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第五十四场新闻发布会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0-04-21 15:02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新闻发布会视频

  2020年4月21日15:30,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第五十四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内容:邀请我省第一批、第二批、第五批、第十一批、第十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代表介绍队员们在武汉开展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工作情况,讲述湖北武汉抗“疫”一线的故事。

1

  发布人

  张若石 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综合组副组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耀平 河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省卫生健康委体改处处长

  韩传恩 河南省第十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书记、院长

  张建宏 河南省第十五批援鄂医疗队暨国家(河南)心理医疗队队长,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二科主任

  周   正 河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医疗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王   瑞 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省直临时党支部书记、省直第三人民医院主管护师

  邵青青 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护士、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

  主持人:

  常轶旸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公室主任

常

  主持人 常轶旸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时指出,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义无反顾奔赴湖北和武汉,毫无畏惧投入防控救治工作,日夜奋战,舍生忘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武汉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医疗队员奔赴武汉,冲锋在前,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彰显了黄河儿女的刚健风骨,弘扬了焦裕禄精神的为民情怀,体现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展示了出彩河南人的精神风貌。

  根据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安排,我们在这里召开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第54场新闻发布会、也是同乡英雄系列第3场发布会,通报我省疫情防控工作进展,邀请我省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代表回答记者提问,讲述他们在武汉前线开展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工作情况和战“疫”故事。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综合组副组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若石先生;

  顶风冒雪出征、踏春迎柳而归,率先响应号令带领医疗队员踏上战疫征途的河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省卫生健康委体改处处长王耀平先生;

  不顾安危、不惧风险,带领队员顽强奋战在重症救治一线,以优异表现获得李兰娟院士团队赞誉的河南省第十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韩传恩先生;

  用爱坚守、用“心”抗疫,积极做好一线医务人员和确诊患者心理疏导工作的河南省第十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暨国家心理医疗队队长,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二科主任张建宏先生;

  逆行冲锋、鏖战前方,最早率队投入武汉重症救治前线的河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医疗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周正先生;

  把病人当亲人、用爱心换真心,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的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省直临时党支部书记、省直第三人民医院主管护师王瑞女士;

  用心折叠千纸鹤、用情送上满满祝福的“90后”,被大家亲切称为“邵三管”的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护士、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邵青青女士。

  首先,请张若石主任介绍我省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

张

  张若石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医务工作者是最大的功臣,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医务人员,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宣传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生活、安全、人文关怀都要保障到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尹弘充分肯定全省卫生健康战线在疫情防控中的主阵地、主力军作用,指出中原要出彩,健康中原必须先出彩,称赞广大医务人员不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出彩的河南人。

  按照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安排,通报全省疫情防控最新进展情况:

  截至4月20日24时,我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76例(其中境外输入3例),累计出院1254例,累计死亡病例22例。目前我省无在院治疗病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例。自1月21日起,全省已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40173人。目前有26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抗疫战场,虽不见刀光剑影,却始终是生死的博弈场。面对重大疫情,广大白衣战士临危不惧、逆行出征。在抗疫一线的日日夜夜里,他们突破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人体极限,以超常的毅力和舍我其谁的担当作出了巨大奉献,用无比的勇气和专业的精神筑起了呵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钢铁长城。

  有句话说得好,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今天来到发布会现场的是我省第一批、第二批、第五批、第十一批、第十五批援鄂医疗队代表。他们义无反顾奔赴疫区,不顾安危抢救重症,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凯旋离鄂时,武汉人民以最高礼遇泪别英雄,父老乡亲用最高荣誉迎接英雄。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功绩,永远被历史镌刻,被人民铭记。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是时代的标杆,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大医精诚,至爱报国。抗击疫情中显示出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成为一笔宝贵财富,凝聚起踏平坎坷、矢志复兴的磅礴力量。

  省卫生健康委要求全省卫生健康部门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政策,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风尚,让医护人员舒心从医,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向往从医。更加注重从政治上关心关爱,把业务骨干培育成党员、把党员培育成业务骨干,倍加珍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光荣称号,永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特别明确提高基层医生待遇,要求职称评聘向基层倾斜,在社区、乡镇累计工作25年以上的执业医师,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可直接申报基层副高级职称。基层全科医生收入原则上不低于当地县级综合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师平均水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团队内部分配。探索“乡聘村用”,将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村医,择优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

