿级产业集群挺进。

  四是筑强了重大项目支撑。我们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一切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完善项目包装、推进、考评机制,在项目谋划、招引、建设等方面全面提速提质,创新“四张图谱、四个拜访”工作法,实施“千项万亿”项目工程,滚动推进“三个一批”,平煤神马40万吨己内酰胺、平高特高压超高压装备产业基地、国玺超纯金属材料等一大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成投用。十年来,每年滚动实施重点项目300个以上,累计建成省、市重点项目668个,完成投资7789.3亿元,重大项目已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定海神针”。谢谢。

  河南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县域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平台和基本载体,请问这十年来,平顶山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成效如何?谢谢。

  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高建立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下面由我介绍一下平顶山十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平顶山市辖4县4区2市,其中,六县(市)面积占全市的94%,常住人口占全市的75%,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4.4%。近年来,全市上下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标准谋划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十年来,六县(市)总GDP年均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年均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4%,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汝州市、舞钢市创建成为全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汝州市连续四年荣登全国百强县。

  一是主导产业强势发展,强县富民根基厚植。各县(市)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立足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基础,围绕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促进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向主导产业集聚;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全面完成,整合成立了7个省级开发区,在县域内形成了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主导产业集群。汝州市、宝丰县、郏县、鲁山县这西部四县(市)整合形成了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型碳材料、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集群;舞钢市、叶县这东部两县(市)整合形成了特钢及特种装备制造、尼龙新材料、纺织服饰、盐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十年来,六县(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0.3%,高于全市2.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028元增加到24160元,年均增长9.1%,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制造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显。

  二是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坚持城乡一体化、县域一张图,科学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多规合一”规划;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稳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12个一体化”建设,城乡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十年来,六县(市)城镇化率由32.6%增加到43.2%,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由98平方公里增加到164平方公里,扩大67.3%;公路总里程由12588公里增长至13968公里,增加了13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85公里、干线公路增加670公里,农村公路增加625公里),公路路网密度由168千米/百平方公里增长至188千米/百平方公里,建制村及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城乡资源流动不断加快、要素配置持续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拓展。

  三是改革发展持续深化,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结合起来,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和“万人助万企”活动,认真落实减税、降费、价改等政策,全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优质便利的营商环境。目前,覆盖市县乡村的线上线下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92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省政务服务网实现“一网通办”、“一窗受理”,390项事项实现“指尖办理”,192项事项实施告知承诺制,97项高频事项实现“免证办”。十年来,六县(市)市场主体数量由8万个增加到27.7万个,增长3.5倍,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改革发展势能不断蓄积。

  四是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幸福指数逐年攀升。坚持把增进群众福祉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保障社会公共需求为重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实施“健康鹰城”促进行动,推进重大县域医疗卫生项目、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满足县域基层群众更高层次文化需求。十年来,六县(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129.2亿元增长至216.7亿元,年均增长5.9%;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由18.3亿元增长至38.2亿元,年均增长8.5%;教育投入由29.5亿元增长至36.3亿元,年均增长2.3%;卫生健康投入由15.1亿元增长至26.2亿元,年均增长6.3%,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3.6张增加到6.6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0.8平方米增加到2.4平方米,公共服务实现普惠共享,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增强。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想了解一下,十年来,平顶山市公共文化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旅康养发展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能否介绍一下主要做法和经验?谢谢。

  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文海

  谢谢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顶山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鹰城文化繁荣兴盛。一是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847个,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151个,城市书房37座,美术馆、科技馆等设施23个,文化大院350个,农家书屋2598个。创新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436个,这项工作受到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关注。建成平顶山博物馆和平顶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并分别创建为国家4A、3A旅游景区。二是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提升。着力持续抓好精品创作,推出《珠帘绣》《李清照》《火种》《槐花湾》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建成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与全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联网对接,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8类40项。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曲艺节,我市被授予“中国曲艺名城”,连续举办六届中国(鲁山)世界汉字节。平均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9500余场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建成了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6座,馆藏文物5万多件(套)。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成为“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鲁山县仙人洞遗址被列为“考古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叶县楚长城重要点段项目入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鲁山花瓷烧造技艺等4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宝丰县被文旅部命名为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说唱类文化生态保护区。

