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二十一场新闻发布会
(郑州专场)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2-10-10 09:00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新闻发布会视频

  2022年10月10日9:00,省委宣传部召开“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二十一场新闻发布会(郑州专场)。

  发布内容:重点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何 雄 中共郑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高 义 中共郑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史占勇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二十一场新闻发布会(郑州专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赵云龙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的第二十一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邀请到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雄同志和有关负责同志出席,请他们围绕“殷殷嘱托励前行,感恩奋进谱新篇”这一主题,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市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

  中共郑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何雄先生;

  中共郑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高义先生;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史占勇先生。

  下面,先请何雄市长作主发布。

何

  中共郑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何雄

  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郑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跨越出彩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郑州发展,亲切关怀郑州人民,先后在多个会议、多个场合作出重要指示,为郑州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十年来,郑州市坚定不移地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接续奋斗下,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这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等重要指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党的建设焕发新气象。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拥护“两个确立”,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一件件实事上,体现在一步步行动上,推进中央的决策部署在郑州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基层党组织达到2.7万余个、党员61.4万余人,在服务保障疫情防控、上合组织政府首脑峰会等一系列大战大考中展现了挺膺干事的责任担当。完善“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组织”的组织体系,推进基层治理网格、政务网、视联网、物联网“四网融合”,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清廉郑州建设成效不断显现,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这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强化郑州等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等重要指示,始终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发展量质齐升,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60.9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2691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7.6%,基本保持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台阶态势,今年上半年逆势跃升至全国第14位。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年突破千亿元,2021年达到1223.6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21年达到1624.4亿元,是2012年的2.3倍,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城市吸引力持续提升,常住总人口数从2012年的948万增加到2021年的1274.2万,10年净流入300多万人口,“城市年轻力指数”全国第五,上榜“全国十大最多人口净流入城市”。城市能级全面提升,迈入了由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赛道,全省经济首位度由2012年的18.9%提升至2021年的21.6%,郑州正加快成为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这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三个转变”等重要指示,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五链”深度耦合、“六新”加速突破,经济发展蓄积新势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12年的2.4:51.1:46.5优化为2021年的1.4:39.7:58.9,2021年工业增加值是2012年的1.6倍,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26.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0%提高到2021年的32.7%。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态势强劲,成功引进超聚变、海康威视、新华三、浪潮等行业领军企业,一体推进“芯、屏、网、端、器、用”联动发展,正在着力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相继落地上汽、比亚迪等龙头链主企业,构建了新能源汽车制造、研发、检测、后市场服务等产业链体系,5000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5G、超硬材料(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聚链成圈。郑州制造加速走向世界,成为全球苹果手机最大生产基地,宇通大中型客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10%,速冻食品占据全国60%以上市场,郑煤机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能化成套化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中铁装备盾构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产业产品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5G网络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居全国第5位,获批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成以上汽集团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一流算力设施,打造智能物流、智能制造等20个深度应用场景、131个智能工厂(车间),推动上云企业5.6万家,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速协同。

  这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要指示,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创新发展增添新动能。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国家技术交易市场(郑州中心)等一大批科研功能平台挂牌运营,中科院过程所、哈工大等14家大院名所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58家,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相继挂牌,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1年全市各级各类研发平台4395家,是2012年的3.2倍。去年以来,我们加快推进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重建重振融合发展,规划提升郑东新区全域260平方公里,构建人才服务、科技金融等6大支撑体系,嵌入龙湖北、郑州东站等7大功能片区,着力构建“研发在郑州、孵化在周边、转化在全省”的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格局。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建成各类双创载体近千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破万家,国家级孵化器23家,全省占比39%;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130家,是2012年的14.3倍,占据全省半壁江山;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3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500家。2021年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310.4亿元,是2012年的3.85倍。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完善提升郑州人才计划系列政策,探索推进“双即双拎包”人才服务机制,构建“人才+项目+资本+场景”协同引才模式,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1802名,汇聚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103名,建立院士工作站113家;研发人员数量实现倍增,拥有各类科研人员10.9万人,是2012年的2.3倍。今年以来,我们创新实施青年人才新政10条,打好生活补贴、购房补助、教育就学、医疗保障等组合拳,吸引近20万青年大学生留郑入郑发展。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超硬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2021年专利授权量6.3万件、是2012年的6.9倍,技术合同成交额306.5亿元、是2012年的15.6倍。信息工程大学邬江兴院士主持攻关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拟态防御颠覆式技术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自主研制的“张力环航天燃料”和联合研发的绿色高能张力环燃料,推动我国新一代火箭运载能力大幅提升。

