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就是“中”:中原文化发展正当时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0-05-11 19:59 来源:河南日报

老家河南就是“中”:中原文化发展正当时

“妇好鸮尊”文创产品

老家河南就是“中”:中原文化发展正当时

建业电影小镇

老家河南就是“中”:中原文化发展正当时

豫剧《重渡沟》剧照

老家河南就是“中”:中原文化发展正当时

二里头遗址保护利用现状(曾宪平 摄

  古老而又现代的中原,散发着自信、开放、极富生机的文化魅力。

  从殷墟甲骨文迎来120周年纪念时刻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从豫剧《重渡沟》夺得“文华大奖”到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震撼呈现“黄河盛景”,从“送戏下乡”到构建全省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再到现在黄河、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加速布局……河南文化建设以高质量发展路径,展现着中原人民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自信。

  文化优势是河南最大的优势。近年来,河南立足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战略定位,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坚定文化自信、激发精神动力,奋力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让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春潮涌动,与时代同频共振。

  1、聚焦“兴文化” 提供高质量文化供给

  河南洛阳,“河洛书苑”上阳宫城市书房一派静谧。“图书种类多,环境干净舒适,大家都很珍惜。”附近居民刘涛是这里的常客。

  这里能免费读书、智能借书,还能开沙龙、办讲座。像这样的城市书房,洛阳已建成160多个,分布于公园、社区、商场等人流密集区。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等其他地区也在加紧铺开城市书房建设。去年,郑州市还推出了精品剧(节)目演出季,引进国内外精品剧(节)目30场,组织老百姓免费观看。演出剧目包括中国国家话剧院新创排的话剧《兰陵王》、40年长演不衰的舞剧《丝路花雨》、百老汇英文原版音乐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惠民活动力度之大刷新历史纪录。

  如今,河南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已成常态。从城市到乡村,从室外广场到室内高雅殿堂,从送戏曲、送电影到国内外精品剧目免费观看,我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正在不断迭代升级。

  “新时代,各级文化部门要立足河南文化优势,以‘兴文化’为己任,把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断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上发力,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兴文化”,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我省给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公共文化服务“渐入佳境”。目前,我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共建成各级近千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还有上千座乡镇文化站(含街道文化中心),以及数以万计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各类职工及农家书屋,100多个数字电影广场,全部免费开放。

  同时,从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出发,河南不断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建立全省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汇聚整合全省公共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数据,形成“超市化”供应模式,为百姓提供精准服务。

  ——推动艺术创作出精品攀“高峰”。我省深入实施中原人文精神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文艺普及工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文艺人才培养工程、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心解决创作的“本、源、质、效”问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推出了一大批有筋骨、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精品力作。

  豫剧《焦裕禄》《重渡沟》《程婴救孤》《香魂女》《常香玉》、越调《老子》、话剧《红旗渠》、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歌曲《小村微信群》等作品在全国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等,在全国独领风骚。其中,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团长贾文龙主演的《焦裕禄》《重渡沟》先后获得“文华大奖”。他说:“在我们排练厅里,演员的基本功训练每天都在上演着,墙壁上悬挂的条幅写着四个大字:戏比天大。我们的初心就是演好戏,讲好中原大地上的好故事。”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这些优秀的文化产品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通过“春满中原”“舞台艺术送基层”“中原文化大舞台”等品牌活动“走遍”城乡。

  ——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进入新时代,我省坚持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深入实施“双十工程”,实行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新兴文化业态培育“两手抓”,实现了由“软实力”到“硬产业”的嬗变。

  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在兰考,以泡桐制作的古筝、琵琶等20多个品种乐器畅销国内外,形成了年产值15亿元的文化产业。像兰考这样依托特色资源将文化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的,还有镇平县石佛寺镇玉雕产业、固始县三河尖镇柳编产业、宝丰县赵庄乡杂技魔术产业等,这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同时,谋划项目强基础。围绕数字传媒、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谋划项目,吸引了阿里巴巴、深圳华强、华谊兄弟、华为等企业纷纷来豫投资。

  另外,“文化+”催生了如《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建业电影小镇、郑州海昌海洋公园、只有河南主题乐园等一大批前景好、有特色、有内涵的新型文化业态项目;与此同时,“妇好鸮尊”茶壶、“云纹铜禁”书签等带有河南印记的文创产品的开发,让“高冷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传统唐三彩进行创新转化,洛宁县爱和三彩小镇欣欣向荣……这些新文化业态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带来了红利。

  2、增强凝聚力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扫码、拍照、换装、上香、祭拜……农历三月初三,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朱良玮通过“VR”方式,在伦敦收看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盛况。

