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系列新闻发布会扶贫扶志专场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0-12-14 15:02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新闻发布会视频

  2020年12月14日15:30,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之扶贫扶志专场。

  发布内容:介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扶贫扶志工作情况等。

  发布人:

  曾德亚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曲   径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戚存杰 驻马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路   标 柘城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   东 巩义市鲁庄镇党委书记

  王天定 原河南日报新闻摄影部高级记者

  杨长家 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党支部书记

  主持人:

  方启雄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1

  主持人 方启雄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河南省“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的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扶志工作,强调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强调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扶贫扶志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部分贫困群众动力不足、精神懈怠的突出问题,坚持既“富脑袋”、又“富口袋”,把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破解精神贫困、增强内生动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下面,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德亚先生;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曲径先生;

  驻马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戚存杰先生;

  柘城县委副书记、县长路标先生;

  巩义市鲁庄镇党委书记王东先生;

  原河南日报新闻摄影部高级记者、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王天定先生。近年来,他坚持深入基层一线,用手中镜头定格记录我省脱贫攻坚历程,为全省扶贫脱贫工作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同时,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我们还将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与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党支部书记杨长家先生进行交流。

  首先,请曾德亚部长介绍扶贫扶志相关工作情况。

曾

  曾德亚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

  首先,我代表河南省委宣传部和省扶贫扶志专项指挥部,向大家表示欢迎和感谢。在脱贫攻坚这场总攻战、大决战中,中央媒体和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工作重要论述,始终在一线、在基层、在现场,用饱满深情的笔头和镜头,记录这一伟大的时代变迁,为激发全省上下尽锐出战、合力攻坚,为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今天在座的各位,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忠实记录者、积极参与者,更是扶贫扶志专项行动的战斗员、主力军。下面我要介绍的,很多都是大家所做的工作。

  习近平指出,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去年9月,总书记在光山县考察时再次叮嘱我们,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志气,不光是输血,还要建立造血机制,脱贫后生活还要不断芝麻开花节节高。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扶贫扶志工作的科学内涵,为我们开展扶贫扶志专项行动提供了科学指导。回头看这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改变过去习惯的送钱送物方式,深入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鼓励群众靠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我们改进帮扶方式,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多种形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多方面增加收入;我们把扶贫扶志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成立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任指挥长,宣传、广电、扶贫、民政、教育、发改、财政等14家单位为成员的扶贫扶志行动指挥部,坚持宣传引导、氛围营造、激发动力、文旅富民等多措并举,不仅让贫困群众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这里,我给大家报几组数据:一是5.07万,就是全省累计培育贫困村致富带头人5.07万人。二是1.8个百分点,就是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至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734.9元增加到13252.5元,年均增长10.8%,比全省农村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三是四个全覆盖,就是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省贫困村全覆盖、县级融媒体中心和“百姓文化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全省县(市)全覆盖、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全省贫困县所有乡镇全覆盖;四是一个动态清零。就是全省实现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动态清零。五是一个57.23%,截至目前,全省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建成率91.74%、文明村建成率57.23%。数字是抽象的,也可能是枯燥的,这里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举例说明。

  一场故事会。2019年6月27日至29日,由中央对外联络部与河南省委共同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河南举行。这次专题宣介会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向外国政党政要介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及其在河南的生动实践,吸引了世界目光,有35个国家的近300名政党、政治组织领导人和代表与会。这次宣介会把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兰考县为主会场,省委书记王国生同志向与会国外政党嘉宾讲述了郏县种粮大户郭亚培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栾川重渡沟依靠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确山县农民用勤劳双手打造“中国提琴之乡”三个故事。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6位同志也分享了他们的故事和体会,引发与会嘉宾的共鸣。宣介会期间,30余家中央和省级媒体近200名记者参与采访报道,中央主要媒体刊发重点稿件580余篇(条),全网阅读量9.79亿人次,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哥伦比亚众议长亚历杭德罗·查孔说,“我们看到了中国政治力量通过先进的思想让人民脱离贫困,通过技术的革新让农业人口脱贫致富,河南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成就让我们震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像这样的故事会有很多很多。这些年,我们深刻把握脱贫攻坚重大政治属性、根本民生属性,以展示脱贫成效、凝聚奋进力量为导向,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主题宣传、重大活动报道、重大成就综述等,营造出决战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比如,精心策划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豫奋斗 豫出彩”“我的驻村时光”“出彩河南人”等专题专栏,抓好“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在豫活动、“百名记者进百村”、“全省脱贫摘帽县巡礼”等重点工作,开展“咱们一起奔小康”“脱贫大决战”“脱贫攻坚进行时 河南在行动”等报道活动,做好“扶贫印记”拍摄记录工作。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第一时间解读发布疫情防控措施和决战脱贫举措,宣传“六稳”“六保”落地举措、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项目开工复工等做法成效,做好特色农产品扶贫公益广告展播,帮助脱贫边缘户、返贫困难户、畏难怕难户等稳定情绪、提振信心。通过这些重大主题宣传,以河南生动实践为注脚,充分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组织实施的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的壮阔历程,充分诠释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让我们充分感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由此,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些脱贫户门上都贴着“致富不忘共产党,脱贫不忘习近平主席”,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在信阳调研了解到,一些刚脱贫的群众自发捐钱捐物,他们说:党组织让我们脱贫致富了,这回也赶上我们为党做贡献的时候了。这就是脱贫攻坚最大的价值所在、最大的收获所在。