  这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等重要指示,全面推进“枢纽+开放”优势再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构建立体大交通,机场二期建成投用,机场北货运区全面运营,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航空、城铁、地铁、公交、高速公路零换乘的机场城市,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1小时覆盖全省地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4至6小时通达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主要经济区的高铁圈,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巩固。拓展对外大通道,“空中丝路”越飞越广,货邮吞吐量突破75万吨,连续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晋位全球机场40强;“陆上丝路”提质增量,获批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中欧班列(中豫号)形成“8个口岸出入境、17条线路直达”的网络,累计开行超过6000班,运行效益保持全国领先;“网上丝路”创新突破,近年来保持20%以上快速增长,业务辐射196个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1210监管模式”全国推广,形成了“买全球、卖全球”的网络体系;“海上丝路”通江达海,依托铁海、公海联运建成了内陆“无水港”。构建开放大平台,成功获批全国第四个邮政国际枢纽口岸,“2+2+9”口岸体系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内陆地区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城市;连续两轮获批国家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自贸试验区2.0版高水平推进,累计新注册企业超过9万家,外贸进出口400多亿元,带动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5892亿元,是2012年的两倍多,稳居中部城市第一位、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

  这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等重要指示,着力抓好标志性牵引性重大改革,社会发展涌现新活力。十年来,我们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深化了县域放权赋能、投融资体制、“五医”联动、要素市场化配置、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等重点领域改革,研究实施了数据要素市场化、RCEP示范区创建等200多项具体方案,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解决了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了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创新动能加速释放。我们强力推进“放管服效”改革,2298项事项实现“一次不用跑”,2492项事项实现“掌上办”,300项事项实现“零材料”“刷脸办”,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跃居全国重点城市第10名,市场主体超过170万户,成为全国第8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省会城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推进,战略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有序实施,郑州金融资本投资集团、郑州数智科技集团作为第一批企业挂牌运营,国有企业党建优势更加凸显,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加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更加完善。稳步实施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按照“整合、扩区、调规、改制”的总体要求,推动各开发区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服务提效,郑州高新区在全国169家高新区中排名第17位。

  这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等重要指示,着力在高品质城市建设上下功夫,城市面貌展现新形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2021年全市域建成区面积突破130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9.1%,分别较2012年增加946平方公里、提升12.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10年间由1.93缩小至1.69。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三环、四环和陇海路、农业路快速化工程等建成通车,中心城区“两纵两横两环”快速路网系统快速畅通,市域内15分钟上高架、30分钟上高速;累计改造“一环十横十纵”等主次干道及城市路网137条、440公里,打通断头路115条。城市品质持续提升,道路机动车违法停放等六大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城市“序化、洁化、绿化、亮化”高标准有序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出台了《郑州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发布实施了二七商圈、芝麻街1958双创园等41个项目,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多次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强化数字赋能,“一局、四网、五中心、一院、一集团、一联盟”数字郑州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文化发展助力幸福,“两带一心”文化格局逐步形成, “山、河、祖、国”文化名片深入人心,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央视春晚分会场、金鸡百花电影节等活动让全世界感知幸福郑州。

  这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指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厚植新优势。生态本底更加厚实,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完成国土绿化提升面积116.8万亩,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2年的37%提高到2021年的41.6%,建成5000平方米以上综合公园174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3平方米,成为长江以北唯一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省会城市。沿黄生态持续向好,高质量谋划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持续开展黄河“清四乱”专项行动,治理修复58万亩黄河湿地,建成开放“两脉、三带、四区、多节点”的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76.5公里。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128天增加到2021年的237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定退出全国后20位;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2个国(省、市)控断面全部达标,农村黑臭水体源头“动态清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双碳工作稳妥推进,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关闭退出,主城区煤电机组、全市非电燃煤锅炉、全市散煤全部清零,“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市区巡游出租车、公交车、新增工程用车全部实现新能源化。

