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两项防震减灾地方标准实施新闻发布会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19-05-10 09:00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新闻发布会视频

  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于2019年5月10日上午9点召开“河南省两项防震减灾地方标准实施”新闻发布会。

  发布内容:介绍我省《中小学防震减灾示范学校评价规范》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两个标准的有关情况。

  主发布人:河南省地震局副局长 王志烁

  发布会地址: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厅

011_副本.jpg

  【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主持人常轶旸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防灾减灾日,主题就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5月13日,我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和《中小学防震减灾示范学校评价规范》将正式实施,这也是我省首次发布防震救灾地方标准。今天,我们专门邀请到了河南省地震局副局长王志铄先生,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杨淼先生、地震监测与信息中心主任王勤忠先生、震害防御处调研员裴宗厂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这两项防震减灾地方标准实施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我是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公室常轶旸。

  首先,请省地震局副局长王志铄先生致发布词。

  王志铄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河南省地震局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9年2月,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和《中小学防震减灾示范学校评价规范》,两个标准将于5月13日正式实施。两个标准的制定旨在提升社会综合减灾能力,与今年5.12防灾减灾日“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的主题十分贴切。在第十一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两个新发布标准的背景、特点、实施及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等相关情况向社会发布,为两个标准的贯彻落实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两个标准制定的背景

  (一)汶川地震的反思

  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创,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额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迅速展开了抗震救灾伟大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汶川地震是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它暴露了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诸多不足,但也凸显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已有建设成果的重要作用。结合今天发布的两个标准,主要说两点。一是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作用。汶川地震中,学校成为了重灾区,学生伤亡惨重。但地震灾区的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却经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验。截至地震发生时,四川省6个重灾市州共建成10所省级、82所市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他们在地震中由于应急措施得当,除1所学校外基本实现零死亡。尤其是四川德阳孝泉中学成功避险的案例成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发挥减灾实效的典型。地震发生后,1300余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仅用3分钟全部有序疏散到达操场,随后教学楼轰然倒塌,其余校舍也遭惨重破坏成为严重危房,但全校师生无一人伤亡。二是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汶川地震发生后,大量建筑物倒塌和破损,造成成千上万群众无家可归,加上余震不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严重不足,居民纷纷跑出屋外,给城市的疏散避难带来巨大压力,造成避难无序。以绵阳市为例,除少数避难场所安置了大量受灾民众外,仍有数十万民众只能在街道两侧、河边、小区空地、广场等地搭设简易避震棚,有的市民甚至找不到可搭棚的安全空地,只得躲在桥梁下避难,存在巨大安全隐患。但反观美国、瑞士、日本等震灾预防较为成熟的国家,避难场所在紧急避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所有中小学校全部为应急避难场所,瑞士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完备的民房掩蔽工程,不仅相互连通,且设有地下指挥所、医院、救护站等设施齐全,并储备至少维持两周以上的饮用水和粮食,在应急避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经系统总结和科学反思,汶川地震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凝练的经验成为了震后防震减灾工作努力的方向,国家也通过夯实法制基础、实施重大工程等举措,不断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一是完善了防震减灾法律基础。2008年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我省出台的《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作了更为细致的规定,除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乡规划外,还指出了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人防疏散基地和学校操场等可开辟为应急避难场所,并对其管理维护做了说明。二是健全了防震减灾制度保障。在充分汲取汶川地震学校伤亡惨重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地震局认真总结全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经验,于2016年底发布了《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指南》,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特点,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小学校地震避险指南》(GB/T 33735-2017),于2017年5月12日正式发布实施。此外,我省也在总结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基础上,省地震局、教育厅、科技厅联合出台了《河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管理办法》。三是实施了防灾减灾重大项目。为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作为五大重点工程之一。2011年9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建设避难场所作为重要投资领域位列其中。此外,为把学校建成最安全、让家长最放心的地方,避免汶川地震的悲剧再次发生,国家从2009年起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对全国中小学校开展抗震加固,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防灾避险安全需求。同时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防震减灾效果。此后发生的四川芦山、九寨沟,甘肃岷县、漳县等破坏性地震也验证了工作成效,学生伤亡的人数显著减少,教学秩序在震后得到迅速恢复。

  (三)河南经验的总结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河南省积极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并结合河南实际全面承接重点项目,取得了初步建设成果。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我省从服务中原经济建设出发,依托国家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在“十二五”期间集中建设了9个Ⅰ类、8个Ⅱ类应急避难场所,形成了全国独特的建设模式。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方面,我省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示范创建工作,在教育、科技、地震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12所、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327所。一方面,已有的建设经验和成果亟待转化为制度和规范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数量与社会防灾减灾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需通过标准实施继续大力推广。这也是今天发布两个标准的现实背景。

