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拜祖:寻找民族精神家园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19-04-01 17:27 来源:河南日报

  祖先崇拜: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寻根拜祖:寻的是祖根,拜的是文化

  清明前后,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追思祖先、祭拜祖先活动比较集中的时期,各地的祭祀寻根活动如火如荼,此起彼伏,蔚为壮观。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曾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明的文化大省,河南不仅历史厚重,而且文化古迹众多,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禹等人文始祖都在河南大地留下了丰功伟绩,并成为历来中华民族祭拜的主要内容,因此以拜祖、祭祖大典为代表的祭拜活动成为中原地区在清明前后祭拜祖先、感念先人的主要形式。为此,编者约请了部分专家学者,试图透过众多的纪念活动,去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祖先崇拜: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李玉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祖先崇拜在中国有其重要地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祖先崇拜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即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最初始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某种追思和怀念。氏族社会的演进确立了父权制,原始家庭制度趋于明朗、稳定和完善,人们逐渐有了其父系家长或氏族中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的观念,并开始祭拜、祈求其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从此才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祖先崇拜。其崇拜行为的特点,首先是将本族的祖先神化并对之祭拜,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其次是相信其祖先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庇佑后代族人并与之沟通互感;最后超越了原始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认识局限,不再用动植物等图腾象征或生殖象征作为其氏族部落的标志,而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取代,由此使古代宗教从自然崇拜上升为人文崇拜。祖先崇拜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传统中尤为突出。中国人有寻根问祖的习俗,因此对三皇五帝有着特殊的崇拜,也都自认为是三皇五帝尤其是炎黄的后裔,自称炎黄子孙。

  郑强胜:(《寻根》杂志常务副主编):祭祖是由于祖先崇拜而产生的一种仪式。祖先崇拜是鬼神崇拜的发展,也是鬼神崇拜的一种形式。祖先崇拜和一般的鬼神崇拜不同的是它有长期固定的崇拜对象,并且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人们尊崇祖先的亡灵,定期举行祭祀,认为祖先的亡灵会保佑子孙后代,赐予他们幸福。后来人们又用这种民间信仰来维护宗法制度,因此,中国古代特别重视祖先崇拜。从商周开始,丧葬、祭祀便成为重要的礼仪系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中国古时的祭祖活动都是在宗庙里举行的,祭祀时所用的器具、摆设、祭者的服饰、仪仗与祭祀的程序,都依主祭人的身份等级及祭祀名目的不同而有着详细、严格的规定。祭祖成了维持统治秩序与道德关系的一种伦理手段,其目的在于增加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所谓报本反始,民德归原也。因而,祭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宗庙制度,就成了中国伦理文化的中心。

  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祖先崇拜的重要源地。祭祀祖先一直是中原地区重要的民俗。“祖有功、崇有德”,为了保护珍贵的文明成果,纪念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先人,民众将那些重大文明成果的发明者作为神明和祖先祭祀供奉,祈求他们护佑。效法的祖先,既是人,又是神;要敬的天,既是神,也是祖。

  在民间每逢传统年节或家族中的重要时刻,都要祭祀禀告祖先。祖先崇拜造就和维护了传统社会最为强调的“忠”、“孝”观念,这两种道德观念成为社会团结和合作的重要纽带。

  中原民间一直保持对历史上重大文明成果发明者的信仰和祭祀,在口语中他们多被称为“人祖”。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伏羲发明八卦,教人渔猎、驯养家畜;燧人氏发明用火;神农氏创立农业,教人定期种植、收获......不唯民俗如此,这些文明创造先祖也是官方祭祀供奉的对象。官方祭祀活动往往变成当地重要的节日庆典活动,如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周口市淮阳县的拜祭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焦作市沁阳县的神农文化节暨神农坛拜祖大典、安阳市内黄县的颛顼帝喾陵祭祖节、南阳市桐柏县的祭祀盘古大典等。由于中原文化的辐射性、根源性特点,这些活动往往变为全球华人寻根思祖的盛典,尤以拜祭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和新郑黄帝拜祖大典为最具代表性。

