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上下好“丰”景 产业富民促振兴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2-09-27 14:43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唐河上下好“丰”景 产业富民促振兴

醉美唐河 李斌 摄
唐河上下好“丰”景 产业富民促振兴

贡面制作 陈洪波 摄

唐河上下好“丰”景 产业富民促振兴

唐河县滨河街道王庄村红薯电商基地准备快递装车的红薯 张旭 摄

唐河上下好“丰”景 产业富民促振兴

美丽乡村 卢国伟 摄

唐河上下好“丰”景 产业富民促振兴

高粱红了 高瞻 摄

唐河上下好“丰”景 产业富民促振兴

唐河县王庄村全国“巾帼兴粮节粮庆丰收”活动现场展销的农副产品 张旭 摄

唐河上下好“丰”景 产业富民促振兴

晨悦唐河 赵景 摄

唐河上下好“丰”景 产业富民促振兴

金秋收获 左力 摄

唐河上下好“丰”景 产业富民促振兴

丰收在望 徐皞 摄

唐河上下好“丰”景 产业富民促振兴

金色希望 徐皞 摄

  广兴农保粮丰

  金秋时节,唐河县城郊乡振群家庭农场里,刚忙完玉米秋收的乔鑫乔淼两姐妹一边安排农机对自家流转的2000多亩地进行深翻,一边为即将大规模收获的红薯电商销售做准备。乔鑫告诉记者,今年农场还打算在城郊乡新建的乡村振兴产业园里投建自己的红薯深加工企业,生产鲜食薯片、薯丁等产品,提高优质农产品的附加值。

  唐河县地处豫鄂两省交界,辖25个乡镇(街道)、528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48万人,总面积25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7.3万亩,全县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500万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50万亩左右,总产13.5亿公斤以上,居全国50强、河南省第二位、南阳市第一位,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为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中国粮作出了唐河贡献。为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高政治站位,扛稳粮食安全责任,长期以来,唐河县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抢抓强农惠农政策机遇,强化科技创新,狠抓稳粮增粮不放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粮大县地位进一步巩固。今年,全县夏粮种植面积213.5万亩,实现总产10亿公斤,创历史新高。

  为确保粮食安全,唐河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禁止永久性基本农田“非粮化”,大力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非粮化”摸底排查和整治。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原则,统筹实施耕地占补平衡、耕地提质改造,通过土地复垦、平整土地、拆除废弃房屋,增加耕地面积。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近30亿元,增加耕地15万亩,年增加粮食产量1.5亿公斤以上。投资近20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井配套、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37.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肥,恢复土壤肥力,配方肥施用面积1080万亩次,耕地地力等级由2018年的4.5834提高到2021年的4.0739。大力推广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增施有机肥,有效提升了土壤地力水平。全县化肥年减少使用量5万吨左右,有机肥推广面积250万亩次。

  强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去年以来,争取上级补贴8200万元,县财政投入800万元,对购置农机产品进行补贴。目前,全县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434家,农机保有量16万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3%,是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实施良种工程。编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划,每年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个,引试新品种30余个,生产优质良种3000万公斤,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建成农业服务中心19个、农技推广区域站11个、技物结合服务网点86个、农情测报站点24个,采取“专家+农技+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的服务模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180余人,深入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免耕等技术措施,新技术、新品种入户率达98%以上。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旨,发展有机小麦生产。目前,在张店、龙潭、大河屯、毕店建立有机小麦基地20万亩,年产有机小麦10万吨左右。

  做大做强粮食特色产业。以省政府与茅台集团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大力发展优质有机小麦生产,全县共建有机小麦基地11个,总面积达20.5万亩。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玉米、脱毒红薯、酒用糯高粱产业,构建粮食特色产业。目前,已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种植面积50万亩、脱毒红薯30万亩、优质高粱8万亩。

  延长产业链条。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流通和加工企业,着力培育集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粮食产业链条,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提高粮食转化率和粮食生产的附加值。近年来,全县建成粮食交易市场35个,年吞吐量50万吨以上;先后发展壮大了明天今日、“曹氏·百川”等一批加工企业,全县小麦加工企业达87家,年加工能力达300万吨。引资3.1亿元,建成了4条饼干加工、两条威化食品加工的唐河麦龙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高档饼干1.5万吨、威化食品1万吨,实现产值两亿元,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围绕稻谷和小杂粮生产,新上远华米业、宏林标米厂、庆辉米厂等精选加工企业,使大米和小杂粮由农民自产自用走向了城市商超,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初步形成了面粉、饲料、食品、精选包装四大加工体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生产的附加值。

  产业兴收入增

  产业兴旺促增收。唐河县以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产业振兴新模式,通过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带动农户增收。