  一部电影。就是电影《铁拐》。这部电影主人公王庆春的原型,是三门峡市卢氏县残疾贫困人员杨书春。1992年,杨书春在一次煤矿井下事故中受伤,左腿高位截肢。2015年年底,杨书春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的扶贫政策激励下,他凭着顽强的意志,用一副铁拐撑起家庭的一片天,通过种香菇、养黑猪,不但自己率先脱贫,还带领全村2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我们体会,终结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既需要物质生活脱贫,更需要思想领域脱贫。这些年,我们深化典型带动,坚持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带动身边事,广泛开展“决胜小康 奋斗有我”等典型选树活动,挖掘推出的“无臂羊倌”曹建新、“脱贫秀才”王万才、“闺女书记”秦倩等先进典型引发持续反响,形成了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鲜明导向。我们持续深化脱贫题材文艺创作,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精心打造《乡村第一书记》《雪线》等影视剧,创作播出影片《驻村书记》、纪录片《走进兰考》、戏剧《留守的乡村》等文艺精品,讲好河南脱贫故事,阐释伟大时代精神。我们坚持理论宣讲与实际帮扶相结合,聚焦“怕”的情绪、“松”的思想、“躁”的心态等,统筹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传等工作,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推动实现从“要我富”到“我要富”转变。今年以来,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策划举办了55场专题新闻发布会。王国生书记指出,这些新闻发布会及时为社会传递了信心,也成为指导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的抓手。我们以脱贫群众、返乡青年、第一书记等为原型制作播出12集理论微视频《吾辈》等,在青年群体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以抗疫思政课来激发脱贫攻坚的信心决心。这些,都取得了很好效果。

  一场乡村婚礼。去年9月30日上午,一场以“移风易俗·为爱减负”为主题的邓州市首届农村移风易俗集体婚礼在小杨营镇平安社区广场隆重举办。自觉抵制天价彩礼,摒弃盲目攀比的9对新人,在亲朋好人和社会各界的见证下,举行了一场终身难忘的婚礼。集体婚礼仪式上,邓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他们的主婚人和证婚人,市民政局领导现场为他们颁发结婚证书。仪式现场,新人们在移风易俗集体婚礼签名墙上庄重的签下自己名字,并向全市适婚青年发出“婚事新办我带头,移风易俗树新风”的倡议。“零彩礼”集体婚礼举办。我们体会,根除贫困发生机制的有效途径在于革除陈规陋习、涵养文明乡风。这些年,我们坚持标本兼治,以文明乡风助力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比如,深化文明创建。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开展“乡村光荣榜”人物宣传选树活动,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好邻里”评选。比如,加强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建设,加大对铺张浪费、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的教育整治力度,全省90%以上行政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28189个行政村建立了“四会”;建成孝善理事会28311个,筹集孝善基金4亿多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老人26万余人。比如,深化村容整治。协调民政、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力量,推进“五美庭院”、“厕所革命”建设,深刻改变贫困乡村落后面貌;统筹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中心协调联络的枢纽作用,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等活动,推进贫困村环境整治和文明乡风建设协调发展。

