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十八场新闻发布会(新乡专场)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2-10-08 15:30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新闻发布会视频

  2022年10月8日15:30,省委宣传部召开“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十八场新闻发布会(新乡专场)。

  发布内容:重点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李卫东 中共新乡市委书记

  魏建平 中共新乡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于 燕 中共新乡市委副书记

  张 涛 中共新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王占波 中共新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直播】“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十八场新闻发布会(新乡专场)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牛素玲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的第十八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新乡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负责同志出席,请他们围绕“争先进位更出彩,向‘新’而行谱华章”这一主题,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乡市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和成就,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

  中共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先生;

  中共新乡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魏建平先生;

  中共新乡市委副书记于燕女士;

  中共新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涛先生;

  中共新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占波先生。

  下面,先请李卫东书记作主发布。

李卫

  中共新乡市委书记 李卫东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新乡这十年的发展历程。首先,我代表新乡市委、市政府和617万新乡人民,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新乡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乡以“新”为名,因“新”而兴。自古以来就是革故鼎新、英才辈出之地,牧野大战、陈桥兵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此,姜尚、毛遂、陈平等众多历史人物出生于此,隋开皇六年设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建国初期曾为平原省省会。

  新乡向“新”而行,常创常“新”。今天的新乡,以创新为魂,催生创造之力,全球第一支甲型“H1N1”疫苗,全国第一台复合式盾构机、第一平锂电池隔膜材料、第一块可充电电池均诞生于此,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等一块块金字招牌,助力新乡“新新”向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河南牢记嘱托、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十年,也是新乡砥砺前行、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十年。这十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人均GDP连破3万元、4万元、5万元大关,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提出“十四五”末GDP总量突破5000亿元、在全省位次“进五争四”的奋斗目标,全市上下团结拼搏、加压奋进,克服“汛情、疫情”双重影响,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居全省第5位,较去年同期前移9个位次;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1,9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为我省发展大局作出了新乡贡献。

  这十年,我们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生动诠释了“新乡常新”。新乡之新、源于创新。我们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驻新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锻平台、强主体、优生态,成功创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顺利入围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各项创新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我们全力做大创新平台,深入实施研发平台体系锻造工程,全市各类研发平台达1480家,是2012年的7.4倍,省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数量均居全省第2位,神农种业实验室总部搬迁入驻并投入使用,平原实验室加快筹建,正在全力支持河师大争创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布局。成功举办5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签约合作项目503项,总投资2200多亿元。着力做强创新主体,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542家,较2012年翻了三番,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65家,增长241.9%。华兰生物建成全国首家人用疫苗企业端P3实验室;新飞制冷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台-86℃民用深低温冰箱,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持续做优创新生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开工建设占地1000余亩的人才社区,为人才留新营造宜居环境;创新出台促进科技成果在新转化“八条措施”,有效激发全市13万科研人员积极性,初步构建了“高校即实验室、城市即孵化器、企业即创新场”的创新发展格局,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6亿元,是2012年的310倍。

  这十年,我们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乡制造加快迈向“新乡智造”。新乡的根基在工业、家底在制造业。我们始终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育龙头、壮集群、抓转型,全力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千亿集群,以开发区和专业园区为载体,延链补链强链,抓好退城入园,推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着力打造装备制造2000亿级和食品制造、生物与新医药、轻纺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新航、卫华、心连心3家企业营收超百亿;上市企业达8家,今年有望突破两位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2位,制造业头雁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位,90多个产品的产能、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行业排名前5位。卫华集团门桥式起重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自主研发的防摇摆精确自动定位技术为世界首创;银金达集团的功能性聚脂薄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1、全球前3。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新体制机制,组建数智谷公司,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成功研发省内首台(套)“咽拭子采样自助设备”,全力打造数智科创高地和数字产业集聚区。抢滩占先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氢能和储能产业,建成全省首个氢燃料电池工程研究中心、首条自动化氢燃料电堆生产线,初步形成从制氢、储氢、加氢装备到氢燃料电池生产的产业链,首批115辆氢燃料电池车正在陆续交付使用,着力打造氢能全产业链、建设氢能产业高地。