  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一是狠抓文明创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现有全国文明城市1个、全国文明村镇17个、全国文明单位17家、全国文明校园5个。制定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十项专项整治”,颁布《平顶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市容市貌不断改善、市民素质不断提升。二是强化教育引导。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2条主题街道、6个主题公园(广场游园),创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2个、省级核心价值观示范点4个。持续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实名注册志愿者66万余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4000余支。三是突出示范引领。持续开展“鹰城好人”“最美人物”“道德模范”等系列创评活动,推出“全国最美信访干部”高平珍、全国人大代表马豹子、“大国工匠”张国华、“背上兄弟”李永和与窦小伟、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宋兆普等一批全国知名道德模范,建成平顶山好人园、劳模园,集聚了“好人”效应,打造了“好人”品牌。

  三、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高效。围绕建设“文旅康养城”的发展愿景,推动文化和旅游、文化和创意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跃升。一是着力培育新业态。平顶山博物馆成为全省第一家5G智慧博物馆,建成精品民宿110家,在建47家,培育高端田园综合体50家,建成研学旅行基地21处,年均接待研学旅行62万人次。建成平顶山智慧文旅平台,开通“掌上乐享平顶山”微信公众号,实现“一部手机游鹰城”目标。实施“礼赞鹰城”系列文创产品研发工程,培育各类文创企业600余家,年产值60多亿元。二是全面提升新动能。尧山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进入全国首批17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汝州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也成为全国10大著名温泉之一,A级景区总数上升至59家,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总数上升至16个,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总数上升至60个,旅行社和服务网点总数上升至106家。三是扎实建设新项目。去年以来,全市共谋划文旅康养项目233个,进入国家、省项目储备库37个,总投资560亿元,其中在建项目99个,投资金额330.7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额83.4亿元;文旅产业招商引资项目56个,其中已落地项目35个,总投资90.9亿元。

  感谢媒体朋友对平顶山的关心支持,也热忱欢迎大家到平顶山观光旅游!谢谢。

  中新社记者

  刚才介绍到,平顶山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作为资源型城市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请问平顶山是如何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的,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谢谢。

  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刘颖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平顶山创新发展的关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增创优势的制胜之道,对于平顶山来说,也只有创新才有希望,我们的城市精神就是“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因此,我们投入很大心力,坚定不移走好创新这个“华山一条路”。在具体举措上,重点实施了“六大创新工程”:

  一是实施创新政策支撑工程,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出台《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科技“揭榜挂帅”项目管理办法》等“1+N”政策措施,强化科技、教育、财政、产业、金融等政策协同,撬动社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积极性,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8%。二是实施企业家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一方面通过企业家培训、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企业家沙龙等方式,引导广大企业家开阔视野、锐意创新;另一方面实施“青蓝接力”行动,积极推进新老企业家平稳交接,促使一批高素质“创二代”企业家走上领导岗位,加快了创新步伐。三是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工程,以“鹰城英才计划”为牵引,开展“抓人才、强创新、促发展”攻坚突破行动,围绕院士、博士、名士发展“三士经济”,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推动高端人才引育、优秀人才“归根”、本土人才提质,在外优秀人才“归根”工程得到省委楼阳生书记批示肯定。目前,全市院士领衔的各类领军人才22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16.8万人,这些宝贵人才成为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四是实施产学研耦合工程,推进“名企+名校”协同创新发展,实行“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模式,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建设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攻关,谋划建设了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验室、省尧山实验室,获批省纤维骨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2家国际联合实验室、4个“中原学者工作站”,拥有各类创新平台732家,实现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开发出世界首批132毫米厚特种临氢铬钼钢,抗肺癌新药罗希替尼获国家发明专利,新能源储能技术国际领先。五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工程,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我们大力推进“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等三大行动计划,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达72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2家,平高集团、巨龙生物和神州重工被认定为省级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六是实施创新人才价值实现工程,深化科研管理“三评”改革,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探索“科技成果转让+科学家分成”体制,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鼓励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企业,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让各类人才能受益、有价值。我们主要通过以上六个方面,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区域创新高地,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动能,擦亮了发展成色。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通过刚才的发布,我们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顶山社会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可以说得益于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请介绍一下,平顶山市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谢谢。