  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必须拿出前所未有的勇气,共克时艰、共渡难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

  主持人 常轶旸

  谢谢张若石主任。接下来,请记者朋友就所关心的问题开始提问,进行现场交流。提问前请通报一下你所在的媒体机构。

中新

  中新社记者

  韩传恩院长,您好。首先,向我们的援鄂医疗队员们平安归来,并解除隔离回到工作岗位上表示祝贺。我们知道,救治危重患者难度非常大、困难也很多,作为援鄂医疗队队长,请问您是如何带领队员克服这些困难,与死神赛跑,打赢这场战役的?在前线的这段时间,有哪些故事与我们分享?谢谢。

韩

  韩传恩

  我们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由商丘、周口、鹤壁三个省辖市的174名医务人员组成,2月21日出发,驰援武汉。历经39天顽强拼搏,完成了重症患者救治任务,3月30日全体队员平安返回,目前已经结束隔离,回到工作岗位。

  在武汉鏖战的日日夜夜,是一生最难忘的经历,有太多的感动故事想与大家分享。

  我们抵达武汉时,武汉本地医务人员和前期援助队伍都已长期疲劳作战,体力透支。我们的到来无论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来说,都是一场及时雨。救治危重症患者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我们迅速进入状态、投入战斗,分成四组,与四个国家队通力协作,其中一个组与李兰娟院士团队并肩战斗。

  面对重症患者,队员们不顾个人安危,每天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每天一睁眼,考虑的都是如何防止重症病人转为危重症,如何使氧疗、“话疗”发挥更大作用,如何预防继发感染,如何保持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我们与四个国家队共同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288人,治愈出院215人,完成了支气管镜等高风险检查和治疗,赢得了李兰娟院士团队的认可与赞誉,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患者零投诉,医护人员零感染。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日日夜夜,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李富锦老人是从方舱医院转入重症病房的,刚到病房时,他担心、害怕,情绪低落。我们的队员在完成护理治疗的同时,主动与他沟通交流,鼓励他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从生活的细节上关注他、关心他,天天给他“话疗”,他的情绪在好转,逐渐配合治疗;几天过去,经过医护患三方的共同努力,病情稳定了,他亲眼目睹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艰辛,看到队员模糊双眼的护目镜,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情不自禁地拉着我们的护士,用沙哑的歌声为队员唱出了“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为了谁”,他边唱边流着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我们的护士被他所感动,陪他流下幸福的泪。这段视频被我们的队员用手机记录下来,点击量数万。

  当得知到武大人民医院救治重症患者,我就有个情结,想见见当年一起战斗的战友。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肆虐商丘,武大人民医院派出了董娟、李婷两位护士到商丘支援,抗击疫情。在商丘的日日夜夜,她们紧张忙碌,通过精心护理,挽救了许多儿童的生命,实现了零死亡。临别时,我与两位合影纪念。十ー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又在武汉战场相逢,只是这次相逢是在特殊的场合。董娟老师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肺炎,正在病房康复。我与李婷等人到病房,看望董老师,代表商丘感谢她当年的奉献,给她祝福,希望能早日康复出院。董老师也非常激动,回想了当年在商丘的往事,想起了她当年吃过的烩面,她没想到我们能在武汉战场重逢。我随口说出了“烩面、热干面都是面,河南人、湖北人都是一家亲”,董老师笑啦,大家都笑啦!我们相约疫情过去,春暖花开时节,再到武汉看樱花。我们三人按次序又拍了张合影,成为永久的纪念。我想,这个故事应该是对守望相助的最好诠释。

  平安归来,思考很多: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我们国家做到了!在重症的战场上,打赢每场战疫,我们做到了!确保每位队员都能平安归来,我们做到了!