  这十年,我们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乡变化”日新月异。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全市城镇化率比2012年提升14个百分点,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107平方公里拓展至131平方公里,累计建成美丽乡村208个。尤其是去年以来,我们抢抓国家扩大有效投资政策机遇,创新项目投融资模式,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开展基础设施攻坚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建设短板。交通方面,15条高速公路项目全部开工,在建规模全省第1,建成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由目前的268公里提升至813公里;水利方面,年度投资120亿元的86个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85.5亿元,列入省灾后重建项目库的566个水毁工程全部完工,总投资196亿元的合河水库项目加快实施,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新乡城区及卫河共渠下游市县的防洪问题;城市更新方面,既重“面子”更重“里子”,坚持“地上”“地下”一体推进,实施了年度投资70亿元的80个城建项目,投资额为历年之最。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一县一策”、市县联动,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助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总投资304亿元、186亿元的辉县市、卫辉市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240亿元的长封“飞地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0亿元的中国(原阳)预制菜创新示范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44亿元的获嘉县现代化工产业园等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以“中原农谷”建设为突破助力乡村振兴,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聚焦“种业”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中原农谷“一核三区”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用,中农发、先正达等一批种业项目落地建设,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种业创新体系和农业产业生态。目前我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60.3万亩,是2012年的8.5倍,小麦、玉米、水稻育种水平居全国前列,今年夏粮亩产、总产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在去年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排名全省第1。纵深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市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由2012年的不足20%提升至目前的86%,长垣市“三块地”改革经验列入国务院改革试点优秀案例,辉县市“四方两园”合作模式走出了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这十年,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成为了最鲜明的“新乡底色”。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建成沿黄生态廊道近400公里,昔日的黄沙滩变成了今日的花果川。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47.2%,优良天数占比提升22%,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环境质量达近年来最好水平,沉睡18年的辉县百泉再现“水涌百穴、甘露争溢”的盛景。强力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完成率达99.4%,完成各类造林116.3万亩,荒山再披“锦绣”。强化“双碳”牵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9.4%,连续5年获得全省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减量考核优秀等次;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总投资131.6亿元的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本月全面开工,投资额及装机规模均居全省第1位。

  这十年,我们坚持民生为本、共建共享,群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新乡温度”。扎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0年来全市民生支出实现翻番,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1.8倍、2.2倍;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2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圆满完成近16万人的黄河滩区迁建任务,占全省总任务量的53%。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应对去年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及时处置各类险情,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抓疫情防控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民生保障、保社会稳定”的理念,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抓实抓细“常态化核酸检测+场所码全覆盖+电子卡口”等防控措施,守住了长周期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民生事业全面进步。10年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一系列“国字号”城市品牌,群众的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足、安全感更强。

  这十年,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典型带动,不断擦亮党的建设“新乡品牌”。新乡英模辈出、群星灿烂,既有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裴春亮等一大批老典型历久弥新,又有卫国戍边英雄肖思远、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世光以及新乡师德先进群体等新典型层出不穷。我们充分发挥新乡先进群体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全市上下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日益浓厚。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创新导师帮带、党员联户、积分管理等工作机制,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群众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立“党建+大数据+全科网格”模式,结合“五星”支部创建、“三零”创建,实现社会治理“多网合一”,全市1286个“三无”小区全部消除管理盲区,各类矛盾隐患化解率达99.63%。狠抓纪律作风建设,大力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推进“作风纪律大整顿”,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大战大考中,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冲在第一线、战在最前沿,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党员本色、践行了使命担当。

  回顾十年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新乡取得的一切进步、一切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按照楼阳生书记莅新调研时提出的“两个更大”和“五新”指示要求,躬身入局、真抓实干,在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中作出新乡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牛素玲

