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为什么说这里“二十八年红旗不倒”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19-09-21 10:21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大别山,中国革命史上与井冈山、太行山齐名。在此建立的鄂豫皖苏区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

  9月16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河南省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堂,并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也是今年习近平国内考察行程中第三次来到革命老区,缅怀先烈。

  二十八年红旗不倒

△ 鄂豫皖边界地区早期党组织分布示意图

  1921年,董必武、陈潭秋和包惠僧三位来自大别山的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他们在大别山点燃革命火种,树起红色旗帜,拉开了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序幕。

  从那时起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十八年间,大别山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始终坚持斗争,为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二十八年火种不灭。大别山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大别山革命也成为中国革命的缩影。

  英雄儿女

  矗立在新县英雄山的大型雕塑红旗飘飘主题雕塑由八面红旗构成,象征着诞生在鄂豫皖苏区的八支红军队伍。革命激流中,大别山区有近百万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130351人。不足十万人的新县,在历次斗争中牺牲了五万五千多人。 

△走进红色大别山

△ 博物馆重点介绍的二十七名烈士,牺牲时平均年龄仅28岁

  军民鱼水

  “把最后一粒米送去当军粮,把最后一个儿子送去上战场”是大别山区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写照。深厚的群众基础来源于苏区的为民执政。

  没收地主、豪绅的土地分给无耕地的农民耕种,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书写于青砖墙上的《土地法令草案》兑现了“参加红军可以分土地”的承诺。

△ 书写于1932年,国家一级文物

  苏维埃政府开办的小学、夜校、识字班,让很多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第一次写出了自己的名字。

△ 苏维埃政府修建的学校

△ 著名教育家成仿吾,曾任鄂豫皖文化教育委员会主席

  在苏维埃政府开办的医院,除了救治伤员,也对老百姓免费开放。老百姓自己家里也会收留、看护轻伤员。

△ 苏维埃政府修建的医院

  党是人民的主心骨,人民是党的铁靠山。党和人民长期建立的信任、理解和感情,在蒋介石“血洗大别山”的反复“清剿”中,经受住了考验。无论多么艰险,鄂豫皖苏区始终坚持斗争,在抗日战争年代,这里还打响了新四军抗日战争第一枪,创建了豫鄂边湘赣抗日根据地。

  千里挺进大别山

  大别山南接长江,北抵淮河,是既可威逼宁汉,又可俯瞰中原的战略要地。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挥师南下,8月底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挺近大别山的壮举,使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

△ 千里挺进大别山

  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二十八年火种不灭。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重温大别山精神,这种不屈的斗争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将赋予我们更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责任编辑:李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