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0-02-12 08:12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运河研究院 任占涛)

  《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真正进入实施阶段。我省大运河沿线乡村必须抓住机遇,以文化建设为引领,把静态的“文化遗存”转化成动态的“活态运河”,进行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助力乡村振兴。

  大运河河南段整体上是静态遗存多,活态的文化少,文化保护体系大多是对作为物质实体的文化遗存进行静态保护,受众也更多以静态的视角游赏,沿线乡村的运河遗产更是如此。如何“让文化活起来”,如何从文化遗产传承的视角,秉承“活态、生态、动态”的保护与利用理念,把乡村运河文化遗存进行活态化传承将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开拓市场,活态表现运河资源。大运河流淌千年,是一条文化艺术之河。要着眼于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消费需求,把文化遗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发挥好,实现具有时代价值的产业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杭州举办的京杭大运河文化节已有八届;山东京剧院在2019年8月上演了京剧版《大运河》;安徽宿州的大型原创梆子戏《风涌大运河》则用非遗讲非遗故事,以历史正剧的形态登台长安大戏院;杭州歌舞剧院创作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播剧《遇见大运河》,创意独特,制作精良,艺术精湛,市场火爆,把杭州版大运河故事讲述得深邃迷人。这些创作不是停留于一部简单的舞台剧,而是在巡演过程中,通过采风、展览、行为艺术等多样化手段,把创作和演出变成了系列化的特色鲜明的运河文化遗产推广行动。

  河南是戏曲大省,运河沿线有着丰富的戏曲曲艺品种,在广大农村也有很好的观众基础,完全可以积聚力量打造一部取材隋唐大运河,融艺术性、观赏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文化遗产传播剧,以展现运河沿岸的中原风土人情。郑州、洛阳作为运河名城不仅可以成为央视春晚和戏曲晚会的分会场,还可以联合大运河沿线城镇,举办大运河乡村戏曲节,参与全国乡村春晚(隋唐大运河主题)、策划运河水景演出、举行乡村运河雕塑设计大赛、参与国家文化公园(乡村版)建设方案征集等活动,擦亮沿线乡村振兴的运河名片。近年的纪录片《京杭大运河》《人文地理——大运河篇》《中国大运河》《大运河》和动画片《神奇的大运河》等都带火了运河沿线的杭、扬、宁、淮等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地区的城镇游。同样身处沿线的中原乡镇村庄也可以积极制作运河文化特色突出的影视片及节赛,助力乡镇文化产业增值。

  二是要将沿线乡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渗透到居民的现实生活中。要把物态的静态遗存和动态的运河生活、把乡镇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提质、把运河文化的内涵美感和乡村文化的生活之用等结合起来,完成大运河千年文脉的继承和创新,让沿线因运河兴起的乡镇村庄的生活基因得以延续。近年沿线省市都在积极谋划古城古镇重建,如果只是运河文化简单的表象复制,对运河名镇的文化风情打造毫无助力,还会蜕变为各种商业贩卖过度的浅表活动。如果缺少沿线当地居民的自觉参与,割裂文化和生活的关系,运河名镇生活的水韵生态底色也会淡去。

  三是要把运河文化融入乡村产业活动中去,建设具有中原风情的运河文化生态版“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文化创意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逐渐与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一样,越发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因素。因为一个好的文化创意设计,可以让沿线乡镇村庄的产业推陈出新,资源点石成金。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就是产业,出路是融合。在河南省的《实施规划》中,提出要打造“运河+”融合新业态培育。运河文化可以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乡村产业活动的文化附加值得到提升。比如,可以与乡村生产制作业融合,发展运河特色的工艺品生产等;可以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运河特色的乡村旅游业;运河遗产还可以与农业融合,经营具有运河乡村风情的休闲农庄、古镇古街、创意农业园等;也可以与乡村建设融合,建起运河特色的乡村段国家文化公园、运河生态文明博物馆、运河文化艺术村落、河景酒店、特色民宿等文旅场所。

  通过大运河文化赋能河南沿线乡镇村庄,可以建立以乡风文明为导向、运河文化为特色、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运河版“田园综合体”,真正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沿河的田园社区则是运河居民生活的样态,运河沿线的原住民、新移民和游客旅居,可以体验农事、欣赏河景、沿河游玩,一起形成新的运河社区和特色小镇。运河文化与乡镇村庄产业进行有机融合,会让农业相关产业的内涵更丰富、文旅业态创新更活跃、利益联结度更密切、价值链条更完善,必将成为沿线乡村未来文化生态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

  四是要让大运河文化与“万物皆媒”的传播活动相融合,把中原乡村振兴的大运河故事讲述得深情动听。河南的乡村运河遗产不少长期以遗址衰落破旧和河道污染淤塞的面貌存在,所以乡民的认同感并不高。大运河文化的乡村发展先要坚持乡镇村庄的“内向传播原则”,重构沿线地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传播载体,动员沿线乡镇村庄深度参与,让群众自愿讲述自己的运河生活动态。同时,利用艺术舞台、大众媒体、自媒体、专业网站、户外媒体等坚持“外向传播原则”,增加外地游客或居民的好评感,乐意表达自己的运河生活动态。还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契机,整合古荥镇、道口镇、朱仙镇等中原运河名镇文化资源,统一口号、统一标识、统一“千年运河”品牌,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充满魅力的精品化的中原乡镇文旅系列。

  千年文脉,水运缤纷。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要把沿线乡镇的标志性文化遗存的显在表现与隐在内涵演绎相结合,打造系列化的文创活态遗产;要把文旅体验与大众文化生活相结合,让运河文化的多样生活动态成为市场爆款;要把商业文化策略与深度人文精神相结合,让沿河村镇产业的运河特色活动亮起来;要把乡镇文明建设与乡风民俗传承相结合,建设好具有运河生态底色的“美丽乡村”。如此,才能真正让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成为沿线乡镇村庄的文化生产力,让中原地区因运河通航肇始的名镇古村的运河资源真正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助力。

责任编辑:赵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