  感谢李卫东书记精彩详实的介绍!接下来,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

  刚才发布中提到,新乡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乡制造加快迈向“新乡智造”。想了解一下,新乡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中共新乡市委书记 李卫东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作为全省老工业基地,工业是新乡发展的基础,全市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三分之一以上。楼阳生书记莅新调研时指出,新乡有相当好的工业基础,要在优势再造、换道领跑上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全面落实省委“优势再造、换道领跑”战略部署,聚焦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轻纺、化工、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传统产业焕发了新活力,实现了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了“由散到聚”的转变。针对传统产业的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市场竞争力不强,且布局散乱等问题,我们以“双长制”为抓手,按照“一群多链、聚链成群”原则,深入推进五链耦合,持续抓好退城入园,在全省率先建设高端装备、绿色纤维等12个工业高质量发展专业园区,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全力打造转型升级主阵地。去年,我市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营收达到722亿元,轻纺、化工两大集群营收达425亿元、284亿元,利润分别增长290%、118%。

  二是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转变。针对我市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的问题,深入实施百亿企业培育、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健全完善“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梯次培育机制,新航、卫华、心连心3家企业营收超百亿元,白鹭、驼人、银金达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登顶太行”企业上市五年行动计划,全市上市企业达8家,2020年以来新增上市企业5家,新增数量与郑州市并列全省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由2012年的1146家增长到目前的1679家,仅去年一年,就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2家、10亿级企业8家。

  三是实现了“由制造到智造”的转变。针对传统产业基础型、原料型产品占比高,终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等问题,我们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技术改造、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迈上中高端、进入关键环。2021年,实施技改项目780个、居全省第1位;累计获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129项,居全省第1位。新乡化纤通过技术改造,再生纤维素长丝产能世界第一;新航集团转向器产销量全国第一,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特别是作为全国化肥行业领头羊的心连心集团,通过转型升级、拓展链条,向下游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延伸,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上半年实现营收122亿元,同比增长61%。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目标,在赋能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为河南制造业强省建设作出新乡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中国新闻社记者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当前,全省上下树立“项目为王”的工作导向,抓项目的氛围空前高涨。请介绍一下,新乡市近年来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魏

  中共新乡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魏建平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新乡市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工作导向,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主抓手,以项目化思维推进重大战略、重点工作,聚焦稳增长、优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等领域,滚动实施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质效优的重大项目,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回顾十年,新乡市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累计实施省、市重点项目2244个,完成投资6152亿元,重大项目带动投资增长的效果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9%,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5%。今年1-8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9%,居全省第1位,投资在当前稳定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二是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转型,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12年的4.1:56.3:39.6演变为2021年的0.7:36.7:62.6。扩大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推动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2021年高成长性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38.2%、19.3%,比2012年分别提高3.4个、1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的优化加速了发展新动能的释放,今年1-8月份,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0.6个百分点和9.7个百分点。三是投资环境持续改善。以简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为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完善提升大数据综合服务监管平台动能,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助力项目加快落地形成有效投资。在全省2021年度营商环境评价中,新乡市较上年度提升3个位次,提升幅度居全省第2位。出台了一系列为民间投资“纾困”“赋能”的政策举措,民间投资在全市投资占比始终保持在7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四是投资质效持续提高。石武客专、郑济铁路建成通车,新乡全面迈入“高铁时代”;积极对接省高速公路“13445工程”,全市高速公路在建项目达15个,里程544公里,新增通车里程200公里以上;中欧班列相继开通了新乡至中亚、至西欧、至东盟线路,实现了铁海联运常态化,豫北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一批重点能源项目竣工投运,全市电力装机容量460万千瓦,煤炭年产量近千万吨,能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深入实施“四水同治”,建成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贯孟堤扩建工程等重大水利设施,水生态、水安全持续改善。5G基站实现乡镇以上全覆盖。改造老旧小区574个,惠及市民7.9万户,新建城市道路236条、183公里,新建改建污水管网200余公里、雨水管网360余公里、新建改建雨水泵站33个,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今年有效应对了多轮强降雨,受到群众广泛称赞。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安置工程,惠及16万人以上。新建、改扩建学校2621个,新增学位33万个,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实现全覆盖;卫生机构达到5301个,增长7.3倍;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达到4.2万张,增长1.6倍;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达到578家,实现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中,我们强力推动政府职能部门由传统政务部门向经济发展部门转变,由审批管理部门向价值创造部门转变,由资源管控部门向动能转换部门转变,由行业主管部门向民生保障部门转变,切实提高项目谋划和服务保障能力,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聚焦聚力抓谋划。聚焦国家、省重大战略和产业政策,聚焦新乡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聚焦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聚焦文、教、体、卫等重点民生领域,广开思路,缜密研究,精准谋划,超前对接,建立重大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目前,我市重大项目储备6363个,总投资3.1万亿元。