  一场乡村大戏。今年9月4日晚,一场以家乡美、家乡好、家乡的新变化作为主题的《梨园春》节目在新密慢城幸福路溜娃广场上演,吸引了无数乡亲前来观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高质量文化供给的需求更迫切了,感觉我们肩头任务更重了。这些年,我们始终把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短板作为紧迫任务、硬核标准,统筹资源力量,持续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注重推进硬件建设与提升使用效能相结合,不断优化贫困地区文化供给能力水平,有效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坚持文旅富民,充分用好文化兴业、旅游富民等有关政策措施,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拓展增收渠道、稳定就业收入。这方面的情况,省文化和旅游厅曲径副厅长会作具体介绍。

  女士们,先生们!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人口占全球的70%以上,成为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今年底,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我们深切体会到,这在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很了不起,在一个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大国很了不起,在一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大国很了不起。河南国定省定贫困县53个,占全省县(市)行政区划的近二分之一;有9237个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近五分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8万,总量居全国第三;今天我们实现了71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区域性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样是了不起的成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强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的团结引领、砥砺奋进,我们一定能够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坚实。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方

  主持人 方启雄

  感谢曾部长全面详实、生动鲜活的发布!接下来是现场提问环节,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的内容进行提问。按照惯例,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提问现在开始。

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

  曲厅长,您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出台,文旅扶贫已经成为了河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力军。请您介绍一下,文旅部门在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惠民等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成效如何?谢谢。

曲

  曲径

  谢谢你的提问。今年以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省委“在扶贫扶志行动上再引领”的工作要求和扶贫扶志行动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以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目标,以“志智双扶”为重点,以持续开展“三千行动”为抓手,主动服务服从大局,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担当尽责、精准施策、多点发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夯实硬件设施,提升丰富生活“大舞台”。严格按照有1个文化活动广场、1个文化活动室、1个简易戏台、1个宣传栏、1套文化器材、1套广播器材、1套体育设施器材“七个一”标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全面提速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建设。联合省财政厅向已脱贫的贫困县和今年20个脱贫攻坚重点县下达奖励资金2970万元,为基层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2018年以前,全省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38442个,建成率只有75.16%,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96.17%;2020年,全省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46017个,建成率已达到99.97%,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更是达到了全覆盖。除部分地区由于村改社区、异地搬迁等情况暂不具备建设条件外,绝大部分地区均已完成了建成目标并投入使用。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为每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别补助 10 万元,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 2.5 万元,共计1.03亿元,用以保证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正常免费开放,目前该补助资金均已提前下达,由各县纳入县域资金统筹使用。目前,全省特别是贫困地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条件明显改善,服务效能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社会认可度明显提高。今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到我省调研督导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情况后给予高度评价。

  二、开展三千行动,激发自我造血“强动力”。一是文艺院团“千戏送千村”行动。在原有打造的48台脱贫攻坚剧目的基础上,今年投入200余万元对话剧《焦裕禄》、豫剧《驻村第一书记》等13台脱贫攻坚题材剧目进行加工提升。其中旅游扶贫题材现代戏先后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今年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举办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中,我省《大石岩》等3部作品入选展演剧目,其中豫剧《重渡沟》被选调进京展演。8月份,联合省扶贫办聚焦全省52个未脱贫村,共同举办了2020年“脱贫路上手拉手、文化帮扶心连心——舞台艺术送基层”专项演出,共演出100余场。据统计,2018至2020年,在贫困县、村和派驻第一书记村演出6024场,其中今年演出1600余场,实现20个脱贫攻坚重点县全覆盖,反响很好。二是文化工作者“千人进千村”行动。持续推动“三区”文化人才服务向贫困村延伸,促进全省文化系统下派到乡镇的798名“三区”文化人才服务范围向贫困村延伸;动员90名“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深入贫困村开展文化帮扶工作;推动每个“乡村音乐厅”联络服务1个贫困村。依托“群星耀中原”“寻找村宝”等群众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利用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广场,先后组织了全省包括贫困地区在内9万多支团队、30多万名群众参加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注册文化志愿者28740名,注册志愿者团队3290个,开展各类文化帮扶活动。“千人进千村”文化扶贫实施近三年,通过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和文化志愿活动,营造浓厚的扶贫扶智氛围,起到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积极作用。三是民营文化企业“千企帮千村”扶贫行动。继续指导结对帮扶的1086家民营文化企业,按照前期制定的工作方案进一步巩固了帮扶工作。通过进行投资兴办和市场开拓,提供就业岗位、捐款捐物、传授技术,实现企业寻找产业项目、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和贫困村摘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互惠双赢。据统计,今年目前已累计投入1600万元开展产业扶贫,捐赠资金279.5万元,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511个,人均年收入1.5万元,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三、凝聚工作合力,打好精准施策 “组合拳”。一是压实工作责任。根据《河南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精神,研究制定了《2019年文化和旅游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其中志智双扶工作包括9项,逐一明确每项任务的牵头厅领导、完成时限、责任处室、责任人、配合处室,做到重点任务由厅领导亲自抓、具体任务由处室负责人落实。二是加强集中培训。注重加强省、市、县文化扶贫干部培训,着力提升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动文化扶贫工作精细化、精准化。先后在郑州、信阳新县举办全省文化扶贫工作培训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训班,并组织省市县160余名文化干部,分期赴北戴河等地进行轮训。去年以来,组织集中培训1500余人次,为“智志双扶”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是狠抓示范引领。定期召开全省志智双扶工作现场会,观摩典型模式,总结先进经验。先后在洛阳、郑州、安阳、信阳等地召开全省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暨扶贫扶智现场会,让与会人员学到了经验、找到了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南阳市内乡县创新开展“三带五联奔小康”活动,为全省志智双扶工作树立了典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扶贫扶志行动指挥部的决策部署,狠抓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成果巩固提升,继续发挥行业部门优势,进一步强化“志智双扶”作用,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相接作出新贡献!