工人

  工人日报记者

  王瑞护士长,您好。护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有难度、有风险,您们在一线奋战,是如何圆满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此外,我了解到,您还担任省直三院派出医疗队的临时党支部书记,在前线又是如何把大家凝聚起来的?谢谢。

王

  王瑞

  在隔离病房救治、护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确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重症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治疗要求高,多数患者自理能力差、护理任务重。

  我和队友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区工作,面对的重症患者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最大的95岁,最初的时候病区15台无创呼吸机同时使用,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高、防护要求苛刻。

  对此,我和队员们自我加压,严格要求,精准操作,一丝不苟。反复进行穿戴防护服训练,严格落实密封性查验;精心为患者测体温、量血压、输液、用药、上呼吸机;及时为患者翻身、叩背;主动为患者洗衣、梳头、剪指甲。说实话,很多时候,都是与患者“零距离接触”,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也忙得像一个“陀螺”,确保一次治疗也不拉下,一次护理也不少。每一个班下来,队友们都是衣服湿透,浑身酸软。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

  因为患者需要我们,我们也被患者感动着。和大家分享一段故事。

  有一位60多岁的阿姨,刚入院时病情比较重,在床边解个小便都会出现呼吸困难,每天靠高流量吸氧,氧饱和才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阿姨家人不在身旁,病情又重,思想压力特别大,我就格外关注她。每天上班忙完手头的工作,我就会到她床旁跟她说说话,帮她做些什么。每次,只要到她床旁,我会先检查一下,看到氧饱和不到九十的时候,我都会问她是不是下床了,督促她休息,她都会笑着说“逃不过你的眼睛”;每天,我把饭菜摆好,盒子打开,筷子掰开递到她手里,帮她把水倒上,收拾大小便,阿姨不止一次说到,“如果不是你穿着防护服,我真的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女儿。”有一次,阿姨让我帮她端盆水,我问她要干什么,她说解小便的时候不小心弄到裤子上,想洗一下!考虑到阿姨稍微活动就会呼吸加快,洗衣服肯定不行!我二话没说就到卫生间帮阿姨洗衣服,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件衣服没洗完就汗流浃背,当我收拾完回到病房,看到阿姨的眼泪一直在眼睛里转圈圈。

  其实,我何尝不被阿姨打动呢?

  在平时,阿姨和很多患者都在用他们的方式保护着我们。每次我们一到床旁,她们就赶快把口罩戴上才跟我们说话,为她整理完大小便也是不停催促我消毒洗手,害怕把病毒传染给我。

  就这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一起相处了五十多天,阿姨康复要出院了。临走时,她拉着我,眼泪掉个不停,我心里也一阵酸楚,不知道说什么好。阿姨提出拍照留念,还录了视频,阿姨说:“一定得留个念想,是你们河南医疗队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感谢你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来年一定要再来武汉!”

  此次支援武汉时,我们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有19名队员随我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出发前,医院党委批准成立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由我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

  回顾两个月来在武汉奋战的日日夜夜,我觉得,临时党支部担当责任不临时,冲锋在前不临时,敢打硬仗不临时!

  作为党支部书记,我非常注意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为的便是让支部在抗击疫情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每名党员也都在以不同方式,冲锋在前,发挥着最大的作用。师延刚,穿好防护服,第一个冲进隔离病区,勇当“探路者”,为大家总结穿戴防护服及在隔离病区工作的注意事项;孟霞,不断向患者传递战胜病魔的坚定信心,她在自己和队友的防护服上作画,画出美少女的战神形象,写出“病毒,我们代表人类来消灭你们”的话语,温暖患者受病毒重创的沮丧心情;曲玲杰,在手头没有纸的情况下,撕下一块纸箱板,郑重写下“我想成为你!”的入党誓言。她说“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听到有人说‘我是党员,我先上!’所以我也想成党员,担当更多的责任!”

  能够有幸成为此次抗击疫情的一份子,我感到万分荣幸,我们被大家称为同乡英雄,但我觉得这是我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我们坚守了整整58天,总共收治重症及危重症患者70人,累计治愈出院57人,做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佳绩,坚守了我们的誓言,完成了人民的重托!

  目前,我已经返回工作岗位,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用实际行动捍卫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誓言!

