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河南党史》8.1
伟大历史转折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1-06-29 10:19 来源:河南学习平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河南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全省工作重点顺利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党的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的局面。按照中央要求,河南不断深化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开展了治理整顿和平息政治风波等工作,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实现全省工作重点转移和全面拨乱反正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省委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适时果断地组织全省工作重点转移,领导全省人民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9年1月2日至20日,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和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各项措施。经过对河南形势的全面分析和认真讨论,会议果断地作出3月在全省范围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重大决策,从而实现了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会后,省委和各级党组织集中主要精力领导和组织工作重点的转移,善始善终解决“揭批查”运动等遗留问题,落实党关于农业发展的决定,大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1978年,信阳人民载歌载舞庆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图片来源:《简明河南党史》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全省工作重点的转移取得初步成效,河南整个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980年年初,省委召开全省四级干部会议,动员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努力打好工作重点转移后四化建设的第一个战役,标志着河南胜利地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

  在加速工作重点转移的同时,省委和各级党组织领导全省人民认真清理和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深入开展拨乱反正,深化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平反冤假错案,调整各方面社会关系,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和思想作风建设,一批年轻的优秀干部被选拔进入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全省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基本完成。伴随着拨乱反正的历史进程,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开始逐步摆脱困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国民经济的调整发展

  当全党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的时候,国民经济发展中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日益显露出来。针对这一问题,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通称为新“八字方针”。5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确定的新“八字方针”,并从河南实际出发,提出了今后3年经济调整的方针任务,要求集中力量把农业搞上去,搞好工业调整,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全面安排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后,在全省范围内开始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经过两年努力,河南的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有所改善。但是,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主要表现在基本建设规模没有压下来、许多工业部门亏损严重、物价上涨较快等,继续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981年1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河南进一步调整的任务和措施:进一步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提高投资效果;搞好增收节支,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采取措施,确保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切实搞好一部分企业的关停并转;大力调整发展科学教育事业。会议强调要继续纠正“左”倾指导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团结奋斗,确保调整任务胜利完成。会后,河南加大贯彻新“八字方针”的力度,抓紧落实各项措施,全省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到1982年年底,河南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已趋于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都有了新起色。

  改革开放的起步

  随着国民经济调整的深入进行,河南的改革开放开始起步。改革的浪潮率先从农村掀起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为鼓励广大农民在实践中创造新经验,进行农村体制改革试验敞开了大门。安徽、四川、云南等地开始探索并实践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并取得明显成效。河南广大农民也积极投身农村改革,以“五定一奖”①“联产到组”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全省农村迅速推广。兰考、虞城等县干部群众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实行了“包产到户”或“大包干”。农村改革的政策界限突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读者来信并加编者按,对洛阳地区一些农村搞“分田到组,包产到组”提出批评,虞城县部分干部被免职。

  在农村改革的关键时刻,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发表谈话,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村改革实践,对打破思想僵化、推动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省委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重要讲话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尊重群众选择,推动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试验发展。1981年年初,中央领导视察河南,肯定了河南在贫困社队实行“大包干”和在一般社队推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生产责任制的经验, 并向全国推荐。此后,河南放手推行“大包干”。

  到1983年,全省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占总队数的99%,河南成为全国较早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之一。以大包干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3年,河南农业总产值达203.92亿元,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并由粮食调入省变为调出省。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从1983年开始,河南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行政社分开改革,并于次年6月全部完成,人民公社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扶沟县白潭撤公社牌子,挂乡政府牌子。图片来源:《简明河南党史》

  在农村改革蓬勃发展的同时,河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进行了探索和试验。1979年1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试点工作的通知》,省政府决定选择安阳钢铁厂等100户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并明确试点企业在利润分成、扩大再生产、部分产品销售、外汇分成使用、干部任免、招工、奖惩等方面拥有自主权。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确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扩大企业试点范围,放宽和扩大了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等方面的自主权。一部分省直属企业下放给城市管理,开始实行政企分开,并在工交企业中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这些改革举措的实行,增强了企业内在发展动力,调动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生产发展。此外,在流通体制、计划体制、财政体制等方面,也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果,为全面推进城市改革积累了经验。但这一阶段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在成效上还仅是初步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继续进行改革。

  随着改革的推进,河南在对内搞活的同时,也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5月,省委第一书记段君毅率河南省友好代表团访问美国堪萨斯州,并就河南同该州建立友好省州关系问题进行会谈。1981年5月,河南省和美国堪萨斯州建立友好关系协议书签字仪式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这对于改变河南过去的封闭状态,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河南也采取措施进行了以下放外贸经营权为主的外贸体制改革试验,调动了各方面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劳务输出等也得到较快发展。

  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探索中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中央的部署,河南在实现党政职能分开、克服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初步的措施,以消除“文化大革命”给政治体制造成的创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正轨。

美国堪萨斯州农业代表团在河南省农科院参观小麦生长情况 图片来源:《简明河南党史》

  ①“五定一奖”:定劳动、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定奖罚和超产奖励。

  (原载于2020年8月版《简明河南党史》)

责任编辑:陈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