  谢谢!

农民

  农民日报记者

  戚部长,您好。前不久,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观摩会在驻马店召开。我们想了解,驻马店是如何通过“两个中心”融合发展来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请您介绍一下,谢谢。

戚

  戚存杰

  谢谢你的提问。首先,我代表驻马店市委、市政府,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驻马店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驻马店市辖9县1区,总人口965万,目前全市有84万人实现脱贫,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驻马店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奋进力量。

  一是推进试点工作,壮大了扶贫扶志文化阵地。我们加强党委领导、政策指导和工作督导,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整市推进试点工作,全市9县1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所191个、站2279个,有655个贫困村建设了文明实践站),9个县的融媒体中心全部建成投用。我们推进“两中心”资源整合、阵地融合、功能互通、人员流通,成为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平台。比如,遴选道德模范、驻村第一书记等组建百姓宣讲团、“新时代宣讲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利用全国“扶贫日”等活动,开展“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等宣传宣讲1000余场,宣传阐释党和国家的脱贫政策、惠农政策。面对突发疫情,县级融媒体中心及时发布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信息,利用“云上”招聘促进就业供需对接,为贫困群众、扶贫产业基地、农业合作社等直播带货,销售农副产品2亿多元,精准服务了脱贫攻坚。

  二是加强志愿服务,打造了扶贫扶志工作品牌。目前,驻马店注册志愿者83.5万人、志愿服务队2339个、孵化志愿服务项目19363个,培育出“孝善文化+”、蛟龙水上救援、张大生关爱抗战老兵等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围绕助力脱贫攻坚,深入开展志愿服务乡村行,组建文化、文艺、教育、农业、法律等15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为贫困群众提供专业、优质的志愿服务。我们还组织志愿服务组织、行业协会与脱贫任务较重的县乡村和贫困群体结对帮扶,把资金、项目、技术、政策和文化送到贫困群众家门口。据统计,近三年全市志愿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帮扶109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152人,提供产业帮扶资金2.4亿元,生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三是发挥榜样力量,弘扬了扶贫扶志时代新风。驻马店持续擦亮“好人之城”品牌,全市有赵小参、张全收等全国道德模范,截至目前累计8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2人入选“河南好人榜”。我们积极发挥榜样力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载体,以志愿服务为牵引,组织策划“扬家风,传家训”、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基层群众见贤思齐,促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同时,注重发挥“一约四会”规范约束作用,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推进农村炫富攀比、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的治理,为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道德支撑。

  四是做好“鼓与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擘画了“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宏伟蓝图,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到了重要位置。驻马店充分发挥“两中心”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主阵地的作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宣讲方式,利用“云上”移动客户端,采用微视频+网络直播的方式,扩大基层宣传宣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我们组织理论宣讲志愿者,与基层干部群众开展面对面、互动式的座谈宣讲,运用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的语言,讲好“十三五”历史性发展成就、讲好“十四五”战略规划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激励基层干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上来。我们着力走好群众路线,将策划推出一批精品志愿服务项目和融媒体产品,让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更加生动、更接地气。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好建强“两中心”,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根铸魂。

  谢谢大家!