河南日

  河南日报记者

  张建宏主任,您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患者、还是一线医务人员,心理上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请问,您带领团队在前线是如何开展工作的,这期间又克服了哪些困难,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谢谢。

建

  张建宏

  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共往湖北调派了八支心理救援队伍,我们河南心理救援队是其中一支,在2月24日到达武汉,3月30日返回河南。

  在湖北期间,来自全省四家精神卫生专科机构的30名精神科、心理科医生历经36天艰苦奋战,累计心理查房1351人次,联络会诊80人次,发现有心理行为问题者629人,提供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609人,为武汉抗疫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心理干预74人次,使用精神科药物46人,在工作平台推送心理科普视频和文章180篇,为前线各医疗队现场心理科普讲座8次,发放心理自助手册8000余册,上报一些有自杀行为和风险的危重患者,实现了医务人员“0感染”、患者“0投诉”。

  我们抵达武汉时,疫情已经持续一个多月,此时正是武汉各条战线特别是一线医务人员以及住院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压力最大的时候,我们经过短暂的防护培训,先后对接了八家武汉当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收治定点医院,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著名大型医疗机构。

  心理干预和躯体干预不一样,许多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甚至一线医务人员觉得不理解,我们通过各种努力,比如首先对对接医院的行政领导、医务科负责人以及武汉当地各援鄂医疗队的队长沟通,科普心理救援、心理干预对一线医务人员和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性,对接医院进行一些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包括心理自助手册的捐赠,通过一系列努力,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比如一个已经病情明显改善的女性患者,呼吸功能已经完全恢复,但是因为焦虑恐慌一直要求吸氧,不敢离开氧气瓶,我们在进舱干预之前,详细地了解了她的病历资料,首次进舱交流的时候把她的病历资料给她详细地说明了一下,比如查了四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肺部CT显示炎症已经明显的吸收,查了2次血常规结果正常,近期血氧饱和度也一直正常,还给她科普因为吸氧不能自由活动反而不利于新冠肺炎的进一步恢复,患者极为感动,通过几次心理干预之后和支持性的心理治疗,患者焦虑明显缓解,顺利停止了吸氧。

  还有一名男性患者,因为罹患新冠肺炎,加上以前就有精神疾病,认为传染了新冠肺炎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家人更不会管自己了,敏感多疑,怀疑医院给他用的是假药,医生护士要害自己,在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出现了频繁的自杀行为,比如拿毛巾勒脖子,咬舌头等被及时阻止,我们对该名患者进行了仔细的精神检查、自杀风险评估、药物干预和心理干预,发现这名患者新冠肺炎和精神疾病必须同时治疗,给予当地医院一个科学的建议,建议转诊到武汉收治罹患新冠肺炎的精神病定点医院,并且按危重病人的要求将该患者的资料上报国家卫健委,国家卫健委的专家杨灿教授专门来电询问情况,对于我们的合理建议表示赞赏。这样就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两种疾病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

  作为全国八支国家心理救援队的一支,我们到达武汉之后,迅速地评估当地疫区一线抗疫医护人员和住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时编写了心理自助手册,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印制7000册发往武汉,郑州八院印制了1000册,发放各地援鄂医疗队和当地住院患者,广受欢迎。

  在武汉开展工作期间,我们不仅完成了国家卫健委交办的指令性任务,还接管了兄弟省市心理救援队撤离后交接的两家定点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任务,工作成效显著,得到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充分肯定。

  一个多月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场上,队员们远离家乡、收起牵挂、抛下困难、逆风而行,用爱坚守,用心抗“疫”,展示了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的担当和风采,也给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象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记者

  周正主任,您好。您作为我省首批驰援武汉医疗队的医疗组组长,最早率队进入医院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短兵相接,请问,这期间您有着怎样的工作经历?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感悟?谢谢。

周

  周正

  1月25晚,当医院发出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通知,我主动请缨。1月26日,我有幸成为河南省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员,并被任命为医疗组组长,于当天晚上7点到达武汉,对口支援武汉市第四医院。第二天上午,经过紧锣密鼓的防护知识培训,下午就和医院的相关部门进行对接,争取尽早进入病区。

  作为医疗组长,我深知病房就是战场,治疗重症患者,就是与死神争分夺秒。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而且一旦出现炎症风暴,会急转直下,极易在短时间出现神志不清、呼吸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甚至凝血功能障碍,不仅仅是肺,各个脏器会发生衰竭。所以,医护人员始终是绷紧神经的。

  而且,刚开始时,患者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有很强的恐惧作用,加之重症患者没有精力去交流、互动,同时,有的护士看到病人病情那么重,病情变化那么快,病人之间又那么消沉,又没有特效药,心理也很沉重,整个病区气氛很低落。