  这十年,我们牢记总书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重要指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发展取得新成效。民生投入保障有力,资金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每年办成一批民生实事项目,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市181个贫困村、9.6万贫困人口期脱贫退出。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达45246元、26790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86.6%、113.8%;筹集保障性住房22.4万套,加装既有住宅电梯680台、惠及30多万户家庭;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021年达35.3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13.7%。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深入推进集团化特色化办学,创新教育英才引进培养机制,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由75%提高至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2019年的79.4%提升到2021年的84.8%,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大班额占比大幅下降,“官方带娃”模式叫响全国。“健康郑州”建设提质提效,市县一体高质量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持续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建成“15分钟便民医疗圈”,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从6.3张增加到8.61张,所辖市县全部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16.2%提升到31.39%,常住人口人均预期寿命由77.4岁提高到79.07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200多家,设置养老床位近6万张,是2012年的1.2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回望十年之路,我们深深体会到,郑州取得的每一项成就、发生的每一处变化、实现的每一次跨越,归根到底是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举旗定向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次亲临郑州视察,先后12次就郑州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对郑州寄予殷切期望,为郑州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始终把郑州发展作为全省大事来抓,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规划建设郑州都市圈,统筹资源支持郑州做强全省龙头,为郑州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站位新时代,把握新要求,我们更加感受到,继续书写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辉煌与荣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开展“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的“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聚焦“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总目标,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赵云龙

  谢谢何雄市长全面详实的介绍!接下来,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

  通过刚才的发布,我们也看到郑州这十年,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全市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请问,郑州是如何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谢谢。

高

  中共郑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高义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对郑州的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一是重大战略规划加速落地实施。抢抓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大机遇,制定实施《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启了郑州向全国乃至全球城市体系更高层级城市迈进的新征程。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重大战略研究,编制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起步区建设方案、黄河核心示范区建设率先高质量起步。郑州都市圈“1+8”加快推进。我们秉承“融城成圈、一体发展”的理念,全力做强圈心、做实圈轴、做紧圈带,郑开同城化发展深入推进,加快编制《郑开同城化发展规划》,郑开同城东部供水、郑开城际延长线、郑开高速免费等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落地实施。郑开、郑新、郑焦、稳步融合发展;开港、许港、郑新、郑焦等重点产业带加快建设。

  二是城市发展方式实现优化升级。全市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十年来,每年谋划实施的省市重点项目数量均保持在800个以上,总投资超1.9万亿元,年度投资目标由3000亿元逐年增长至4670亿元;投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产业项目投资占比由40.2%提升至47.9%以上。创新在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全市创新创业的环境更加优化,氛围更加浓厚,高水平高标准举办了2021年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影响力辐射海内外4.9亿人次,打响了“中原龙子湖”双创品牌。能源结构转型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年均0.45%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撑了年均7.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6.09%,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四条丝路协同发力,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持续增强。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成功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亚太区第八届会员大会,连续两轮入选中欧区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地区,先后与西班牙马拉加、法国尼斯等城市签署结对合作备忘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连续四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得综合排名第一位,“获得电力”“办理破产”2项评价指标在2020年度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进入全国标杆城市行列。

  三是民生福祉得到不断改善。十年来,谋划实施年度重点民生实事100多件,打通断头路、免费疾病早筛早诊、施划夜间限时停车泊位、地铁延时等民生实事真切惠及了群众生活。清洁取暖、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双环+井字”快速路网基本建成,全市新型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66.2%提高到2021年的79.1%,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342.11平方公里。大力推进“轨道上的都市”建设,自2013年郑州地铁一号线开通运营以来,全市目前已开通运营8条线路、232.4公里、166座车站,同步在建7条线路、185.6公里、110座车站,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繁荣了城市经济,切实提升了群众出行的便利度和幸福感。

  回顾郑州这十年的发展,经济实力的跃升、城市面貌的焕新、群众生活的改善,都是新发展理念在中原大地的生动实践。面对新征程新使命,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郑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谢谢!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

  我们了解到,郑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想了解一下,近十年来,郑州市在加快科技创新,打造国家创新高地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谢谢。