  庚子年春,虽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华人仍通过“云拜祖”的方式,向着根亲祖地中原,遥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祈福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安康。截至当天上午10时15分,全网全球推送、点击、浏览量达22.1亿人次,彰显了中原文化的根源性和无比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

  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文明始祖轩辕黄帝带领中华先民肇始了绵延至今的华夏文明,薪火相传,世代景仰。每年农历三月三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唤起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凝聚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平台。

  此外,河南还打造了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中华张姓拜祖大典、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文化节等品牌节庆活动,让中原文化和时代紧密融合,屡屡吸引世界各地的炎黄儿女姓氏寻根和文化寻根,为华夏儿女构建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让“根在中原、老家河南”深入人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近几年,河南牢牢把握中原文化作为华夏文明之根、中华文化之源、黄河文明中心的地位,围绕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战略定位,积极推进遗址类博物馆、红色革命博物馆、古遗址公园等中原文化展示基地建设,打造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等一批中原文化标志性的符号和亮丽名片,成为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让疾步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民众静心回望自己的精神家园。目前,全省博物馆数量已达347家,位居全国第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立项9处、挂牌4家,居全国首位。

  3、保护文化遗产 坚定文化自信

  素有中国考古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5月5日在北京揭晓,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成功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至此,我省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项目达46项,居全国首位,并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龙门石窟成为我省首个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到如今拥有5处世界文化遗产,也位居全国前列。

  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漫长的文明进程给河南留下的文化遗产灿若星辰。近年来,河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探索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等提供了有力证据,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孙家洞、许昌灵井、老奶奶庙、李家沟等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正在勾勒河南旧石器时代的清晰面貌;西坡、青台、双槐树、王城岗、二里头等遗址的新发现进一步明确了中原在华夏文明起源中的独特地位。

  为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我省进行了积极探索:用法律为文化遗产安全保驾护航。从1983年出台全国省级第一部地方文物法《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到现在已有十几部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保护展示大遗址让中原文脉活起来。将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建成了安阳殷墟、新郑郑韩故城等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成了“城市语言”和“城市符号”,惠及无数百姓和游客;将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遗址、二里头遗址、裴李岗遗址、大河村遗址、贾湖遗址串联成线,全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牡丹瓷、汴绣、豫剧、少林功夫……我省许多非遗成了重大活动的耀眼“明星”。在2018年的外交部全球推介活动、2019年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世界园艺博览会河南日、国新办河南推介活动等活动上,“河南非遗”向世人讲述生动“河南故事”,受到海内外嘉宾广泛赞誉。

  目前,我省非遗资源普查建档基本完成,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列入四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9000余项,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2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13个,省级代表性项目728个。如今,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已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区域非遗展演活动,组织开展的晋冀鲁豫稀有剧种展演活动永久落户河南。此外,积极开展非遗展示活动,淮阳太昊陵庙会、鹤壁浚县古庙会、宝丰马街书会等活动已形成非遗展演品牌效应,带动了木版年画、剪纸、泥咕咕等非遗产品以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增强了百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加快“走出去”中原文化大放异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这才是全方位的开放、高水平的开放。近年来,河南不仅有少林功夫、太极拳等享誉世界的名片,杂技、戏曲、歌舞、文物、民俗等纷纷走出国门,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了解河南的窗口。

  “艺术无国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美国观众也看得懂豫剧,时而掌声雷动、时而泪如泉涌,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文化自信。”曾率团走访过29个国家和地区的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走出去,才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安阳国际滑翔伞公开赛、郑州国际街舞大赛……随着开放大门打开,一系列国际会议和赛事,使河南多了几分“潮范儿”和“全球味”。

  同时,饱含当代中国人精神气质的文化产品也纷纷“走出去”。近三年,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签署图书版权输出协议600余种;河南约克动漫公司启动520集大型原创动画片《我是发明家》项目时,即与意大利MondoTV集团签署2500万美元的《视听作品发行许可协议》,沿着“一带一路”辐射的64个国家播映,以动漫传播中华文化。

  毋庸置疑,中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河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的深度交流格局。每年组织实施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百余项,与亚洲周边国家及欧洲、美洲、非洲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配合国家外交大局的对外活动,已成为文化交流名片,仅2019年就派了48个团组602人演出。

  百舸争流千帆竞,文化发展正当时。中原文化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内生特质,成就了历史上的辉煌。如今,站在新时代起点上,河南文化建设必将继续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阔步前进。(记者 温小娟)

责任编辑:陈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