  所以,打破重症病房压抑和沉闷的气氛是我作为组长在治疗同时破解的难题,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带着队员主动和病人交流,询问病情并进行体格检查;对一些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慢慢地彼此就忘记了恐惧,加上看到周围有好转的病人之后,患者也愿意交流了,整个气氛就不一样了。

  气氛改变了,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由于是传染病房,病人没有家属陪护,有些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我们还要做好陪护工作,所以工作量是平时的两到三倍。由于防护服不透气,一方面,一个班下来我们常常是汗水湿透衣背,另一方面,防护镜很容易起气,导致操作非常不便,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细节,防护镜起雾的时候先是雾气,然后会有水珠,水珠落下的时候镜片会出现一道清楚的缝隙,我们就透过这道缝隙进行临床操作。

  此外,为了防止病毒进入空调系统而发生传播,所以关闭了中央空调,当时的武汉又湿又冷,当我们脱下防护服的时候感觉又冷又累。

  在给病人取咽拭子标本时,需要和病人面对面近距离接触,棉签触及咽部时病人极易出现咳嗽和咳痰,病毒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染给医生。为了消除大家的恐惧心理,我第一个冲在前面采取咽拭子标本,只有不怕危险,才能带领大家往前冲!在支援武汉四院的整整两个月,发现有的队员身体疲惫不堪,我主动替他们值班,让他们休息恢复体力,当然,我自己也不是超人,但人有时候就是很奇怪,一旦使命在肩,似乎真有用不完的力气,有时打个盹,醒来就感觉跟“充满电”一样。

  临床治疗上,有一对兄弟因照顾患有新冠肺炎的父亲而被传染,他们的父亲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在大年初一去世,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后兄弟俩人发热、咳嗽和胸闷症状越来越重,稍事活动就喘息不止。兄弟俩人因刚失去亲人,自己又被感染,入院时心情沉重,不吃饭,对新冠肺炎有高度的恐惧感!我和队友暗下决心,一定要治疗好这兄弟俩人,他们都才四十多岁,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治不好,对他们的家庭是毁灭性的打击。为此,我和几位医生多次会诊,对症治疗的同时,关口前移,把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仔仔细细分析并采取对应措施,这些经验也被用于其他患者,经过“一人一策”的针对性治疗和不定期开展心理疏导,兄弟俩人病情逐渐好转,最后同一天痊愈出院,出院时兄弟俩人向我们竖起大拇指说:“河南人真中!”

  经过一段时间和病人的相处后,我们和病人逐渐熟悉起来,病人的病情也在好转,当初的焦虑和抑郁也慢慢消除了,病房的气氛活跃了许多,病人之间交流也多了起来。有一次我查房的时候,一位老太太正在吃饭,看到我进来了立马放下碗筷,戴上口罩,当时我感觉很奇怪,就主动走过去,问她为什么不吃饭了,她说:“我担心吃饭不戴口罩会把病毒传染给你,我要好好配合治疗,等我们都好了,你们就能早点健健康康地回家了。”听到她这番话,我感觉心里暖暖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此刻我真正体会到了我们和病人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武汉四院战斗的两个月里,我们和武汉四院的医护人员并肩作战,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当三个病区的病人清零后,我们相拥而泣,两个月里一起工作的场面历历在目。武汉四院的医护人员得知我们3月26日要离开武汉返回郑州,那天,他们早早到我们的驻地宾馆给我们送行,当天农历是三月初三,在武汉当地是个重要日子,要给至情的亲人吃地菜皮煮的鸡蛋,护士长告诉我们3月25号下班已经很晚了,为了能让我们第二天早上吃到鸡蛋,把吉祥和祝福送给我们,她们就打着手电筒在野地里找地菜皮,当天晚上把鸡蛋煮好。

  临别武汉时,我们不禁在心中呼喊:再见了!武汉!我们曾经搏过命的地方;再见了!战友!我们生死相守的岁月。我们在这里战斗了两个月,武汉已然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大巴车在送我们去火车站的路上,当地群众驻足停步向我们挥手致意,沿途住宅楼上的群众打开窗户向我们挥手致意, 我们一路感动着,眼里的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最后,我想说,武汉、战友,待山河无恙时,咱们再相聚。