  两个标准的特点

  两个地方标准的出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要求的重要举措。在技术上充分借鉴了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指标上则结合了河南实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突出了防范地震灾害风险的理念。《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和《中小学防震减灾示范学校评价规范》的出台,其目的是通过建设功能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强调校舍安全等“硬实力”的提升和更加注重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等“软实力”的强化,来做好日常的震灾预防工作,体现的是防震减灾工作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的转变,突出了更加注重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理念。二是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和《中小学防震减灾示范学校评价规范》均是在充分总结我省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解决我省在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过程中总结凝练得出的指标体系,因此,标准具有鲜明的河南特色,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有力地促进河南应急避难场所和防震减灾示范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三是凸显了地震部门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职能。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保障。两个标准的制定和出台,是在充分考虑满足社会公众对应急避险、防震减灾知识等地震安全需求的基础上,由地震部门牵头进行的,体现了地震部门规范和引导社会防震减灾行为的责任和担当。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力争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防震减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两个标准的实施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和《中小学防震减灾示范学校评价规范》将于5月13日正式实施。贯彻实施两个标准,提高社会综合减灾能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除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接下来我们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为两个标准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充分宣传两个标准实施的重大意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的实施,将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规范,使其建成后能够真正发挥为居民提供紧急避险空间、保障安置居民基本生活等作用,真正成为灾难发生时社会公众的避风港,为城市有效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防御与减轻灾害有重大意义。而《中小学防震减灾示范学校评价规范》的实施,将有利于全省中小学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创建和评价工作,从而大力推进防震减灾标准化学校建设从点到面、从城市到农村、从试点探索到规范建设、从地震教育科技部门合作到政府社会形成合力,切实增强我省各级各类中小学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能力。二是做好相关标准的衔接。因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涉及建筑物、标志标牌、消防设施、照明设施等一系列内容,因此,该标准的实施还应结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创建,涉及《中小学校地震避险指南》(GB/T 33735-2017)等国家标准,因此必须做好相关标准的衔接。三是努力做好宣传贯彻工作。标准的意义在于执行。为使两个标准得到有效实施,我们将采取多种形式,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贯彻工作。标准发布以后,我们即印刷了一批寄送至了市县地震机构,下一步我们还将依托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等时间节点,联合应急管理、教育、科技部门等,大力开展地震标准宣传,为地震标准实施及地震标准化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谢谢大家!

  主持人常轶旸

  感谢王局长精彩详实的发布。

  现在,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本次新闻发布会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请记者朋友在提问前,先通报一下自已所代表媒体的名称。提问现在开始。

  中国网记者

  王局长您好。听说今天发布的两个标准是我省首次发布防震减灾地方标准,请问今年还会有别的标准发布吗?我省防震减灾标准化工作发展思路是什么?

  王志铄

  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所说,今天发布的两个标准确实是我省首次发布防震减灾地方标准。一直以来,地震标准化是地震业务的短板。近年来,中国地震局党组高度重视地震标准化工作,通过不断完善地震标准化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指导、优化工作程序等举措,大力推动地震标准化工作。2018年底,中国地震局专门印发了《地震标准化管理办法》和《地震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细则》,对地震标准化的管理机制和标准制修订工作流程、要求做了进一步明确。我省积极响应中国地震局号召,加快地方标准制定进程,并逐步积累工作经验,力争在以后的地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中贡献河南智慧。今年,我们正着手开展另外2项地方标准的制定,分别是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标准和运维标准,这两个标准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运维、标识等重要指标进行明确,将与今天发布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

  关于我省今后标准化工作的思路和构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切实提高对地震标准化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把地震标准化建设作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为更好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是继续做好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围绕“十二五”、“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等成果,结合河南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及时总结凝练经验,积极开展地方标准制定。同时,我们也会积极争取参与到地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工作中去,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河南地震标准制定水平。

  三是强化对地震标准的实施和监督管理。今年,我们会探索制定“执行标准清单”并动态更新,逐步摸清我省在地震标准执行工作中的力度和效果。同时,配合中国地震局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主动收集标准实施信息,及时发现标准存在的相关技术问题,主动研究论证,并及时反馈修订意见。

  四是营造地震标准化工作的良好氛围。探索在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评审等工作中向标准化人才倾斜,鼓励更多优秀的技术人员、业务骨干参与标准化工作并发挥积极作用,共同营造标准化工作的良好氛围,使地震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是加强开放合作。积极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沟通合作,通过地震标准化整合资源,推动地震系统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资源共享,打牢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根基,提高数据应用的效应。

  最后,我想说的是,防震减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也是各级地震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我们会更加重视地震标准化工作,为防震减灾技术发展、服务高效和管理有序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杨处长你好。刚才发言人谈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地方标准的重要意义,其中标准将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类,那么,标准分类和城市发展有什么关系? 标准的出台对老百姓来说有什么关系?

