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
对南阳的关心关爱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1-05-15 07:14 来源:河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对南阳的关心关爱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市民在南阳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骑行(崔培林 摄)

习近平总书记对南阳的关心关爱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村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村貌(记者 邓放 王铮 摄)

习近平总书记对南阳的关心关爱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南阳市仙草药业有限公司一厂区,工人正在制作艾柱。(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时硕 摄)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南阳市医圣祠、月季博览园、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就南阳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研。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南阳市淅川县的水利设施、移民新村等,实地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库区移民安置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阳考察啦!”喜讯传来,南阳市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深感振奋。

  守正创新化古为今承名方

  坐落在南阳市宛城区仲景路上的医圣祠内古木参天,汉代风格的建筑质朴大气。5月12日,在南阳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这里,了解张仲景生平和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了解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在悬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木刻的陈列室里,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阳的第一站就是医圣祠,充分体现了对中医药发展的关心关注和高度重视。”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说,“南阳是医圣张仲景故里、中医祖庭医圣祠所在地,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载体,坚持医、保、教、产、研、文、贸‘七位一体’,持续打响仲景品牌,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上扛大旗、走前列,加快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南阳力量。”

  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斌说,作为医圣故里的中医药人,要坚持文化自信,按照“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针,让这一传统瑰宝在现代焕发生机,南阳将继续深入开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强力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推进中医药体系融入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带动南阳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南阳市正以医圣祠博物馆为核心,打造张仲景健康城文化园区,宛城区委书记刘中青表示,将在保护医圣祠原有面貌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恢复历史景观,并打造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院,“张仲景医学思想及其著作《伤寒杂病论》所载经方,千百年来护佑着群众身体健康,下一步,我们将对标国家馆院标准建设馆院祠一体的文化地标,传承弘扬仲景文化,让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事业提升百姓幸福感、获得感。”

  用好资源发展富民增收产业

  “艾草是宝贵的中药材,发展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决就业。我们一方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察看生产车间和产品展示,同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亲切交流。

  “艾灸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经验科学,是中医和老百姓治病的法宝之一。”南阳国医仲景艾草产业集团党支部书记刘皓说,作为艾草产业从业者,要立足弘扬中医药文化,从源头品质、产品质量和科研创新方面,实现艾草产业的转型升级,让宝贵的中医药资源更好服务人民身体健康。

  宛城区农业科技专家陈增喜表示,艾草好种植、易加工,在南阳有悠久的种植和利用历史,南阳作为全国最大的艾草种植和生产基地,要进一步把艾草产业列为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让荒坡、洼地遍植艾草,把生产艾制品的扶贫车间建到村头,同时,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艾草育种品质和种植产量,让艾草成为广大群众的“致富金草”。

  “在桐柏山区,艾草种植范围广,既能有效利用土地、保护水土资源,又是群众致富的好药材。”桐柏淮源国生艾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艾草种植大户王姝说,艾草有很大的产业发展空间,艾草制品可以广泛应用在大家的养生保健中,还能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是乡村振兴建设的朝阳产业。

  擦亮品牌“中国月季之乡”焕发新活力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阳月季博览园,听取当地月季产业发展和带动群众增收情况介绍,乘车察看博览园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

  卧龙区委书记高贤信说:“下一步,我们将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月季、艾草产业化、现代化,全面拉长产业链条,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擦亮中国月季之乡、世界月季名城品牌,让南阳月季、艾草产业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对南阳月季产业发展的关心,让我们备受鼓舞。”南阳汉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邓小旭兴奋地说,“我们将以科技为引领,带动更多农户种植月季。同时要加大‘互联网+月季’的产销力度,进一步增强月季文化宣传,让南阳月季产业走向全国、全世界,用月季之美装点全球人民的精彩生活。”

  南阳月季电商主播刘冰说:“近年来,我们通过数个电商平台以直播方式向全国销售南阳月季,不但销量可观,而且消费者普遍认可度较高。今后我们要精准了解终端消费者的需求,挑选出最合适的优质月季产品,让南阳月季在更多的地方绽放!”

  丰收在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夏粮生产情况,在赴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看到丰收在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南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宛楠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粮食安全,这对我们既是鞭策也是鼓舞。今年南阳市小麦种植面积1100万亩,夏粮形势持续向好。南阳市将按照‘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三稳’要求,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坚守耕地‘红线’,改善生产条件,创新科技推广,提升粮食产能,力争实现‘增效益’的一‘增’。‘十四五’时期,我们的目标是累计建成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加快实施现代种业工程,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打造国家粮食生产核心主产区,确保南阳市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0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乔振群是唐河县城郊乡的一名种粮大户,今年他种植了1600亩小麦。乔振群激动地说:“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依靠先进技术,科学种田、精心管理,选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争取多种粮食、多打粮,为国家多作贡献!”

  牢记职责守好这一库碧水

  “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要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地察看引水闸运行情况,随后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并察看现场取水水样。

  “我们要在写好绿水青山‘建设’‘保护’‘利用’这三篇文章上下功夫,推进淅川好生态建设,为淅川绿色发展、绿色转型厚植生态优势。”淅川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定洲表示,林业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林果品质、推进森林城乡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林业科技支撑等六个方面,进一步巩固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奋力走出一条山绿水清民富县强的绿色发展之路。

  “为确保丹江库区淅川区域水质和水上交通安全、稳定,我们要加强库区综合执法,促进库区水生态保护。并充分发挥护水员作用,狠抓保水护水工作。”淅川县库区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王光理说,“作为库区综合执法机构,我们一定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库区水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库区更安全,水质更清洁,守好这一库碧水!”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丹江口水库,并察看现场取水水样。我作为一名清漂队员,深感振奋。”淅川县渠首清漂队队长尚士杰说,下一步清漂队将更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保护丹江水,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保护我们的水资源,让更多人受益。

  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

  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村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了解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淅川县移民局副局长梁占佩介绍,目前淅川县53个南水北调移民集中安置点中,已初步形成了四大产业板块,为后续发展稳定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移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由搬迁前的5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1.5万元至2万元。

  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新村老支书王牛子在网上看到总书记到淅川看望移民群众的报道后,激动地说:“我们从淅川县搬迁到唐河县东王集乡转眼已经过去12年了,如今的交通比以前更好了,孩子们入学也方便多了,尤其是种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以前收麦主要靠人力需要十多天,现在用机器两三天都收得利利索索了。村里还办起了加工厂,搞起了养殖业,家家户户有活干,安居乐业生活很幸福。作为老支书我要做好传帮带,辅助新支书,一定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出彩。”

  淅川县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讲解员董贺琴说:“我作为一名淅川人、一名移民子女,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我讲过很多移民乡亲的感人故事,他们这些年生活越来越好,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灿烂的笑容,我真心为他们高兴。”

  (记者 孟向东 刁良梓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娟 司马连竹 曾倩 李栀子)

责任编辑:赵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