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三夏 力夺丰收 跟着专家看麦收
“郭小麦”的新梦想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0-06-01 07:02 来源:河南日报

  这是农民的喜日子,也是“郭小麦”的丰收季。

  5月25日,西平;5月26日,漯河;5月27日,荥阳;5月28日,博爱、温县;5月29日,许昌;5月30日,滑县、淇县;5月31日,漯河……河南麦收的这些天,“郭小麦”一直心在麦地、脚在路上。

  “郭小麦”就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这个称呼是农民朋友送给他的。

  从事小麦栽培技术研究40多年,67岁的郭天财有很多农民朋友。

  5月25日傍晚,记者随他去西平县二郎镇张尧村麦田。不到俩月,郭天财来西平四次。

  “郭老师,又把您盼来了,快看看我这麦咋样?”种粮大户张四新迎上来,两人手拉着手径直走向麦地。

  “浇了几次水?啥时候浇的?”“浇了两次,一次出苗前,一次20多天前。”

  “第二次浇得有点晚了,应该在小麦拔节至孕穗期浇。”郭天财弯腰拔出一束麦子看看根系,搓了一个麦穗数数粒数,看看籽粒饱满度,“还不错,就是有点旱。要是能早点浇水,收成肯定比现在强。”

  迈入田间地头,郭天财就像医生坐到了听诊席。“五一”前他到豫南地区指导群众防治条锈病、赤霉病。到了临颍,十多个种粮大户围着他,争相拉他去自己的麦田“问诊”。他们还编了个顺口溜:“防疫就听钟南山,种麦就听‘郭小麦’。”

  小麦高产一靠良种,二靠良法。与培育良种相比,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立项难、写论文难、出成果难,许多原来从事栽培研究的科研人员纷纷转行。有人劝他改行,他委婉拒绝,说:“栽培我还没有弄明白,咋能去搞育种呢?”事实上,是因为农民太需要栽培技术了。“你不能光给他一个好品种,你得告诉他咋种咋管才能投入少产量高效益好。”郭天财说。

  搞栽培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融入丰产中”,向实践学习。小麦一年生长周期240多天,他能在田间地头180多天。40多年寒来暑往,郭天财研究集成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首创了小麦/夏玉米万亩连片亩产超吨半粮(亩产1524.74公斤)和小麦亩产超800公斤的高产典型,并积极为各级政府提供技术咨询。

  “五一”劳动节,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撰文回忆他的农业科学家朋友,说郭天财是小麦高产的“田保姆”,赞誉他是一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小麦专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专门视频连线听郭天财讲苗情墒情和麦田管理措施。

  5月29日,许昌建安区,风吹麦浪,满目金黄。“郭小麦”有了新梦想:“我省小麦亩产已经超过430公斤,吃上白面馍早就不成问题。今后要让大家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同时,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小麦品质搞上去,把水肥药降下来,实现粮食安全与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让老乡们挑上‘金扁担’。”郭天财说。

  话音未落,手机又振动了。郭天财的手机号早就向全省农民公开。郭天财说,“6月3日不行,4日赶到你那儿吧……”

  踏着丰收的鼓点,“郭小麦”又出发了。(记者 陈慧)

责任编辑:王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