大河

  大河网记者

  邵护士长,您好。在省领导联名写给河南援鄂医疗队的慰问信中,特别提到了“方舱医院里你们亲手为患者制作的千纸鹤”这样一个细节。我们了解到,您是一名“90后”,在援助湖北期间,特别用心叠了200只千纸鹤,每一只都写上祝福语送给患者,当时是什么让你想到去做这样一件事呢?另外,听说你被大家叫做“邵三管”,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邵

  邵青青

  正如你所说,我是一名90后,非常荣幸能够驰援武汉,还有更多的90后也成为了抗击疫情的新力量。网上有段话其实非常代表我们的心声:17年前,我们还是被世界全力保护的孩子,今天,我们长大了,让我们来保护你们。

  我所在的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主要在武汉青山方舱医院工作。随着治愈患者出舱人数增多,留在舱里的患者情绪难免会有些焦躁,有很多患者需要心理疏导。在一次聊天中,我询问很多患者出舱后的心愿是什么,有说回家、有说想去武大樱花、有说想再看看长江,其中有一位大姐的话让我至今难忘。

  那位大姐告诉我,她有些呼吸不畅、胸闷、难受。我就赶快为大姐做了仔仔细细的检查,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压都非常好,特别正常。但是大姐还是难受,我意识到是心理作用,于是让她跟我一起做深呼吸,深吸气、慢呼气,这样调整之后,大姐说好了很多,紧接着,大姐就问了我一句让我至今内心特别酸楚的话,她说:“你是河南医疗队的吗?你们会不会给我们药物?你们害不害怕我们?你们什么时候离开这里?你们会不会不管我们了?”

  我赶紧安慰她:“您不用担心和害怕,我们都在你身边,等你们病情好转、都出院回家。我们不会丢下你们!您不要多想,好好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出院!”

  听到这话,这位大姐突然哭着说:“谢谢你啊,河南医疗队。请你们一定不要丢下我们,救救我们!”

  所以,这些就让我产生一个想法,如果能够用一个小物件儿让患者寄托希望和放松心情,应该是心理护理上很不错的一个方法。

  于是,从2月16日至2月26日,我就趁着休息时间,10天时间,叠了200只千纸鹤。每一只千纸鹤上面都写着不一样的祝福、不一样的心愿;希望200只千纸鹤能承载着每个人的梦想早日康复平安飞出方舱。

  2月27日,我为患者发放千纸鹤时,患者收到纸鹤的反应震撼到了我,不仅仅是感谢,他们很多人都激动得哭了,其中一位叔叔说:“我会把纸鹤放在最贴身的衣物口袋中去保存,我们赶紧康复,你们医护工作者早日平安回家”;还有一位阿姨拉着我的手说:“明天就出院了,出院前能收到你送的礼物、能再见一次你工作时的背影我很是满足,特别想见见你去掉口罩的容貌,如果可以,我们相约明年武大樱花树下再见。”

  至于“邵三管”的称呼,和我在武汉的分工有关,我是护理第四大组总感控负责人,除完成舱内的护理工作外,还负责所有人员安全防护工作以及舱内所有关于感染等相关问题的协调安排及处理工作。

  穿脱防护服是防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每次进舱前,在按照流程穿好防护服时自己先检查,然后我再挨个检查审核,既然身为感控总负责人,就要对每一位队员真正的负起责任。这是我感控工作的“铁规”。

  有一次,一名队员的护目镜鼻子两旁稍微有一点儿漏气,如果不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他自己感觉没问题,但在我这儿就被拦了下来,要求他重新更换,虽然已经穿好整套防护服,再重新更换护目镜会比较麻烦,但绝对不能将就,必须严格执行。当时我态度很严肃,板着脸,当着医护小组人员的面,让他重新穿戴防护服和护目镜,并告诉所有人员:“这是第一道关,必须重视,有一项穿戴不合格的地方,就不能进舱工作!