史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史占勇

  谢谢你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要求,围绕建成国家创新高地,聚焦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等各类创新主体培育,砥砺奋发、拼搏实干,带动创新要素集成,创新生态优化。近十年来,郑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科技创新的核心指标,分别增长13.3倍、0.69倍、14.6倍、4.7倍,尤其是近三年,年均增长幅度均居9个国家中心城市第一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更宽视野打造科技政策体系,形成中长期发展战略。坚持科技政策“靠前发力”,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郑州市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行动计划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覆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高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等全方位“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积极开展“国字号”改革试验,先后获批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等称号,为郑州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二是更高标准建设载体平台,汇聚一流科技创新力量。培育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由0增长到6家,国家级研发平台由2012年29个增长到2021年55个,增长89.6%;加快推进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重建重振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标志性工程;省市联动,推进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7家省实验室在郑建设。推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投用全国第7家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实现全省国家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瞄准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推进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和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新型研发机构,紧盯中科院系统院所、双一流高校、央企科研机构,引进中科院过程所等大院名所等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58家,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的44%。到2021年底,全市各级各类研发平台,从2012年的1382个,增长到4395个,成为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三是更高质量培育创新主体,做强做大创新驱动发展主力军。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深入实施高企培育“小升高”和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健全培育工作体系,建立上下联动的培育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42.8%增长到2021年的69.7%,增长26.8%。大力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实施“智汇郑州”“郑州人才”工程,引进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巴里·马歇尔教授,中国国科学院张锁江院士等顶尖人才88名。健全完善人才引育、投入、流动、激励、评价机制,吸引100多万青年人才来郑创新创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中铁装备研制出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掘进效率提高了5倍;郑煤机10米超大采高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是目前全球采高最高、技术指标最高的液压支架,创造了世界煤矿支护装备新高度;河南省农科院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项目,解决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普遍低于普通高产品种的难题。

  四是更大力度优化创新生态,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全力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组织方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郑州技术交易市场等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跨体制、跨区域、跨国界转移转化。2012年以来,郑州市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88项,占全省获奖项目50%。实施创新创业环境优化行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布局孵化器、加速器、小微产业园等,载体数量从2021年达到278家,面积达到879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3694家。今年,我市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致欧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榜独角兽企业名单,实现了河南省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连续7年举办“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国内外1.1万多个项目参赛,孵化了UU跑腿、泛锐熠辉等多个优秀项目,成为郑州创新创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下一步,我们将紧抓时代机遇、战略机遇,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围绕“六个一流”,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高地,奏响科技创新的中原主旋律、郑州最强音,切实肩负起郑州在国家中心城市中的历史使命。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我们知道,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青年人才。郑州市更是提出塑造“活力郑州、青春郑州”城市形象,实施了“青年创新创业行动”。请问,针对吸引留住青年人才,郑州市近年来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中共郑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高义

  谢谢你的提问和对郑州青年工作的关心。青年人才是全市人才力量的重要方阵,是提升城市活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郑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行动,把吸引留住青年人才作为加快建设国家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的“先手棋”“关键招”,以更多信任、更广空间、更大支持,为青年人才在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挑大梁、当主角提供成长舞台。

  一、战略布局聚焦青年人才。着眼构建有利于青年人才集聚的体制机制,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从发展规划、平台打造、人才成长、体制创新、要素保障等全方位布局、系统化推进,持续完善人才梯次培养体系。将政策重心向青年人才倾斜,锚定“5年新吸引100万青年人才”目标,全面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推出10项硬核举措,厚植人才竞争政策优势。构建以创新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实行人才举荐制度,让更多千里马脱颖而出。近年来,一大批青年人才活跃在全市科技创新的主战场,高层次人才占比接近30%,重点产业骨干人才占比超96%,担纲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项目450个,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

  二、创新路径集聚青年人才。着眼深化产才融合,引导人才资源向重点产业加速聚集、高效配置。坚持扩岗留才,用好头部企业、科研院所、高端平台等创新资源,以岗位提质促就业扩容,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今年已征集储备青年人才就业岗位33.3万个,吸引留住青年人才17.44万人。坚持平台聚才,紧抓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结合200个小微产业园建设,提升完善智慧岛2.0“双创”模式并在全市复制推广,构建吸引青年科技人才“强磁场”。坚持校企育才,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实施“十万数字人才培养计划”,规划建设职教园区,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每年培养青年数字人才3万余名。