新华

  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

  路县长,您好。过去,群众对天价彩礼、攀比随礼等不良风气深恶痛绝,一直希望党委政府出来“管一管”。请问,柘城县在脱贫攻坚战中,是如何通过移风易俗,来破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的?谢谢。

路

  路标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向大家作交流。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西南部,国土面积104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95个行政村(社区),耕地面积107万亩,总人口107.55万人,是“中国辣椒之都”“中国金刚石微粉之乡”。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柘城县几年来通过深化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助推脱贫攻坚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效。

  柘城是国家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有14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5773户105369人。前些年,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陋习,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沉重“包袱”,有人称“光鲜热闹娶新娘,人后流泪度荒凉,本是红火好日子,一桩喜事留米糠”。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全县因婚(丧)致贫比例达到8%左右,群众迫切盼望党和政府尽快改善这种现象。为回应群众关切,柘城县委、县政府决定把深化移风易俗作为扶贫扶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通过建组织、抓载体、强阵地等多种措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文明城市创建提供了强劲动力和保障。2018年柘城县实现脱贫摘帽,是全省三个“中国扶贫交流基地”之一,柘城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今年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和国家卫生城。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组织,定规则。为推动移风易俗有序开展,成立了两个层面的组织架构,明确了两个方面的工作标准。组织架构方面,一是成立了县乡村三级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均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县级层面把移风易俗作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研究制定了《柘城县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方案》,负责统筹推进;乡镇层面具体负责组织、管理、督导等工作,村级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全县形成了县统筹、乡(镇)管理、村落实,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成立了群众组织,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在全县495个行政村分别成立了“一村五会”,即红白理事会、红娘协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做到了管理有组织、工作有制度、婚丧有标准、红娘有纪律、事事有台账、户户有约束。工作标准方面:就是明确了红白事操办两方面标准,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开展移风易俗文明节俭操办红白事的通知》,明确规定,婚事操办标准为:婚车不超过6辆,喜宴不超过10桌,每桌不超过12个菜,每桌控制在300元以内,每桌用烟不超过2盒,每盒不超过15元,每桌用酒不超过2瓶。丧事操办标准为:不办酒席,所有人员全部吃大锅菜,提倡不用烟酒,如用烟酒,烟每盒不超过10元,酒每瓶不超过20元,人数上严格控制。据统计,三年来全县红白理事会共为群众文明节俭办红白事2.2万多起,节约开支10亿多元。

  二、抓载体,树新风。一是重宣讲。全县组建了1200多人的志愿宣讲员队伍,深入农村宣讲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优秀文化等1500余场次;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介,以及农村大喇叭、悬挂条幅等多种手段广泛宣传,全县共悬挂条幅2万余条,涌现出很多脍炙人口、又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比如“一盘汤四个菜,能省一万块”“喜事不超一百块,别让人情当成债”,既营造了浓厚氛围,又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二是送节目。组织专业人员深入一线采风,创作了《特殊婚礼》《请闺女》《彩礼风波》《张家闺女李家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33部,开展“送戏下乡”活动1600余场次,拍摄《雷哥定亲》等公益微电影,点播量突破500万次,受教育群众30多万人次。三是比文明。坚持“反对陈规陋习,提倡文明新风;反对大操大办,提倡节俭之风”原则,每年举行3次大型集中相亲活动,利用义务植树节、集体婚礼、“零彩礼”婚礼等形式,倡导有意义的婚礼新风尚,引导转变婚恋观念,受到了很多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千树园广场举行的大型集体婚礼活动,每年都是万人云集,热闹非凡。“零彩礼”婚礼逐渐兴起,前不久,我县牛城乡单桥村的单登伟嫁闺女,男方按“老规矩”要送八万八的彩礼。单登伟说:“新时代新风尚,俺可不当一心向钱看的落后分子!”最终男方总共花了1万多块钱就把亲事办了。四是塑典型。出台《关于严明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有关纪律的通知》,严格落实公职人员婚丧事宜报告制度,党员干部带头签订《责任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注重树立群众身边的典型,发动群众公开投票,每季度开展一次“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评选,每半年开展一次“移风易俗光荣户”“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每年开展一次“十大乡贤十大孝星”“模范红娘”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三、建阵地,求长效。一是用好主阵地。充分发挥1027个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对全体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各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开展培训,三年来共开课3600余场次,受教育6万多人次;组建了1100人的讲习队伍,定期送戏上门,适时放映电影、宣教片,举办培训班、道德大讲堂等,让村民尽享文化大餐。二是建好大舞台。坚持面向农村、重心下移,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建设各类文化墙30多万平方米,建成投用195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广场,为256个村配备了文体设施,使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每天村头街巷广场舞,老百姓伴唱着“移风易俗就是好,小康日子节节高,不攀热闹看门道,幸福安康敞怀笑”的歌曲,幸福指数大幅提升。三是建立新机制。建立完善县级抓统筹、乡镇抓监管、村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坚持周督导、月检查、季观摩、年终总评比,建立常态化考评机制,严格兑现奖惩,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常态长效。

