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自创区“龙头效应”持续彰显
创新驱动强劲澎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0-08-06 15:42 来源:洛阳市人民政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老工业基地洛阳在城市能级跃升的征途中,必然不能缺少创新动能的“加持”。

  随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洛阳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赋予洛阳“建设副中心、打造增长极、发力都市圈、形成新引擎”的定位和任务,“洛阳创新”迎来新的历史使命。

  自2016年4月获批以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以下简称“洛阳自创区”)认真落实中央和我省决策部署,强化龙头带动,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持续壮大“四个一批”,着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全面提升区域创新整体能效。

  截至2019年年底,洛阳自创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数量占全市的比重均超过2/3;年技术合同交易额45亿元,占全市的94%;年专利申请量突破8800件,占全市的64.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1件,是全市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洛阳自创区建设蹄疾步稳,“龙头效应”不断彰显,为洛阳全面落实发展新定位、加快建设副中心城市提供强劲动能。

  激发第一动力 创新高地正隆起

  创新驱动,是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扭住的关键。

  洛阳省部级科研院所、国家级创新平台均占全省的1/3,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首位。当副中心建设的使命降临,人们在注视,如何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彰显特色优势,把加快建设副中心、致力打造增长极的路子走得更正?

  “洛阳加快建设副中心、致力打造增长极,是顺应区域协调发展规律趋势的战略抉择。”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要充分发挥我市科研基础优势,进一步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走好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发展之路”。

  自2016年4月获批以来,洛阳自创区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龙头作用和建设副中心、打造增长极、发力都市圈、形成新引擎的核心载体功能,依托现代创新体系重大专项,谋划实施637项重点项目。瞄准发展定位,编制自创区发展规划纲要,制订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洛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建设实施方案》《洛阳自创区发展规划纲要》等50余个政策文件,构建以现代创新体系为统领,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为支撑的“1+3+N”政策体系,为自创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洛阳自创区紧抓自创区、自贸区、高新区“三区融合”发展机遇,加快推进空间、体制、功能、政策深度融合,助力打造全市双向开放先行区、改革创新活力源、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组建洛阳自创区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在全省率先获得评审权;编制《河南省智能装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组建方案》,在郑、洛、新三个片区中率先通过省科技厅专家组论证,核心区承接好省辖市级经济管理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184个事项搭上省直部门“直通车”,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目前,洛阳自创区形成了以洛阳高新区(含吉利科技园)为核心区,以涧西区科技园、洛龙高新区科技园、伊滨产业集聚区科技园、洛阳(西工)工业园区科技园为辐射区,以大院大所、重点企业等在内的19个重要创新单元为辐射点的“一核四区多点”空间布局,总面积247平方公里,居郑、洛、新三市首位。

  随着政策先行先试的深入实施,洛阳自创区正加速将政策红利落地抓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壮大四个一批 创新“尖兵”勇奋进

  市场主体是创新的“主力军”,尤其需要用良好的环境呵护其创新创业激情。

  近年,洛阳自创区加速完善政策措施,加速扶持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搭建一批创新引领型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引进一批创新引领型机构(“四个一批”),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全省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正逐步隆起。

  壮大“四个一批”,夯实创新根基

  洛阳自创区围绕“四个一批”,把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汇聚更多高端优质创新资源。

  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新龙头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培育创新龙头企业20家,占全省20%;高新技术企业增至632家,总数居全省第二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49家,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高新技术企业抢占高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中信重工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国内矿山装备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色科技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功研制国内首台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5G+氢燃料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树立了智能农机行业新标杆。

  通过大力实施“河洛英才计划”,洛阳自创区落地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24支,获得全国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优秀案例奖”及“最佳案例奖”。采取兼职挂职、客座教授、共享院士等柔性模式引才,通过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方式引智。

  洛阳自创区还面向市场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对接清华大学、中科院、深圳光启等知名院校、企业,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建设运营新型研发机构13家,其中4家机构入选河南省首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的2/5。