  二是极简审批抓前期。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不少于1亿元,用于项目论证、审核报批等前期工作。建立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多规合一”“区域评估”“容缺办理”“不见面审批”“一件事一次办”等举措,加快前期手续办理,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三是闭环管理抓进度。在全省率先上线全生命周期监管系统,把所有项目纳入其中,实现全覆盖、全流程、穿透式、可视化、闭环式监管服务。建立领导包保、周例会、月讲评、季观摩等机制,每个重点项目明确一名市级包保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从引进企业开始,到立项、审批、拿地、开工、建设、生产等各个环节,全过程服务项目建设、企业发展。

  四是创新模式抓保障。比如,资金方面,在持续做好银政企对接的同时,组建资产规模超千亿的新乡国资集团,创新实施“市级平台带动、县域资源整合、多元金融支持、央企参与建设”的“四方合作、市县联动”投融资模式,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通道,破解项目建设融资难题。土地方面,全面推进“标准地﹢承诺制”出让,让土地带上“标准”出让、用“承诺制”代替“审批制”,实现“拿地即开工”;深入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利用行动,近三年来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面积2.9万亩,为高质量发展攒足了底气、腾出了空间。

  下一步,新乡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部署要求,抢抓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窗口期,用足用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推动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前期项目加快落地、储备项目加快成熟,冲刺四季度、决胜“全年红”,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稳定全国、全省经济大盘作出新乡贡献。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

  9月底,新乡举办了以“中原农谷”论坛为主论坛的第五届高博会,展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新担当新作为。想了解一下,新乡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另外,在抢抓“中原农谷”发展机遇、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上又将有哪些谋划?谢谢。

于

  中共新乡市委副书记 于燕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新乡的关心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始终把“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新乡连续4年粮食总产稳定在90亿斤以上,在2021年全省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居第1名。今年我市克服去年特大洪涝灾害、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狠抓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夏粮亩产、总产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牢牢稳住了粮食安全“压舱石”。

  我们始终牢记“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嘱托,建好稳粮保供“高产田”。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水毁农田修复、中低产田提质改造力度,提升农业气象监测预警、防汛抗旱能力,确保丰收增产。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60.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1.9%,建成比居全省前列;粮食平均亩产稳步提升,今年延津县千亩示范方亩产907.12公斤,再创全国冬小麦高产记录。

  我们始终牢记“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嘱托,用好科技助农“金钥匙”。新乡地处“南北分界过渡带”,是我国南北物种交叉种植繁育的理想试验场所。我们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狠抓基础研究、品种选育、良种扩繁,小麦、玉米、水稻育种水平居全国前列,通过国家、省级审定品种的数量居全省第1位,“百农矮抗58”“百农3217”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新培育的“百农4199”种植面积居全国第3位。我们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智慧农业转变,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91.4%,比全省、全国分别高5个、19.3个百分点,同时,控制机收减损率,确保颗粒归仓;依托中国农科院农灌所科研优势,着力打造智慧型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确保节水节肥、增产增收。

  我们始终牢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嘱托,做好产业兴农“大文章”。坚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打造农产品加工、功能食品、生物医药全产业链。近年来,在积极应对疫情、灾情双重挑战下,食品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全省首家“好粮油”产品企业联盟在新乡成立,鲁花集团、五得利集团、大北农集团等100多家龙头企业落户,形成了原阳预制菜、延津优质小麦制品、卫辉食品饮料等一大批特色产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始终牢记“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嘱托,打好改革创新“组合拳”。充分发挥新乡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为“三农”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辉县市探索与央企、国家级科研院所、市级投融资平台合作,共同打造中原智慧灌溉装备制造产业园、中原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四方两园”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完善联农惠农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共有县级以上粮食类农民合作社1000多个,生产托管服务1149万亩次,有效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农户增收致富。