  媒体朋友们,尽管我们在深化移风易俗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但残余影响和恶习根绝还需一个过程,努力坚守我们始终在路上,引导群众良好风尚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作,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今后我们会在工作中,无论多么艰辛、多么困难,都会坚定不移地将移风易俗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特色。同时也希望大家能为我们多支招、多鼓劲,真正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柘城大地蔚然成风。

  谢谢!

河南日

  河南日报记者

  王书记,您好。我们了解到,鲁庄镇实施“红黄蓝”研判观摩机制,靶向精准治理个别贫困群众“坐等靠要”思想,被国务院扶贫办收录为全国扶贫扶志研讨典型案例。请您介绍一下,“红黄蓝”研判观摩机制具体包括哪些措施,该机制在扶贫扶志工作中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谢谢。

东

  王东

  谢谢你的提问。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下面我把实施“红黄蓝”研判观摩制度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分享一下。背景:在大量的入户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一些贫困户“慵懒散乱”和“坐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对其他辛勤劳动的贫困户和群众造成不良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组织各村研判,对贫困户群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组织全体班子成员、村两委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多次召开班子联席扩大会议,专题研究破解办法。通过集思广益,汇总梳理意见,我们创新提出了“红黄蓝”三色研判观摩制度:对有劳动能力但不就业的贫困户实行红色预警,对未脱贫户或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实行黄色督促,对稳定脱贫户实行蓝色跟踪,通过分级晋位,实现靶向管理,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操作步骤:一是分级管理,精准施策。通过村组干部、党员代表等,将有劳动能力但不就业的贫困户定位红色户、实行红色预警,将未脱贫户或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定位黄色户、实行黄色督促,将稳定脱贫户定位蓝色户、实行蓝色跟踪,通过分级定位,实现靶向管理。二是定期研判,督促升级。对于红色户,村里每周组织村组干部、街坊邻居召开一次例会,先由贫困户说明不能就业的原因,再由参会人员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帮助其树立劳动脱贫光荣的理念,指出贫困根源及解决办法。对黄色户每半月组织一次,重点围绕增收、就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对蓝色户跟踪、关注其增收持续性。如家庭收入持续增加,户容户貌有明显转变的,可由红、黄、蓝依次进级。

  配套措施:为了充分发挥“红黄蓝”研判观摩机制作用,我们还配套实行了两项措施。一是制定“懒”字号家庭评选公示办法。每次观摩时,带上“懒汉之家““懒婆娘之家”牌子,向相关户发出警示,督促其改善户容户貌,由懒变勤。大家生怕牌子挂到自家门口,纷纷主动打扫卫生,整理户容户貌。通过这项活动,贫困户的户容户貌得到了有效改善。二是典型带动。镇党委主导编制《鲁庄镇脱贫攻坚群英谱》,广泛宣传30余名自主脱贫典型的先进事迹。比如:“铁娘子”杨淑丽,虽肢体残疾,但她不等不靠,在镇、村的帮助和支持下,租种21亩土地,凭个人努力供养两个女儿上学。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栏目曾对她的事迹作专题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和赞誉。受各类脱贫典型的感召,全镇多个贫困户立志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用踏实的步伐走上小康之路。如贫困户李保国在听了杨淑丽的事迹后,眼含热泪说:“杨淑丽坐在轮椅上都要自己干,我四肢健全,难道还不如她吗?我相信只要我想干、愿意干,一定能脱贫!”目前,该贫困户在村党组织的帮扶下,搞起了种植、养殖,积极主动做好村里为其安排的公益岗位工作,现已经顺利脱贫,孙女也上了大学。

  至实施红黄蓝研判观摩制度以来,先后已有20户51人由红色预警转变为黄色督促,再转为蓝色跟踪;35户74人由黄色督促进位为蓝色跟踪。目前所有贫困户均转为蓝色跟踪户,家庭状况明显得到改善,均实现稳定脱贫。

