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强化“四个拉动”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2-08-05 13:32 来源:许昌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强化投资、消费、出口、物流“四个拉动”作为稳经济大盘的重要举措,有力拉动了全省经济复苏回暖。

  就许昌而言,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爬坡过坎期、深化改革的克难攻坚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更要深刻认识实施“四个拉动”的重要意义,把“四个拉动”作为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总体谋划、统筹兼顾,坚持具体化、方案化、项目化,逐个领域部署、逐个产业研究、逐个行业分析、逐个环节打通,最大限度增强“四个拉动”的协同效应,推动全市经济提质提速发展。

  一是强化投资拉动。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当前受疫情影响出口萎缩、消费低迷的情况下,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积蓄发展后劲的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对许昌的经济结构而言,投资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许昌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滚动实施“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围绕谋项目、招项目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形成了项目推进速度快、项目储备质量高的良好氛围。上半年,366个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6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2.3%,顺利实现“双过半”,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大盘企稳向好。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投资恢复基础不牢、投资结构亟待优化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加大力度予以解决。下半年,中央对于投资的支持力度将加大,全省前期谋划的项目将持续建设、投产,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基建等领域投资的拉动效应将逐渐放大。对此,许昌市要抓住机遇,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聚焦366个省、市重点项目,坚持重点项目领导分包、周例会推进机制,实施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强化规划、审批、环评、融资、用人等要素保障,为项目建设创造最优环境,确保完成年度投资1800亿元以上。尤其要持续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紧盯签约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投产率、投产项目达效率,推动签约项目快落地、开工项目快建设、投产项目快达效,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更多经济增长点。同时,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围绕龙头企业、主导产业、特色园区,以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延链补链、集群培育为方向,深度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提高项目储备的数量和质量,以项目储备高质量支撑经济发展高质量。

  二是强化消费拉动。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但是,今年以来,受疫情反复冲击影响,许昌市消费能力减弱、消费意愿下降、消费场景受限,消费增长不及预期,需要在促进消费加快恢复上进一步发力。当前,中央、省、市都出台了一批促进消费的政策,包括发放消费券、购物券,汽车、房地产等税收优惠,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等。在稳定经济政策效应释放等多重利好因素共同作用下,居民消费能力将逐步提升,消费场景将不断丰富,消费意愿将明显增强,消费回补趋势将持续向好。许昌市要把准消费升级趋势,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围绕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增强消费发展动能、提升消费增长潜力、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夯实消费发展基础等方面,在落实举措上提出真招实招,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尤其是要抓住疫情影响下以网络购物、线上线下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消费迅速发展的机遇,鼓励引导零售企业、传统商圈、街区、门店、旅游景区进行数字化改造,积极培育无人超市、线上线下一体化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加强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交通等消费跨界融合,培育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

  三是强化出口拉动。许昌经济外向度比较高,拥有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对外开放平台,在出口上大有潜力可挖。上半年,全市出口总值95.5亿元,稳居全省第二位。但是目前,国际贸易环境日趋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外需不振,受原材料价格、航运费用高企等因素影响,外贸稳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对此,许昌市要强化以贸促工、以工强贸、工贸联动,充分发挥许昌发制品、机电产品出口优势,用足用好开放平台,积极对接国际经贸新规则,指导企业用好RCEP成员国间关税减让政策等,精准开拓RCEP市场,积极探索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让更多本土企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努力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态势。

  四是强化物流拉动。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循环,而便捷顺畅的物流是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许昌有3条高铁线、5个高铁站,拥有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立体快捷交通体系,是全国现代物流最便捷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随着郑许市域铁路建成通车,许昌与郑州中心城区的“半小时通勤圈”将全面成型,在全省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要抓住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的机遇,统筹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开放优势,在培育物流市场主体、支持规范引导平台经济发展、提升物流运输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变“流量”为“留量”,加快推动区位优势、枢纽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

责任编辑:张家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