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种子革命”不断向前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1-03-11 08:40 来源:河南日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种源“卡脖子”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多名代表委员纷纷对此建言献策。

  种子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热词,也让人掂量出了种子沉甸甸的分量。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它是农业之母,也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种子在“有没有、保生存”这个问题上,立足国内是能够满足的,但在“好不好、高质量”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近年来,包括全球种业前十强在内的70多家国际种企进入中国,一大批洋种子渗透到田间地头。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虽然不会“一卡就死”,但确实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种子安全必须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撑好一把“保护伞”。2018年,因为一粒“河南产”玉米种子“郑58”,省外一家种业公司被法院判令赔偿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4952万元,该案也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知识产权侵权案例。我国现有持证种业企业7200多家,真正拥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不多。现实中,不少种业企业把已有良种稍微改变一下性状,就当作新品种推广,大面积盗用他人农业科研成果,也造成市场上种子同质化育种现象严重。“我们辛辛苦苦培育出的新品种,在很短时间、花几千元就能被仿冒”,业内人士说。良种的培育与创新是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然而它是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的必答卷,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可谓粒粒皆辛苦,粒粒需呵护。两会期间,小麦育种专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许为钢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美国的小麦平均亩产240公斤,中国小麦平均亩产360公斤,我们河南的小麦平均亩产是441公斤。”2020年我省粮食产量达到136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良种技术功不可没。整治种业市场假冒侵权现象,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运用,采取更多“长牙齿”的法律硬措施,为种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广大农业科研人员才能心无旁骛、克难攻坚,加速我国种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进程。

  建好两个“种子库”。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中,“领航员”空间站冷藏了一亿颗基础农作物种子,种源成为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人类文明延续的“希望火种”。电影里的想象不全是“杞人忧天”,尽管我国种质资源丰富,但许多地方品种正在快速消失。建好种子库,才能种好中国粮,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河南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今年年底前,我省将完成第三次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任务,今后,将加强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础研究与深度发掘、保护体系建设,这些都是保障种子安全的积极应对。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另外一个“种子库”——人才。破种子难题要上“种子选手”,国家小麦优良品种繁育基地温县,建有1个院士工作站、18个攻关项目和试验基地,培养小麦育种“乡土专家”150余人、种子企业30余家,拥有50多个种子商标。健全“行业专家+高校人才+乡土专家”育种人才库,完善提高种质资源从业人员相关待遇政策,激励一大批农业专业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投身种业创新发展,通过人才振兴推动行业繁荣,意义重大。

  把握三个“慢变量”。一是加大长线支持。力求用上10年时间打好种业翻身仗,是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种源“卡脖子”攻关,等不得、慢不得,同时也“急不得”,结合育种科研周期特征,对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项目给予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才能确保育种项目真正“开花结果”。二是抓好龙头企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国外种子研发多是在大公司,种源开放利用源于百年积累,起步早、科研投入大。育种需要大种群的数量遗传学实验,大型企业更有优势完善其事,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三是理顺协作机制。改变育种机制与研发模式,打破科研院所和企业界限,打造长期有效的成果展示交易和学术交流平台,完善科企紧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商业化育种科技创新模式。

  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让我们行稳致远、进而有为,推动“种子革命”不断向前!(夏远望)

责任编辑:张家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