  当前,我们抢抓省委、省政府在新乡布局建设“中原农谷”的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打造种业振兴“国之重器”,为中原更加出彩增光添彩。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绘就农业创新高地“新蓝图”。按照国际视野、国家标准要求,以前瞻30年的眼光编制“中原农谷”总体规划、核心区专项规划等,“中原农谷”总规划面积1476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核三区”,以平原示范区为核心区,涵盖延津县、原阳县、新乡县、获嘉县等部分区域,着力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农业创新高地。二是优化创新生态,政策助力引来“金凤凰”。坚持省市联动,制定“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等“一揽子”政策;出台促进科技成果在新转化“八条措施”,高质量汇聚科创资源。积极对接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高校院所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中信集团、华智生物公司等知名企业,推动农、科、教、研等资源加快整合,目前已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7个、中试基地10个、高校科研单位7家,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一大批种业科研专家,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农业创新体系蓄势赋能。三是践行“项目为王”,重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加快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已正式启用,中农发、先正达等一大批项目落地建设,为农谷发展“强筋壮骨”。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殷切嘱托,瞄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高地、十年进入全球一流”的目标,奋力书写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乡答卷”,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大家!

  河南日报记者

  新乡英模辈出,“新乡先进群体”熠熠生辉,不仅享誉中原,更是全国闻名,这也反映出新乡基层党建工作抓得扎实,想了解一下,近年来新乡在加强基层党建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谢谢。

张

  中共新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张涛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新乡的党建工作基础还是比较厚重扎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涌现出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裴春亮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形成了群星璀璨的“新乡先进群体现象”,受到中央、省委的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乡市委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一、固本强基,在夯实基层基础上实现新突破。在这方面,我们做到三个紧抓。一是抓关键,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基层党建“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整县提升”;推动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各领域党建互联互动,做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抓根本,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创新“远程夜校”,全市16万余名农村党员干部每月同上“一堂课”的做法在全省推广。实施“村党支部书记工程”,开展结对帮带,被中组部确定为“导师帮带制”全国试点。全面推行党员联户制,较好地发挥了村情民意“瞭望哨”、群众表达诉求“排气筒”、社会治理“稳定器”的作用。三是抓重点,强化基层基础保障。率先启动“减县补乡”,累计下沉编制3000多名,进一步充实基层力量,确保“好钢使在刀刃上”。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升行动,全市99%以上的村有了集体经营性收入。

  二、创新推动,在强化党建引领上取得新成效。新乡是一块充满红色基因的土地,工作中,我们坚持创新引领:一是以“五星”支部创建强基。2018年以来,我们率先探索推行“五星”支部创建。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形成“三星”支部连片、“四星”支部增加、“五星”支部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二是以“党建+大数据+全科网格”织网。实施党建引领、数据赋能、网格聚力,打造具有新乡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以“小网格”筑牢“大防线”,以“党旗红”推动“治理优”。三是以“党建+金融”赋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金融部门的资金优势,通过基层党组织“牵线”、金融企业“搭台”、党员群众“唱戏”、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目前累计授信361亿元,受益农民18万户,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三、克难攻坚,在服务大局上彰显新作为。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做到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主心骨”作用。在疫情防控中,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联防联控,构建起了抗疫“硬核”屏障。在防汛救灾中,20余万名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冲锋在前,奔赴抗洪抢险一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坚持分类施策,常态化选派800多支工作队、2500余名干部驻村开展工作;成建制选派干部对软弱涣散村进行整顿;同时选派100个单位助力受灾严重的卫辉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广大群众发自肺腑地说:“脱贫不忘工作队,致富感谢共产党!”