  2019年5月,“红黄蓝”研判观摩机制被国务院扶贫办收录为全国扶贫扶志研讨典型案例。我们镇作为全国5个受邀代表之一和仅有的一家镇级单位代表,在全国扶贫扶志研讨班上做了典型发言。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中新

  中新社记者

  王天定老师,您好。刚才主持人介绍,您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多年来坚持深入基层一线,用手中镜头定格我省脱贫攻坚历程,为扶贫工作留下了宝贵影像。请问,在采访过程中,针对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您有哪些感受和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谢谢。

王

  王天定

  谢谢你的关注。2015年以来,我开始追踪拍摄我们省偏远村落群众脱贫历程,留下了240组、4000多幅原生态的影像资料。其间各地开展的扶贫扶志工作,帮助群众提振脱贫精气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两个故事。

  故事一:学画,让李老太走进了画里生活

  2019年1月10日,我在睢县白庙乡土楼村采访,遇见一位75岁的老奶奶在学画画,令我深受感动。这位老奶奶名叫李玉荣,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她和老伴在家里养了几只羊,家里是贫困户。我随她到了家中,看到的是屋子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用的是老家具,看的是老电视。

  脱贫攻坚过程中,村里建起了文化扶贫大院,请来老师教村民学画画。真没想到,李老太竟然成了首批学员,每天都要赶来参加学习。李老太从来没有拿过画笔,从头学起,一笔一画学得很认真。我在现场看到,她能一手拿两支笔画画,每幅画的每个细节能上五六遍颜色。

  在她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是自己的绘画作品。她说:“俺现在3天能画成一幅画,装裱一幅画30元钱,每幅能卖100元。俺的手慢,现在已经收入1000多元钱了。”她让我把她到画拍成照片发到网上,以扩大销路。

  据最新了解,李老太现在每天能画一张工笔画,一张能卖100元钱,利润70元,一月能收入2000元钱,已经脱贫了。学画,不仅帮助李老太走出了贫困,同时改变了她的老年生活。

  故事二,移风易俗,让老人搬出了低矮“趴趴房”

  2017年1月,我在沈丘县周营镇李楼营村采访时发现,村里盖起很多新楼房,街头的年轻人衣着很时髦,但在村头、路边及小树林里有很多趴趴房,里边住的都是年龄大的老人。一村民介绍说,儿子结婚后都不愿意和老人一起居住,老人也感到和儿子一起生活不方便,儿子就给老人找个地方盖个简易趴趴房。老人能动时就在趴趴房里自己做饭吃,生活不能自理时儿子送饭吃,直至老人去世,这样的民风在村里已约定俗成。我当时就问一名村干部:“当你老了时,也是这样吗?”他回答说:“村里就是这样的规矩,也是这样!”听了他这句话,真令人寒心。村里有这样坏风气,百姓表面脱了贫,道德沦丧永远使人们长不起志气。

  2019年8月我再次来到李楼营村,发现这里的民风变了。村支书李中义说:“俺村在脱贫攻坚中治穷与治愚同步进行,不仅实施产业扶贫,还进行精神扶贫,村里通过开展孝道教育,批评教育不孝顺儿女、儿媳,弘扬了正气,住在趴趴屋里的38名老人全部被儿女们接回家中,开始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现场看到,77岁的姜自安两年前住在趴趴房里,现在和儿子一起住到了小楼房里,脸上挂满了笑容。85岁的姜自友因病生活不能自理,搬出了趴趴房,住在大儿子家。大儿媳妇牛会勤说:“现在3个儿子都很孝顺,在俺家住我每天尽量给他做不重样的饭菜。”

  脱贫攻坚不仅解决了百姓生活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重铸了人们弘扬正气、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增强了人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走了这么多村、看了这么些贫,我有一个深刻体会,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了面对贫困、克服贫困的勇气。摆脱了贫困只是开个好头,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扶贫扶志大有用途、大有作为。

  谢谢!

  主持人 方启雄

  谢谢王天定老师的精彩分享!