王

  中共平顶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县级组织员 王潮勇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政治统领、创新驱动、唯实前瞻”的思路,从创新理论中找准着力点、从工作实践中找准创新点、从基层矛盾中找准突破点,积极打造具有鹰城辨识度的组织工作金名片,为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新时代十年,我们突出政治统领,抓实教育活动,践行“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首修课,抓实党内历次集中教育,创新鹰城大讲堂、党校大课堂、网络大平台、优师大下乡、跟班大学习“五大载体”,十年来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2360期,组织讲党课21万人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悟原理、找方法、抓落实。坚持以“七聚七新”为总牵引、以历史遗留问题“减仓清仓”为总驱动,抓实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干部大调研等八大工程,搭建季度擂台赛等六大平台,推动中央和省委部署条条落地、事事见效,主要做法先后两次在全省交流、被河南卫视《聚焦》栏目专题播出。

  新时代十年,我们突出创新驱动,织密组织体系,基层工作基础更加稳固。在全省,率先推动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整合57个部门资源下沉,把125项民生事项打包纳入,着力打造“县乡村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便民服务新平台,做法先后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内参选编》等刊发。在农村,创新开展党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六星支部”评定,把评星结果与支部奖惩及群众利益紧密挂钩,年均滚动整顿软弱涣散村150余个,激励后进变先进、先进向前进,“六星”支部创建做法在全省推广;在城市,创新社区治理“五个一”工作机制,建立四级“民呼必应”中心159个、“全科网格”1332个,治理成效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检验;在“两新”领域,打造非公党建示范点188个,全面推动“两个覆盖”扩面提质。聚力精准脱贫,选派715名驻村第一书记、1364个驻村工作队,开展8项实践行动,512个村、33万人全部脱贫;深入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融合赋能行动,脱贫攻坚后评估全省第一。

  新时代十年,我们突出唯实前瞻,锻造过硬队伍,引领干事导向更加鲜明。突出“三看三注重”,即看工作用干部、看实绩用干部、看担当用干部,注重面向基层一线、注重倾斜艰苦地区、注重选拔敢担当敢扛事的干部,近3年568名干部在重大斗争一线得到重用提拔,选人用人“一报告两评议”好评率均为100%,居全省第一。突出“年轻干部到一线去,优秀干部从一线来”,实施青年干部成长工程、年轻干部“双百”体悟实训,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赴江浙、项目一线等地跟岗实训、历练成长。突出干事担事的用人导向,在全省率先制定差异化综合考评办法,出台《大力锻造发展有我、奋斗忘我、追求无我干部队伍的意见》《建立健全“三个担当”良性互动机制的意见》,在互联网引起强烈反响,相关报道网上浏览量、点评量超1亿次。差异化综合考评办法激发了全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内生动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将持续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始终保持赶考的心态、赶超的状态,主动作为、担当善为,奋力推动组织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为“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赋能添彩!谢谢。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牛素玲

  感谢各位发布人的回答!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它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平顶山市委宣传部联系,进一步采访了解。

  媒体朋友们,平顶山因煤而兴、因山得名,不仅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更是一座生态宜居之城。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十年来,平顶山市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着力推进“四城四区”建设,积极构建郑洛平“新三角”,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努力实现“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的奋斗目标。在此,希望记者朋友们持续关心关注平顶山的发展变化,着力宣传平顶山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讲好广大干部群众拼搏进取的奋斗故事,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责任编辑:安艳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