  三、优化服务成就青年人才。着眼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让青年人才安心、安身、安业。大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筹集人才公寓共14.98万套(间),筹建青年人才驿站45个,高品质建设青年友好社区,营造适应青年人才生活居住、互动交流、创新创业的良好场景。着力扶持创新创业,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84家,高标准布局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园,设立100亿元的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全要素支持。实施青年人才补贴政策,累计惠及人才15万名,持续增强青年人才的幸福感、获得感。建立人才服务线上平台,实现30个人才事项“不见面、网上办”,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用好办好全国“双创”周、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清华校友“三创”大赛等重大活动,营造尊重人才、支持人才的浓厚氛围,展示“活力郑州、青春郑州”的城市形象。谢谢!

  河南日报记者

  想了解一下,这十年来,郑州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成效?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史占勇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等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加快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十年来,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尤其是2020、2021和今年前8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10.4%、7.9%,工业已成为全市稳经济促增长的“压舱石”。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产业能级实现跃升。强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制定实施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规划、换道领跑战略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重点产业链群链长制和盟会长制,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1556”现代产业体系,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现代食品、铝精深加工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26.8%,今年上半年达到29.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0%提高到2021年的32.7%。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调存量与优增量并举,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等六大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2.1%,提高了18.1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降至28.9%,下降了12.7个百分点。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3.4%,提高了20.6个百分点;淘汰煤炭、钢铁、碳素、水泥等“两高一资”产能3052.6万吨,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47%,超全国31个百分点。积极推动国家战略落地生效,建成郑州经开区等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试点示范城市等15个国家级试点示范。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竞争优势持续提升。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产业研究院5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7家、工业设计中心35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达到55.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60%,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积极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出台实施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培育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7家、“专精特新”企业1839家(其中国家级111家、省级565家)、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达296个。

  三是坚持项目为王,项目建设成果丰硕。主动承接优质产业转移,连续举办8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4届世界传感器大会,形成招商平台品牌优势,成功引进上汽、比亚迪、超聚变、浪潮、新华三等亿元以上产业链项目1200余个。大力开展“三个一批”活动,突出抓好签约项目开工、开工项目投产、投产项目达产,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超7000亿元,兴港新能源产业园等1100多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建,华锐光电等1200多个重点项目顺利竣工或达产,其中上汽乘用车项目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郑州速度”。

  四是坚持融合发展,数字转型态势强劲。狠抓数字新基建,重点建设以5G、窄带物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成5G基站3.5万个,5G网络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达到1820G,居全国第5位。加快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省级企业上云服务商35家、占全省80%以上,上云企业超5.6万家、占全省近1/3,接链企业5200家,实现了“一行业一平台一系统解决方案”。

  五是深化服务保障,产业生态持续向好。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全面推动纾困帮扶一揽子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兑现,帮助企业破瓶颈、扩市场、解难题。大力实施优秀企业家领航计划,培育领军型、成长型企业家1082名,培训万余人次,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高位嫁接传统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成链群完整、生态优化、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努力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原出彩、中部崛起、黄河战略实施中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们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锚定高质量建设郑州美好教育的发展目标,综合施策,全市教育驶入了量质齐升的快车道。请介绍一下,郑州市采取了哪些经验做法?效果如何?另外,下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谢谢。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史占勇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您对郑州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郑州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锚定高质量建设郑州美好教育发展目标,综合施策,整体发力,推进郑州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十年来,郑州市投资256.35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30所,其中小学224所、初中8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共增加学位48.93万个。

  十年来,义务教育前伸和后延阶段的资源快速拓展,郑州市投资63.37亿元,新建普通高中20所,增加学位4.63万个;全市幼儿园增加729所,总量达到1926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1588所,普惠覆盖率达到84.76%。

  十年来,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公办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达到9.13万名,比2011年增加了2.28万名,增幅达到33.2%,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全面达到国家基本编制标准。

  十年来,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郑州市全面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坚持“绿色评价”,200多项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理念的新型课堂样态纷纷呈现,形成了中小学评价改革“郑州模型”,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案例。

  十年来,郑州市持续优化中职学校资源,市属中职学校由96所整合至60所,人才培养规模达到21.96万人,比2012年增长32.77%,32所中职学校开展学分制改革,17所中职学校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650家企业与中职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校内外实训基地达到1376个,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河南所获金牌总数的55%由郑州市摘得。

