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河南党史》2.7 土地革命风暴中的河南党组织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1-04-28 11:13 来源:河南学习平台

  七、大别山、桐柏山区的三年游击战争

  红二十八军和豫东南人民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国民党军将苏区划分为四个“驻剿区”,以追、堵、围、剿等手段,对尚存的小块苏区进行“清剿”,企图彻底扑灭大别山的革命火种。根据鄂豫皖省委长征前的指示,1935年2月3日,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在安徽省太湖县凉亭坳召开干部会议,决定重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政委,实行党政军统一领导,全军1000余人。至1938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红二十八军转战鄂豫皖3个省40余个县,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大力发展政军合一的便衣队,先后粉碎了敌人的“追剿”“清剿”“五个月清剿”“三个月秘密清剿”,坚持和保卫了大别山区根据地。商城、罗山、光山等豫东南苏区人民,在党组织领导下,配合主力红军坚持斗争,对大别山区的红旗不倒作出了重要贡献。

  桐柏山区的游击战争

  早在大革命期间,豫西南和鄂北地区就分别创建了共产党组织,播下了革命火种。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地区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1930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平汉铁路以西的鄂北和豫西南地区合并,以襄(阳)枣(阳)宜(城)苏区为中心,划为鄂豫边特别区,组成中共鄂豫边区特委、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领导鄂北13个县、豫西南8个县的党组织和鄂北苏区部分县、区政权。1932年6月,边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鄂北苏区失陷,鄂豫边临时省委转移到南阳。1933年6月,临时省委和南阳中心县委遭破坏后,由张星江等成立中共鄂豫边区临时工委,直接领导豫西南各县地下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1934年春夏,边区工委根据中共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上海中央局指示,开始创建游击队准备。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桐柏山区时,张星江主动联系,引导红军转战进入陕南,组织动员群众为红军筹集粮草、安置伤病员等,还承担了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南后与鄂豫皖根据地的联络任务。

  1935年8月,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二苏”代表大会的原河南省委委员、确山县委书记王国华与从江西返回的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经过商谈,决定将豫南、豫西南党组织合并,成立中共鄂豫边区省委,由张星江任书记,领导豫西南和豫南的唐河、桐柏、泌阳、确山、信阳等20个县的党组织,组建红军游击队,以桐柏山区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鄂豫边省委的建立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各地党组织被破坏后,再次在中原大地点燃了革命烈火。9月,原河南省军委书记周骏鸣出狱后回到确山,与王国华接上关系后被派到信阳吴家尖山一带开展工作,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1936年1月4日,鄂豫边省委在吴家尖山成立了游击队,周骏鸣任队长,张星江兼任指导员,全队共有7人,两只半短枪,由此揭开了桐柏山游击战争的序幕。游击队成立后,采取秘密行动、隐蔽发展的形式,昼伏夜出,流动作战,先后取得了桐柏县平氏镇庙会夺枪等战斗胜利,在战斗中壮大了队伍,扩大了游击区。1937年7月,鄂豫边省委在泌阳县碾盘沟召开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在鄂豫边区公开打出抗日旗帜。10月,鄂豫边省委将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在桐柏、泌阳、确山、信阳交界地区建立了游击区。11月29日,发动竹沟暴动,占领竹沟,为实现豫南地区国共谈判与抗战局面,为以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竹沟成为中原抗日的战略支撑点奠定了基础。

  (原载于2020年8月版《简明河南党史》)

责任编辑:陈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