  接下来,我们将现场连线信阳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党支部书记杨长家先生,请他回答记者提问。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到东岳村考察调研,强调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一年多来,东岳村全体村民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践行“志智双扶”的要求,依托有利资源优势,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和生态农业脱贫致富之路。接下来,请记者朋友进行提问。

广电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记者

  杨书记,您好。去年,总书记到东岳村考察,对当地扶贫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请问,东岳村是如何践行总书记殷切嘱托,实现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的?谢谢。

杨

  杨长家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我叫杨长家,是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党总支书记。

  去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们村,看望老区人民和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群众。总书记的到来,既是检验脱贫攻坚成果,更是给我们指方向、鼓干劲。总书记在视察时,亲切地对我们说:“不断追求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是做不完的事情。”还强调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这些年来,我们党总支一班人,正是按照总书记的指示来干的,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去年我们村,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实现了整村脱贫。我们村还先后被评为,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全国美丽休闲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等荣誉称号。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受是,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发挥好党总支的主心骨作用,带领群众一起干。

  扶贫首先要扶志气。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我发现有不少贫困户产生了“等、靠、要”思想。我就带领总支一班人在大会、小会上宣讲,脱贫靠实干,幸福靠奋斗! 贫困户肖从保过去整天无所事事,遇事“一等二靠三要”,是远近闻名的难缠户。我经常对他说:“人要活得有尊严,就要靠自己去奋斗、去实干;你一个大老爷们,别让老婆孩子跟着你抬不起头。”通过不间断激励,肖从保的思想逐步在转变。2016年大年初二,我就问肖从保:你有没有事,没有事就跟我一起去清运垃圾吧?肖从保听了后,爽快地答应了。在干活的时候,我专门给肖从保拍了几张照片,发到“魅力东岳”微信群里,乡亲们纷纷给他点赞,他第一次得到乡亲们的尊重,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腰杆也挺直了。从此以后,每年春节都跟我义务清运垃圾。后来,村里把他聘为生态护林员,他又主动承包了村集体80多亩苗木花卉的管护工作,现在不仅顺利脱贫了,还被评为最美脱贫之星。从肖从保的身上我们感受到,只有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干劲,从2016年起,我们村年年开展最美创业之星、最美脱贫之星、最美志愿者等先进人物评选活动,并在每年的村晚现场进行表彰,让大家分享自己奋斗历程,大大地激发了全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扶贫还要扶智慧、扶产业。2013年,杨长太带着在外打工挣的钱回家创业,因为缺技术、缺经验,头一年就赔光了本钱,还欠外债8万多元,精神一蹶不振。我们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多次到他家里鼓励他说:“你是一名党员,从哪里跌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村党总支还请来了农业专家对他进行培训、还帮他申请了小额贷款……有了失败的教训和专家指导,他很快掌握了多门种植技术,产业也慢慢发展起来了,当年就实现脱贫。接着他又成立了四方景家庭农场,发展生态有机农业。2017年2月,农场成立了党支部,杨长太被推选为支部书记,这几年直接带动50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在他的带动下,杨长林、向正梅、肖本思等一批贫困户也先后办起了农场,并与杨长太搞起了产业联盟,走上了致富路。2018年,杨长太被评为最美东岳人、最美创业之星。今年总书记到我们村视察时,杨长太激动地向总书记报告,他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再到党支部书记的人生“三级跳”。从杨长太的发展经历,让我们感受到,脱贫攻坚不能蛮干,必须实干加巧干。现在我们村,定期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大家无论再忙,都争着来听课。我们还依托东岳村的生态资源和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多彩田园,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融入更多的业态,延伸产业链,催生出了糍粑、茶油、麻鸭蛋等“光山十宝”,具有地方特色的光山花鼓戏、皮影戏、舞狮等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去年国庆长假来村旅游的人不到2000,今年突破了5万人。村里的电商服务中心把我们村生产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原来3块钱一斤的桃子,现在能卖到8块钱一个,今年双“十一”,“光山十宝”都卖缺货了。

  我们由衷地感受到,这些变化都是总书记给我们带来的,大家打心眼里感激总书记。总书记视察以后,我们村及时召开党员大会和成功人士座谈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共谋东岳发展大计。现在我们村是人心齐、产业旺、干劲足。今后,我们党总支一班人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志智双扶”,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继续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在幸福大道上奔跑!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方启雄

  谢谢杨书记的介绍,我们也祝福东岳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大家都知道,美好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需靠双手创造。坚持扶贫与扶志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成果,是拔掉穷根、消除贫困的根本之策。在此,希望在座的中央媒体和全省各级各类媒体持续关注、支持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尤其是扶贫扶志工作,不断挖掘我省推动扶贫扶志工作的经验成果,生动讲述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时代故事,引导全省上下形成有劳有得、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奋力夺取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再见!

责任编辑:银新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