  时间久了,慢慢地,大家都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每次不管是进舱、还是出舱,都会自觉找我审核检查;这样我也感觉更放心;平日的生活中,这样的严格要求也不例外,驻地酒店所有地面都要按照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划分好,消毒到位,隔三差五的我都会突击检查1到2次,看看大家否按照要求执行。

  就这样,我获得了一个美称——邵三管:管天、管地、管空气。不管是院士还是院长,进舱都得受我的监督做好防护,是为管天;在住所处,所有地面都要按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划分好,消毒到位,是为管地;不让一个病毒存活在空气中害人,是为管空气。

  在武汉一线,我和战友们共计相处了40个日日夜夜,不管什么时候,感控相关问题都是放到首位;3月9日休舱时,青山方舱医院取得了医护人员零感染、零投诉、患者零死亡、零复发的最好成绩!

  回到家乡,省领导和家乡人民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荣誉一一“我的同乡英雄”,这一称号使我深受感动,倍受鼓舞。如今我已返回工作岗位,我将秉承慎终如初的抗疫精神,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争做出彩河南人!

人民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

  王耀平处长,您好。您率领河南首批援鄂医疗队员闻令而动,顶风冒雪驰援武汉,在此向您和全体医疗队员表示敬意!请问,当时您带领医疗队员进入疫情暴风眼的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时的状况是怎样的?经历了这场战“疫”最胶着的时期,又有哪些故事和体会跟我们分享?谢谢。

平

  王耀平

  这一仗虽然打得艰苦,但打出了河南人的精气神,我们向湖北人民交出了合格的答卷,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付的重托,把黄河儿女不畏艰险、朴实厚重的优秀品质永远印刻在了江城武汉。

  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归来,杨柳依依。两个月前的1月26日,来自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5家医院的137名医护人员组成河南首批医疗队驰援武汉。到达武汉那天,下着蒙蒙细雨,街道空无一人,繁华喧嚣的都市陷入让人揪心的沉寂,去往驻地的大巴车上,队员们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当时正是新冠肺炎疫情最为肆虐的时期,能不能打赢这场战役,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但既然来了,就不能退缩,必须背水一战,当时包括我在内,医疗队有三分之一的同志在出发前都向家里人交代了“后事”,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至今刻骨铭心。

  我记得到达武汉当晚,全部入住工作协调完后,已是深夜。为了使第二天迅速进入工作,队员们并没有休息,而是继续开起了小会。酒店大堂、会议室都成了我们的临时会议室。全部忙完已是凌晨。那天我只睡了两个小时,但大家的工作状态非常高涨,医生护士的平均年龄才32岁,干劲儿特别大。

  支援武汉期间,我们收治的患者231名,其中重症和危重症131人;治愈出院213人,治愈率92%,出院患者回访满意率100%,实现了医疗队员零感染。医疗队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为抗疫一线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展示了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谱写了出彩河南人的新篇章。

  队员们投入武汉战“疫”之后,每次进隔离病房都是一场体力和心理的较量。在隔离病房不能吃、不能喝,进入病房都要穿尿不湿。护士的工作量是原来照顾病人工作量的两到三倍还要多。特别是防护服裹得严严实实,憋气,呼吸困难,一个班4个小时下来,汗流浃背,很疲惫,队员出隔离病房在换衣间坐凳子上就睡着了。刚开始,病房一片死寂,病人都不说话,恐惧、焦虑、无助的气氛弥漫整个病房。队员初进隔离病房瞬间,腿发抖发软,空气都让人感到窒息。可一旦进入到病房,就立即投入战斗。刚开始管理病房时,危重病人多,一些患者面临死亡的威胁,对于个别病亡的患者,队员还要进行临终关怀,回到驻地,不少队员抱着被子哭,心理压力巨大。

  于是,我们第一时间成立了临时党总支,组建“党员攻坚队”,攻坚队员在防护服上用红色字体标识出“姓名、有事找党员、五角星”等字样,这个做法让患者受到很大鼓舞,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也极大提振了队员的士气,真正让党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高高飘扬。

  一位68岁的患者因数十年的糖尿病导致广泛的动脉硬化闭塞,又因为这次患病加重了原来的循环障碍,入院时四肢末梢青紫发绀,疼痛难忍。队员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病区护士长卢仁辉、李晶细心地找来毛巾,用透明胶带为患者做了一双“手套”,护住老人冰凉、疼痛的双手。护师李晓艳为防止老人反复使用导致“手套”滑脱,特地找来针线,戴着护目镜,将“手套”一针一针地仔细缝制。老人戴上“手套”,连声说着感谢。

