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的“许昌担当”
——许昌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连冠”之创新篇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0-11-27 17:15 来源:许昌市人民政府

  城市,因文明而更美好。漫步在许昌的大街小巷,良好的空气质量、通畅的城区道路、流光溢彩的广场夜景、宜居的生活环境……市民亲眼见证并切身感受到城市因创文带来的喜人变化,许昌市创建文明城市以来,各城区、各级单位、各社区迅速联动,以实干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催生了一朵灿烂的文明之花。

  自2001年开始创建,许昌在创文工作中谋求创新,努力发动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创收攻坚战,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把创建过程变成全体市民参与的生动实践,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许昌市文明城市建设始终与高质量发展追求相伴而行,坚持与时俱进,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强守正,在巩固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把文明创建作为“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着力化解城市治理中的突出矛盾,这座城市交出了一份富有许昌特色的时代答卷。

  创新建设理念,提升城市品质——

  让市民生活在公园里

  繁荣幸福新许昌,从文明中走来。“如今我们许昌的城市美如画,就像生活在公园里,行走在许昌市的大街小巷,随意摄取一个场景,都会让人感受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强劲脉动。”许昌市摄影师安洪欣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许昌市先后建成178个公园、游园和广场,打造82公里沿河绿色长廊、38公里外环防护林带、96公里环城防护林带、30公里“两高”生态廊道,新增4处总面积10万亩大型生态林海、5个高档观光农业生态园,发展花木面积90多万亩,许昌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6.43%、绿化覆盖率41.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75平方米,实现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围绕群众反映突出的“城市病”,许昌市紧紧抓住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切实谋划好民生实事,特别是突出抓好改造老庭院、老厂院、老市场、老街道和增加停车位的“四改一增”工程,让老城区加快“提质”。为改造城区的环境,许昌市坚持问题导向,自查城市短板,完善城市功能,谋划实施了一大批城建重点项目,分步推进实施,使城市面貌持续提升,人居环境更加优良、更加宜居,特别是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积极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医疗服务圈”“15分钟阅读圈”,城市公共资源配置更加科学,人民群众生活更加便利,获得了群众的广泛称赞。

  冬日里,城市中轴线上的中央公园里,水波盈盈、驳岸蜿蜒、亭台相间、岛屿镶嵌,赏心悦目的还有一汪汪的湖泊水系,串起了一条水韵灵动的城市“玉带”,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景。

  “许昌市城市建设变化大,从清潩河游园、‘五湖四海’及水系连通工程、中央公园、曹魏古城等,这些大块头的项目,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为‘宜居之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市文明办原主任杜天杰如是说。

  美丽许昌,共建共享。许昌,正从环境优美的生态家园向近悦远来的生活乐园跨越。

  创新管理机制,为城市安装“智慧大脑”——

  群众烦心事化解在了“网上”

  “你看,登录俺社区的智慧党建平台,社区的大事小情就一目了然了,居民想办啥事,不出门即可解决了。”11月22日,魏都区五一路街道办事处许继社区党总支书记范学政站在大屏幕前,向记者介绍社区智慧党建平台的功能。“‘五网融合’网住了群众的心,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没想到这个平台的魅力太大了!”

  范学政所说的“五网融合”,即把基层党建、社会治理、行政审批、社区管理、便民服务等五个网络平台整合融为一体,利用大数据对社区各项工作进行实时记录、互联互通、智能分析和科学管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我们给每个小区都安装了‘智慧大脑’,你看,通过连接到辖区的智能设备,小区的情况一目了然,我们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就能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在南关街道办事处党建智慧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智慧平台的运行情况。

  “小平台”服务“大民生”。在许昌市,“数字城管”让城市更智慧。目前中心城区189平方公里范围共划分为106个工作网格,215名信息采集员分布在各自网格内开展信息采集工作,不间断地传回巡逻信息,多渠道、多平台反映上来的城市管理问题统一在这里集纳、汇总、立案,保证了市民关切的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现代化城市的竞争力、活力、魅力,离不开高水平的精细化管理。许昌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努力探索符合发展规律、切合本地实际的精细化管理新路子。”市城管局负责人李刚介绍,许昌市按照主体明确、责权一致、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建立“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同时,许昌市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效能,积极构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重心下移、部门联动、监督有力”的工作格局,让文明创建工作更加智能化、信息化,调动起全社会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

  “数字城管”系统受理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房屋土地、施工管理、突发事件等83类城市管理部件问题和74类事件问题,年均受理各类问题40余万件,结案率达到99%,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一大批群众的烦心事化解在了“网上”、解决在了实处,助推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深化创建理念,补齐短板惠民生——

  创文就是要让群众得实惠

  “今年创文复审测评中,建安区首次被纳入测评范围,点多面广,任务艰巨,我们感到压力很大。”建安区区长马浩说,“我们以此为契机,举全区之力,补齐短板惠民生,解决了许多以前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今年以来,建安区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紧紧围绕“抓党建带创文、抓创文促党建”的工作思路,以“强氛围、补短板、聚合力”为主线,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文明创建的强大力量。

  为夯实创建工作基础,建安区充实创建指挥部人员,以“创五好、强双基”示范行动为抓手,坚持“大员上前抓创文,全民动员抓创文,压死责任抓创文”的创建理念,县级领导分包联系乡(镇、街道),乡级领导班子成员分包村(社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他们为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区直单位党员干部下沉到创文攻坚一线,对标“五好”党组织标准,立足创文工作的要点和难点,细化责任,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凝聚起创文的强大合力。

  针对老城区内无物业楼院多、难管理等问题,建安区委组织部实行“双报告、双报到、双服务”机制,组织69个区直单位516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开展志愿活动,逐步将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变成“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过程。

  在许昌市,补短板、惠民生,成为各级各部门创文工作的主旋律。东城区、许昌经济开发区、许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积极采取措施,加快补短板、对标解难题,以更大的干劲推进创文工作。

  创新创建机制,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

  为城市文明树立法治标尺

  可以说,许昌市这些年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物质条件有了大幅改善,但是公民文明意识、文明行为养成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在公共秩序、环境卫生、社区生活、公共安全等方面,一些不文明现象依然突出,一些扰民事件时有发生,生活在这个城市,人们觉得“闹心”的事情还不少。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为文明行为立法,有利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于是,《许昌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社会各界的期盼中应运而生。

  2019年12月,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成立了《条例》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启动《条例》制定工作。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做了大量调研论证工作,召开座谈会14场,修改讨论会20次,社会各界通过座谈、来信、来访、来电、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意见建议976条。可以说,此次立法是许昌市被赋权立法以来参与群体最多、关注程度最高、群众参与最为热情的一次。

  今年9月26日上午,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查批准了《许昌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条例》获批,标志着许昌人的文明举止将纳入法治化轨道,对促进许昌市整体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可以自豪地说,许昌连续三届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摘得桂冠,走在了全国前列,这背后是全体许昌人的勠力同心,是城市治理者的心血和智慧。在创文的关键时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督导团成员、无数名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交警等发挥自身优势,忘我工作,积极为这座城市添光添彩,展现了许昌人的职业精神和文明素养。

  守正创新,催生灿烂的文明之花。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一张高含金量城市名片的争取之路,更是一座城市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之路、探寻之路和创新发展之路。

  “正是得益于不断的探索创新,许昌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变化的文明创建工作中常创常新,在全国保持先进优势,迸发创建活力。在没有终点的文明创建路上,许昌将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前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创文办常务副主任刘少林表示。

责任编辑:李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