  寻根拜祖:寻的是祖根,拜的是文化

  许顺湛(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原文化的祭拜祖先,表现出来的是祖根文化,比如黄帝,凝聚着亿万华人。文化祖根铸造了民族魂。文化祖根可以溯源到若干万年以前,但是对后世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是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五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初级阶段,黄帝是五帝之首,因此,文化祖根可以定位在黄帝时代。国内学者对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把它归纳为十条,如文字、会对天然物进一步加工、一夫一妻制、城市、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阶级和国家、礼仪建筑、宫殿、庙宇、巨型建筑、青铜器。这10项文明形成的要素或称为标志,在黄帝时代都能逐项对应。我观察研究了世界各个文明古国的资料,对文明起源的标志归纳了五条,即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脑力劳动阶层化、部落酋邦化、礼制规范化。这五条标志具有共性,相互扣合,缺一不可。黄帝时代符合五条标志,因此说,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

  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明的源头理所当然的就是文化的祖根,这个祖根形成于黄帝时代,它的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建立邦国,巩固了统一、和谐的社会;黄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酋邦性质的国家机构,利用政权的力量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和谐的社会。第二,统一、和谐社会推动了创造发明的黄金时代。统一和谐的社会,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发展的结果又促使文明社会大踏步的前进,良性循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创造发明的黄金时代。第三,原生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黄帝时代统一、和谐的社会为创造发明的黄金时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科学技术是发展的原动力,当时人们开拓、拼搏的精神是原动力中的发动机。众多的发明创造,在同一个整体中互动,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促使着邦国文明的形成。

  罗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为什么要研究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黄帝。为什么要祭祀黄帝,要用这种非常古老的仪式来祭祀非常古老的黄帝。我想至少可以给出两个理由。

  第一,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清明时节拜祖黄帝、炎帝,举行公祭典礼,已经愈来愈引起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关注。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不能割裂自己的历史,这一点这些年大家都谈了很多,我都不多说了。当然对于这些祭祀也有一些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担忧,我觉得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祭祀。在河南安阳发掘出的非常多的甲骨文都是祭祀和战争的。所以对于祭祀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点。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历来都要提出要“慎制祀”,要祭祀什么神什么人都非常谨慎,这是我们历来的一个原则。反对过多过滥的祭祀,但是我觉得目前来说我们祭祀的这些人物,伏羲、炎黄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代表人物。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关心、重视、探索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比轻视抛弃历史文化的好。

  历史告诉我们,黄帝作为“人文始祖”的象征,是我们先人在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遗产,我们不光要继承这个遗产,还要知道是怎么形成的。这样我们才能够像我们祖先那样不断的振奋精神。出于这个目的我们需要认真的了解一下历史。我觉得对这个问题可以分两点来讲。

  第一点,我们今天纪念的黄帝是历史形成的。有人说黄帝是汉人的祖先,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到王莽的时候曾经颁布了一套度量衡的标准器,铭文首句为“黄帝初祖,德帀于虞,虞帝始祖,德帀于新”,这是我们知道的黄帝的最早的记录。春秋的时候齐国的君主齐威王所铸祭器,承嗣了先人的文治武功,并且追溯到“高祖黄帝”。随着华夏的形成,对黄帝的祭祀开始突破血缘纽带。

  到刘邦建立汉王朝的时候,继承和完备了祭祀的传统。汉武帝在封泰山之前,率领10万大军北巡朔方,归途祭祀了位于陕北汉阳周桥山黄帝冢。这是帝王最早祭祀黄帝冢的记录。

  唐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和强盛的国家之一,产生了更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从唐代开始,在坊州黄帝陵建庙,四时享祭,这是对黄帝陵庙进行祭祀的开始。

  到宋代皇权进一步加强了,宋太祖的时候就下令对前代帝王功德昭著。泽及生民者的陵庙,要修缮、要祭祀,从此黄帝陵庙建筑就从子午山的西侧搬到了现在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庙所在地,并逐渐地完善了祭祀制度

  唐宋以后,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还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就是元代和清代,元代在保障了蒙古统一者利益的同时,采用了中原传统的制度,经过一系列统一战争,结束了南北分裂和长期战乱。清代进一步经略边疆,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大地的多个民族日渐融合成为一个中华民族。

  正是从元代开始,对黄帝的祭祀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全国各地建设了三皇庙,举行地方或民间的祭祀。唐代曾建三皇五帝庙于京师,主要是春秋两代祭祀。到了元代更普及了对三皇的祭祀,各州、郡、县等都建立了三皇庙。特别是到清代除了三皇以外,还特别祭祀神农氏。从此,北到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到黑龙江依兰,东到上海,南到广东海南岛,西到新疆乌鲁木齐,全有三皇庙和先农坛。