  看到老人的双手在爱心手套的保护下,手指末梢的颜色较昨天变浅了,疼痛感也减轻了,我们队员的内心也十分欣慰。此外,我们队员为患者洗头、剪指甲、喂饭、擦洗身子,出院患者纷纷向医疗队员表示感谢,一桩桩、一件件催人泪下的平凡而感人事迹,激发了社会共同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也让青年队员在抗疫一线接受教育、得到成长、经受考验。

  在武汉的每一天,都发生着感人的故事,大家用生命守护生命,用温暖传递温暖,我们的队员成了患者的亲人和家属,医疗队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谢谢”,听到最多的称赞就是“豫鄂一家亲,河南人真好!”

  一位患者大姐是河南医疗队接收的第一批病人,已经在隔离病房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治疗。刚入院时,胸闷折磨的她几乎整天不说话,也极少下床。队员李俊姗每次护理完,总会对她多说几句关心鼓励的话。半个月后,两人成了微信好友。李俊姗也更加关注大姐的病情和情绪上的变化。有一次看大姐情绪有点低落,李俊姗就问大姐,想不想听河南豫剧,大姐说想。于是,两人就约定,等到大姐出院的那一天,在病房为大姐唱场河南豫剧。

  2月23日,大姐准备出院那天上午,李俊姗在护理患者的间隙,赶到大姐所在的病房。豫剧《穆桂英挂帅》的经典片段在病房唱起,其实,这是李俊姗第二次在隔离病房唱豫剧了。几天前,一位老大爷因为住院时间长就“闹”着要出院,说不想再麻烦队员们了。李俊姗就哄着爷爷,唱了《穆桂英挂帅》和《女驸马》,大爷听了很高兴,也不再吵闹了。李俊姗说,在隔离病房唱给患者听,感触更多:那短暂的几分钟里,病房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扫平日的低沉,患者仿佛忘记了病痛,每个人都充满了能量和希望。

  来自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队员王晶晶曾护理过的一位94岁老奶奶,出院时,老奶奶想写一封感谢信,由于手抖无法执笔,叫护士代笔,隔壁床患者当起了武汉话的翻译。信中写道:“亏了你们把我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我生活不能自理,隔离治疗不能请人照顾,一切护理工作都落在你们的身上,睡久了背会痒,你们给我捶背、擦洗……把儿女的事情都做了。感谢你们对我的好……”

  两个月来,医疗队共收到38封患者感谢信和136个图片(视频)感言画面,其中,71岁的出院患者张冬梅说,是河南医疗队给予她生的希望,医疗队的出现,就像一支支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疫情阴霾的夜空,给患者带来了一道闪亮的生命之光。还有患者动情地表示,“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没有看到过医生和护士的眼睛!”

  3月21日,我通过网络第一时间读到了省领导写的慰问信,称赞医疗队“用大义大爱组合成新时代出彩河南人的闪亮队列”,让我们深受鼓舞,为我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动力。

  3月26日,在圆满完成支援湖北各项任务后,首批全体医疗队员搭乘高铁回到家乡,受到省委、省政府的最高礼遇。经历了这场战‘疫’,我们清楚地看到,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疾病、战胜困难。今后,我们将把这场战“疫”中凝聚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化为前进动力,为中原更加出彩作出应有贡献!

  主持人 常轶旸

  谢谢王耀平处长的动情讲述。刚才我们六位援鄂医疗队的医务人员代表,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在武汉前线的“战疫”故事。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我们的医务人员临危受命、勇于担当,义无反顾冲锋在抗疫一线,在长江之畔谱写了大爱无疆的时代赞歌,在珞珈山旁留下了医者仁心的坚实足迹,以无畏的责任担当赢得了党和人民的充分信任和高度赞誉!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全省广大一线医务人员与病魔顽强拼搏的英雄事迹,既是黄河儿女百折不挠刚健风骨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宝贵财富,必将为历史所铭记!

  当前,保持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的任务繁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更要学习医疗队员们的奉献精神、斗争精神、职业精神,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激励中原儿女在更加出彩的征程中攻坚克难、奋勇前行!最后,向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我们的“同乡英雄”!再见。

责任编辑:银新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