  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促增收。唐河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红薯、花生、大豆、水稻等。近年来,借力省政府与茅台集团合作的机遇,建成11个20.5万亩有机小麦基地并获有机小麦基地证书;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种植面积50万亩、脱毒红薯15万亩;与各类大型知名企业合作,发展小麦、高粱、种子繁育等订单农业,签订有机小麦供应合同10万亩,全县订单农业面积达7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8.57%。目前,全县已建成三大园区,分别是:以昝岗、桐寨铺等7个乡镇为主的有机小麦主产区,以张店、临港、滨河、城郊、源潭、桐寨铺为主的唐河红薯主产区;以马振抚、龙潭、苍台、郭滩、桐寨铺为主的花生主产区。2022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215.1万亩,小麦单产504.6公斤,比去年单产460.2公斤增加了44.4公斤;总产108.5万吨,比去年总产97.93万吨增加了10.57万吨。仅此一项,全县净增加收入3.18亿元,人均增收约300元。

  大力发展“两牛”产业促增收。唐河是南阳黄牛的主产区,是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县和秸秆养牛示范县。今年,唐河利用优势资源和上级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了5286万元的“两牛”产业发展资金,2022年,新建扩建5个规模养殖场项目和新建两个大中型冷库项目。通过引导养牛“退村入场”,不断提高规模养殖比重。通过有规划地补链延链,有效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肉牛产业的发展。

  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唐河县围绕乡村振兴,统筹乡镇国土空间、集镇建设、产业发展,19个乡镇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有序规划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确定各自产业园的主导产业。按照“特色产业明晰、集群效应突出、支撑作用明显、产业文化融合”的定位,着力培育5个富有产业特色的产业园,吸引精特产业龙头企业向产业园集中。引导产业园的主导产品产销与原材料生产基地供给、消费帮扶产品销售有机结合,鼓励企业就近建设原材料生产基地,协助实施订单农业,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良性循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引导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吸纳群众就地务工就业。

  创新方式方法,破解资金用地难题。唐河县将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与集镇建设相结合,使用专项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提升,解决了前期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投入5000余万元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建设标准化厂房,由入驻企业承租厂房,每年产生约400万元直接收益全部用于帮扶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兼顾保障资金安全和农户利益,为企业发展提供场地、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实现了双赢。优先测绘、报批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用地,将通过土地复垦、盘活存量等方式调配出的土地优先用于产业园建设;对入驻企业实行“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等灵活供地政策,对产业园新建标准化厂房和其他项目的建设用地,一律按集体建设用地报批,节约建设资金。

  发挥职能作用,开辟小微企业发展新通道。将乡村振兴产业园与县招商项目相结合,打造“一区主导、多园支撑”(“一区”即县开发区,“多园”即各乡镇建成至少一个乡村振兴产业园)的新格局。为因产业升级而被排除出县级工业园区的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天地。通过“政策扶持”“联农带农”,带动一大批体量小但发展形势好的企业进入快速上升通道。

  目前,唐河县19个乡村振兴产业园已入驻企业88家,完成投资27.6亿元,产业涉及经营电子产品、口罩、棉签、面粉、羽绒服、床上用品、粮食收购加工、棉纺、纺织品、体育用品、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现产值20.8亿元,安置350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户(含监测对象)142人,人均月工资达3300元以上。乡村振兴产业园已成推动产业集中布局、特色发展,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防返贫助振兴

  全力推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今年以来,唐河县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444人,拨付资金489.83万元,群众就业技能明显提升。依托异地商会和劳务中介等渠道,组织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劳务输出4592人,就近务工1200余人,对县外转移就业的514人发放交通补贴25.92万元。安置公益性岗位1485人、政府购岗10008人、农业保险宣传员岗位5137人,实现了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家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就业全覆盖。全县15个扶贫车间全部规范运营,安置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就业112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开花结果。通过“企业+村委+脱贫户(含监测户)”的模式,企业无偿传授养殖技术,让群众劳务用工赚工资、土地流转增收入、自主养殖稳增收。安置务工、增加收入。在养牛场建设项目中,使用工人96人,其中28人为脱贫户和监测户;冷库项目建设中使用工人38人,其中9人为脱贫户和监测户;每户务工收入达4000元。同时,政府牵线企业与脱贫户(监测对象)签订协议,养殖企业将牛租给脱贫户(含监测户)及其他农户饲养,企业提供技术、销售,实现了企业、农户之间的优势互补,各自受益。使用财政衔接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所获收益,收益分成向监测户和脱贫户倾斜。设立“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兜底关爱”“村集体组织发展”资金,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通过与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有效带动农业发展,增加困难群众收入。

  2021年,全县纳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项目库项目68个,总投资24164.55万元。在县财政资金投入和各项帮扶政策叠加下,全县脱贫群众收入稳定增长,2021年全县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5508.39元,较2020年的13550.13元增长1958.26元,增幅达14.5%,脱贫成效持续巩固。强化“志智双扶”。在全县各村继续设置“学树行做”光荣榜、善行义举榜、“志智双扶”红黑榜,依托村级“同心超市”,定期开展评比积分兑换活动;深入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已初选优秀典型352人,县级表彰37人,市级“乡村光荣榜”命名表彰13人,向省级推介3人。全县脱贫群众的精神面貌持续改观,发展生产、创业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

  下一步工作中,唐河县委、县政府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以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为关键,切实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曹国宏 曹怡然 通讯员 左力 张旭

责任编辑:李连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