  所以我觉得,炎黄子孙现在在海内已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认同的标志,这个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代表人类进步的事件,不以个别人而转移,黄帝不是少数统治者为了功利的目的能够创造出来的,而是在历史漫长的过程通过文化的交流、古族的融和而自然形成的。他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彩和强劲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所以富有凝聚力也正根植于此。

  黄帝虽然是华夏的祖先,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用血缘划分,而是用文化划分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为生存斗争而逐渐形成的。

  实际上我们看“诸华”、“诸夏”、“华夏”,它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过了血缘的关系,形成了一种超血缘的地域和共同语言、习俗、礼制为标志的古代民族共同体。比如说山东有一个小诸侯国,应该属于诸夏,但同时还有姬姓之戎,说明华夏和戎狄是有实际上的血缘联系的。

  第二点,从血统来看,秦汉间的所谓的“中国人”,可以说以华夏为核心,有三个主要的来源:融和了华夏、东夷、苗蛮。这个在上世纪30年代有一位学者就很仔细的分析了这个问题,他说华夏族有三个来源,实际上并不光是炎黄华夏,同时包括东夷和苗蛮。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因为南蛮,蚩尤九黎部落,实际上是属于东方的东夷集团的,而考古学发现,东夷集团当时的大汶口文化确实是相当发达的,而且大汶口文化以相当大的规模向西发展。一直到洛阳地区,再向南,到平顶山地区,在河南中部和南部都发现了有大汶口文化的墓地,在信阳地区和在洛阳都有发现,所以大汶口向西发展,一方面可能是有一部分应该开辟新的生存领域和当地人和谐共处;还有一部分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生了战争,然后就演化成涿鹿之战。随着血液的交融,文化的渗透,各个部落的祖先,已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在先秦,不仅是华夏族自认是黄帝的子孙,所以黄帝虽然一开始只是一些古族的祖先,但后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祭祀的本质是感恩,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帝的身份,黄帝的形象在不断地演变,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含义。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国力的不断强大,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的祭祀文化由于富有民族特色和具有陶冶国人的伦理道德和高尚情操的功能,所以祭拜人文始祖再一次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为祭祀仪式的本身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和爱国爱乡,追睦团结、增进亲情等多种功能,所以祭拜黄帝日益引起了华人的重视和思考。

  祭祀本意是感恩,祭祀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祖先和上告祖先我们今天所做出来的功业,所以祭祀是一种仪式,是一种象征,但它的本质是感恩。我们今天祭祀黄帝就要提倡感恩,我们应当学会在感恩中间生活。我们感恩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我们要感恩赋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我们要感恩给予我们知识的老师,感恩帮助关心和爱护我们的人,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自然。感恩不是忍耐,而是一种宽容,因为感恩是无大小,无处不在,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为自己即将获得的而感恩,感恩生活的馈赠,这样对于建立一个积极的人生观,建立一个健康的心态是非常有益的。我们要通过祭拜黄帝,重提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自然,构建和谐。

  祭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祭祀是一种情感认同和沟通的契合点,祭祀具有维系家庭、维系祖宗、维系整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作用。促进和平统一,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我们今天祭祀黄帝,和历代帝王祭祀黄帝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封建帝王对黄帝的祭拜,在于证明和显示皇权的正统,天命的所归,强调的是它的政治功能,我们今天要强调一种精神功能的回归。祭祀黄帝就是以今天的繁荣以今天的昌盛告慰先祖,并由此获得一个民族发展的广阔空间。

  通过弘扬黄帝文化,我们寻觅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所以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通过祭祀使以天命天理等良知形态出现的氏族价值的核心价值,终极关怀的生活意义得以弘扬。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是不值得提倡,是值得我们今天反思的。“文化大革命”以后,被视为封建残余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也就是说,我们民族的精神和信仰有了危机。而祭拜我们共同的祖先,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宗教来满足我们民族的精神需求,让人们知道,在欲望和利益之外,还有一种希望的渴求。这就是我们在现实中祭拜黄帝最重要的意义。也就是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在以往的历史中,并且寻找超越性和神圣性的人类精神栖息的共同家园。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明刚刚过去,那么,清明是一个什么样的时节呢?一个方面是从对古圣先贤,祖先到我们自己都有一种沉甸甸的思念。但另一方面,清明又是万象更新,大地春回,一个生机复苏的时节。也许我们人人不知道黄帝是什么,但我们都知道他是祖先。在这样一个清明的季节,让我们好好爱我们的父母,不要留有遗憾,我觉得这样一个典礼对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真正有价值的。

责任编辑:陈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