  四、凝心聚力,在弘扬先进群体精神上展现新气象。前不久,省委书记楼阳生同志莅新调研时,对新乡先进群体给予高度评价,要求充分发挥新乡先进群体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在全市开展了“向先进学习、向先进看齐”活动,大力弘扬先进英模人物“对群众好就是对党忠诚”的为民情怀,“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的创业精神,“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务实作风,激励引导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广大党员奋勇争先。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满怀豪情,齐心协力地为出彩新乡、出彩河南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本场发布会主题是“向‘新’而行”,这个新字除了新乡的含义,我理解还有科技创新给新乡带来高质量发展的意思。这几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等国家重大战略载体先后落户新乡,请问,科技创新带给新乡最大的变化有哪些?谢谢。

王占

  中共新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占波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未来。科技创新为新乡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科技创新使新乡的“筋骨”越来越强。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7.6%,比2014年首次统计增长了10.7百分点,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柱石。例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持续壮大,成功入围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流感疫苗、核苷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2021年新乡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速22.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4.3%。二是科创企业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工程、“瞪羚”企业树标工程、创新龙头企业带动工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等“六个工程”,建立健全了“普转科、小升高、高变强”的科技型企业培育机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542家、865家,均居全省第三位,较10年前增长721%、241.9%;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6家,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781家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较2012年增长了670家。三是创新产品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大。全市有22个创新产品成为市场单项冠军或占有率位居全国前三。茹振钢教授团队培育的“矮抗58”小麦新品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黄淮第一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常俊标教授团队研发的“阿兹夫定”是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新冠特效药,驼人集团研制的医用正压防护服、中电科22所与河南科技学院研发的咽拭子采样自助设备和无感化智慧卡口等,为全国全省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

  科技创新使新乡的“活力”越来越足。一是重大创新载体不断落地。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等国家重大战略载体先后落户新乡,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全省重大战略平台在新乡布局,平原实验室已纳入河南省实验室体系,P3实验室已经建成投用,省部共建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加紧推进建设。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1480家,是10年前的7.4倍。二是高端人才不断集聚。连续举办5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全市科研人员数量超过13万人。在新创业就业人才持续增长,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新乡人才吸引力指数达到20.1,位列全国百强、全省第三。三是创新投入不断增加。投入研发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79.2亿元,较10年前增长164%,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2021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4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二位。近年来,共吸引设立各类创投基金共10支,规模88.06亿元,是2015年新乡第一支基金的88倍。

  科技创新使新乡的“生态”越来越好。一是国家平台载体不断加持。近年来,新乡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河南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等国家、省平台载体,通过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人才创新的活力和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承载力,全市创新环境持续优化提升。近三年河南省全域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显示,新乡市创新创业活跃度指标测评得分均居全省前列,自创区核心区发展量居全省第一位,三年间,新乡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排位提升了24个位次。二是先行先试创新政策不断赋能。先后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新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和促进职务科技成果在新转化“八条政策”,大胆突破股权赋予路径,引导高校院所、国有企业采取代持科研团队股权的方法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股权或期权,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促进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6.14亿元,是2012年的310倍。三是科学普及提升不断蓄势。努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凝聚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强大合力,“十三五”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1%,比“十二五”提高了5.1个百分点,实现大幅度攀升。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5.86件,较2017年增长74.9%。同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全市拥有高校(校区)12所,在校大学生人数20余万人。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居全省前列。

  新乡之新,在于常新,源于创新。下一步,新乡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战略部署,特别是楼阳生书记莅新调研的指示要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聚焦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以“中原农谷”“数智谷”和氢能装备产业园“两谷一园”为具体抓手,夯实创新基础,广聚创新资源,着力构建“高校即实验室、城市即孵化器、企业即创新场”“人人思创新、资本向创投”的创新发展格局,努力把新乡市建设成创新活跃度高、吸引力强、影响力大的“创新创业魅力城市”,建设成为全省最具辨识度的创新之乡、创新之城,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牛素玲

  感谢各位发布人的精彩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就先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新乡市委宣传部联系,进行深入采访。

  媒体朋友们,新乡是一座历史悠久、英才辈出的城市,也是一座创新为魂、常创常“新”的城市。正如今天新闻发布会上所介绍的,十年来,新乡市充分发挥新乡先进群体示范引领作用,牢记嘱托、奋勇争先,全力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各项创新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了新乡贡献。在此,希望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持续关注新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展、新成就,深入宣传报道新乡砥砺奋进、向“新”而行、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新乡篇章营造浓厚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责任编辑:安艳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