  强化技术攻关,提升创新能力

  洛阳自创区坚持产业化导向,积极推动技术攻关,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切实把科技创新落到产业发展上。聚焦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和技术堵点,统筹实施省“十百千”转型升级专项、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铜合金新材料、时速350公里高铁轴承入选首批省创新引领专项,11个项目获省创新示范专项立项,中国一拖和中色科技的2个项目获省揭榜攻关项目立项。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首批12个课题突破50余项核心关键技术,申请、授权专利267项,总体已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其中320kV工业锥束CT机核心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铁轴承项目具备装车路试条件。2020年省科技厅启动第二批产业集群专项,市科技局认真谋划,征集凝练,最终我市中船重工七二五所、洛耐院、矿研院等单位承担的7个项目通过评审,通过率54%,为郑、洛、新三市最高。

  优化创新生态,加速转移转化

  以市场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洛阳自创区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制定创新“金十条”政策,支持大院大所大企业深挖科技资源“富矿”,28项制度性成果被全省推广,中航光电承担的2018年度国家重大项目、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分别获得1000万元、500万元支持资金。

  成功创建全省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推创新驱动发展”入选河南省首届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全省首创“成果贷”业务,签约合作银行3家,资金池总规模达到2600万元。目前,我市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券3.02亿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45.3亿元;“科技贷”业务合作银行达到7家,资金池总规模4970万元,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授信超过5亿元,在河南省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中位居第一。

  深入推进地企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累计签约科技合作项目和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229个。在全省率先建设运营科技中介超市,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供给公共平台,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进驻科技中介机构119家,267家企业在超市平台领取首批电子科技创新券1.56亿元。

  以赛为媒招商引智,连续四年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吸引38个获奖项目植根洛阳,其中清研锐为(洛阳)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效成型钢轨铣磨车获评2018年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十大标志性高端装备”。

  洛阳自创区以全新的探索赋能城市新定位,助力全市走出一条富有洛阳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让副中心越来越有副中心的样子,新引擎越来越有新引擎的力量!

  强化三种精神 苦干实干谱新篇

  副中心、增长极不是文件上给出来的,不是口上喊出来的,要靠苦干实干干出来。

  3月26日,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洛阳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出台,在科技创新方面明确提出培育引进多层次创新主体、做强创新创业载体、布局重大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环境等四项重点工作。根据省定目标,到2025年,洛阳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在15件左右。

  全市科技管理系统干部职工统一思想、提升认识,要跳出洛阳看洛阳、跳出河南看洛阳,突破观念束缚和惯性思维,克服自满心态、强化进取精神,克服等靠心态、强化拼抢精神,克服安逸心态、强化攻坚精神,推动各项工作争一流、创佳绩。

  围绕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印发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以及省科技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洛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措施》,市科技局积极承接落地工作任务,主动对接相关市直单位,制定了32项具体举措,细化实化为613个创新项目,为自创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抓手和平台。

  进入“后疫情时代”,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展望未来,市科技局将按照“站位全国、对标先进、拉高标杆”的要求,紧紧围绕省、市工作部署,以更高标准建设自创区,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支点,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努力将洛阳自创区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带动全市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确保工作标准成效与副中心、增长极定位相匹配。

  激发创新活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三区融合”和自创区“一区多园”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创新发展;加快吉利石化产业集聚区、伊滨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大力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借鉴郑州工商业兼容用地及新型工业用地模式,在自创区核心区推广应用,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加速资源集聚,厚植创新基础优势

  持续实施“双倍增”行动,今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家以上、新建各类研发平台300个以上;在智能矿山装备、海洋工程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申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P3实验室;持续实施“河洛英才计划”“玉洛汇计划”,强化人才支撑;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中试基地,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强化项目攻关,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对接省“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实施好铜合金新材料、高铁轴承2个首批创新引领项目。依托大院大所大企业开展“2300mm单机架冷轧机电气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实施2020年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实施一批市重大科技专项,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坚持开放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即将出台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为自创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制定促进洛阳自创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举办中欧(洛阳)工业设计大赛、创业之星等赛事活动,广泛链接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办好“科创成果直通车”——洛阳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对接活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有机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设立科技引导天使基金、种子基金2至4只,“科技贷”授信规模不断加大;提升科技(金融)大市场、科技中介超市运营效果,今年推介创新成果70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亿元,自创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48件。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有理由相信,随着新政策、新举措的加速落地,洛阳自创区生发的创新动能,定将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迈入新的更高境界,助力这座城市书写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增长极、发力都市圈、形成新引擎的新传奇,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

责任编辑:赵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