  2018年,郑州市全域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郑州教育站在新的起点上,从区域提升、集团发展、优质培育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一是全面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从2021年起,分6批次推进,每批创建周期为5年,到2030年,比省定时间提前5年全部完成。

  二是深入实施、扎实推进集团化办学。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成立义务教育集团94个,参与学校471所,占比38.48%,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从2022年到2025年底,全市计划创建不少于 75 个的市级公办中小学优质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 85% 以上,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受益面。

  三是全面启动“新优质初中”创建。此项计划从2018年启动以来,共有165所学校分两批次参与创建和培育,已有95所学校被认定为“郑州市新优质初中”,还有70所学校正在培育中。今年,还将启动第三批培育计划。计划到2025年,全市“新优质初中”总数达到200所以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期待。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去年,省委着眼打造适应现代化河南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部署开展了“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想了解一下,郑州市是如何开展和推进这项工作的?谢谢。

  中共郑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高义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郑州市在贯彻落实省委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重大决策部署中,始终把这项活动作为一切工作的总抓手、总保障,坚持活动与工作互融互促,推动广大干部锻造过硬能力、锤炼一流作风,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凝聚强大动力。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三三四”:

  第一个“三”,就是以“三标”意识来引领活动。在谋划推动活动中,提出要树立“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三标”意识,立足国家中心城市找坐标、立标杆,各条各块的工作都要向国内先进城市、国际一流水平看齐,确保活动高开高走、善始善终。比如,作为市本级来讲,郑州就是瞄准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家中心城市和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发展定向、工作对标,能力追赶、作风看齐,经过努力,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实现了提质进位,上半年GDP总量名列第14位,较去年前移两个位次。我们的开发区、区县(市)和各个职能部门,也都找准各自的标杆,详细制定3年、5年追赶目标书、路线图,学有榜样、追有目标、赶有计划,形成了好的发展态势。可以说,在“三标”意识引领下开展活动,全市上下呈现出争先进位显担当、比学赶超显水平的浓厚氛围。

  第二个“三”,就是以三项机制来推进活动。为了确保活动不虚不空不偏,紧扣实施“十大战略”、实现开门红全年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改善民生等重大任务,探索形成了三项推进机制。一是清单化落实机制。紧盯重点问题、重点任务、重大改革三个清单,对纳入清单的重点事项,挂图作战、跑表计时,一周一研判、半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确保清单任务按节点推进。二是闭环推进机制。针对重点任务成立工作专班,采取“小分队+多频次”的办法,开展专业化、常态化观摩交流,现场讲评、通报反馈,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地;针对重点问题成立专项督导组,实施“不间断、高密度”实地督导,推动重点问题有效破解。三是典型引领机制。跟踪活动推进情况,及时发现克难攻坚典型和化解矛盾典型,在全市树立了“发展稳定”双战双赢的新标杆。实践证明,这三项机制不仅务实管用,更是带动一大批重大项目得到了有力推进,一大批重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比如,我们今年的“三个一批”活动选列项目657个、总投资5511.2亿元,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均位列全省第一;信访积案化解也比较有效,省交办信访案件6935件,化解6546件,化解率94.4%等等。

  最后的“四”,就是以“四挂钩”考核来检验活动。树牢结果导向,坚持用实绩来检验活动成效,围绕发展质效、项目建设、市场活力3个方面,对开发区、区县(市)、和职能部门进行量化考核、分类排名,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综合考评、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要素配置进行“四挂钩”,干得好的考得好、干不好的往后靠,不仅把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激发了出来,更是让“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精彩纷呈。

  活动有期限,但能力作风提升无止境。我们将把“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传承下去,巩固拓展、常态长效,切实以能力作风的不断提升,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质进位。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赵云龙

  谢谢各位发布人的回答!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它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郑州市委宣传部联系,进行深入采访。

  媒体朋友们,正如今天发布会所介绍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郑州牢记嘱托,深入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总目标,奋勇争先、砥砺前行,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谱写了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郑州篇章。在此,希望媒体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报道展示郑州奋力打造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提质进位的举措和成效,为郑州加快构建国家中心城市、不断实现跨越发展营造好的氛围!

  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责任编辑:梁倩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