  杨淼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情况。该标准在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方面,在沿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国家标准(GB21734-2008)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安置避难人员时间、场所有效避难面积、可容纳避难人员数量等方面,分为Ⅰ、Ⅱ、Ⅲ三类。三个类别应急避难场所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Ⅰ、Ⅱ类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满足以居住地为主就近疏散避难的需要,且安置时间较长。其中,I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最高、应急避难能力最强,要满足安置超过30天、有效避难面积不少于5万平方米、最高避难人数9万人的条件,具备较完善的生活保障设施;Ⅱ类应急避难场所要满足安置时间小于30天、有效避难面积不少于1万平方米、最高避难人数2.3万人的条件,具备一定的生活保障设施。Ⅲ类应急避难场所为紧急避险避难场所,主要用于社区性临时避难,满足就地疏散避难的需要,安置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有效避难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最高避难人数5000人,具备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设施。

  其次,对城市安全发展方面来说,结合河南省情,我局提出避险避难场所建设的分类原则是:Ⅰ类避险避难场所,每百万人口城区建1个;Ⅱ类避险避难场所,地震重点防御区的县(区)、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的县(区)、未建Ⅰ类避险避难场所的省辖市各建1个Ⅱ类避险避难场所;Ⅲ类避险避难场所,未建Ⅰ类、Ⅱ类的县(区)各建1个Ⅲ类避险避难场所。通过标准的分类,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等根据自身城区人口数量、密度、分布等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而且可依托现有的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等室外空间和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校舍等室内公共场所建设相应类别的应急避难场所,从而提升城市综合减灾能力,满足民众灾害发生后应急避难需求。

  第三,对老百姓来说,这个标准的出台后,感觉上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牌更科学更规范更醒目,有利于增强应急避难场所在老百姓心中的存在感。间接的方面,就是标准的科学性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水平,发挥应急避难场所最大限度辐射周边百姓的作用,确保在灾难发生时老百姓寻找到合适的避难场所,得到应急避难场所提供的各类应急设施服务,提升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的出台实施,是对国标的进一步细化,是省地震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突出灾害风险管理、突出综合减灾的思路,为社会公众提供的新的公共服务产品,也是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的重要举措,必将进一步促进我省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与实施。

  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记者

  裴处长你好。《中小学防震减灾示范学校评价规范》填补了我省中小学校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标准空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裴处长能否介绍一下,中小学校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开展有关工作呢?

  裴宗厂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省地震局和省教育厅鼓励、引导更多的中小学校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防震减灾工作。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基础条件与防范措施、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应急预案与演练等4方面。

  一是学校应当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

  此项内容是中小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工作的前提条件。

  学校要成立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明确分管校领导和责任部门;

  年初要制定防震减灾年度工作计划;

  要安排防震减灾专项工作经费,以保障必要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材料、应急物资采购和应急疏散演练等工作;

  防震减灾档案资料要齐全,以备评价审查;

  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学校考核内容。

  二是学校应当具备基础条件,强化防范措施。

  主要包括8项内容:

  学校建设选址要避开活动断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地质灾害隐患地段;

  学校校舍的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校内及周边不能存在可能引发严重地震次生灾害的危险源;

  学校围墙、路灯、电线杆、变压器、高达牌匾等附属设施安装、使用和维护要符合相关安全要求;对教育教学设施等进行固定,避免地震引发的损害;学校每年开展一次校内地震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隐患,要立即整改;

  校院内至少有一处与学校师生人数相适应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要利用科学教室等固定场所开辟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区域;室外最好要有不少于15平方的固定宣传栏,要不断更新宣传内容。

  其中,校舍的选址和建筑的抗震设防情况是中小学校防震减灾标准化的硬性指标,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决定的。

  三是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教育。

  学校要将防震减灾知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课堂教育;在校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参与率要达到100%;

  学校有部门和专人负责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且负责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人员具备防震减灾相关知识;

  学校要利用“5•12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校园安全教育周”等时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四是学校应当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学校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科学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师生要熟知地震应急预案和应急疏散路线,掌握一定的地震应急避险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学校要按照应急预案和国家标准要求开展地震避险和地震应急演练。

  制定该标准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真正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大河网记者

  王主任你好。请问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设施设置中,我们确定设施设备的原则是什么,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设施设备具有哪些功能?

  王勤忠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设备、辅助设施和保障设施(物资),在确定具体的设施设备时,由于本标准是一个建设规范,所以在标准中我们更多的是涉及了基础设施设备,同时,由于不同分类的应急避难场所对难民的安置时间和安置规模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又针对不同分类等级的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建设明确了哪些是应设的、哪些是宜设的。应设的是基本的,原则上都应该建设,宜设的一般是围绕功能提升的建设内容。

  其次,我介绍一下我省应急避险避难场所的设施应具备的功能。应急避险避难场所设计应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资源,以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平灾结合、安全可靠为原则,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满足灾时应急避险避难需求。主要包括应急管理设施、应急通信设施、应急宿住区设施、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排污设施、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应急交通设施、应急通风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我省应急避险避难场所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宿住区、应急指挥区、应急物资储备区、应急医疗救护区、救灾设备和车辆停放区、直升机使用区及其他公共服务区等,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谢谢!

  主持人常轶旸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以及几位发布人的详实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们还有其他需要了解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结束之后,与省地震局联系进行采访。

  各位记者朋友们,两项防震减灾地方标准的正式实施,是我省推动防震减灾法制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我省防震减灾工作标准化建设在持续有效推进。提高社会综合减灾能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在此,希望我们的各级新闻媒体在做好本次新闻发布会宣传报道的同时,加强防震减灾宣传,为这两项地方标准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全面提升全社会防范和化解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综合能力,使之更好地保障民生安全,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银新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