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如何振兴?听听河南省人大代表怎么说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19-01-21 10:02 来源:大河网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祝传鹏)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那么,乡村该如何振兴?听听出席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省人大代表怎么说。

  河南省人大代表 关源群

  乡村振兴需要统一规划

  “乡村振兴要规划为先,可以按照一个县或者一个乡规划,结合每个村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发展,不能一盘散沙地乱发展,要整体协同推进。”省人大代表关源群说,通过规划,有利于控制建设的投入与产出,从村情实际出发,不急于求成,做一件成一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走样、不马虎。

  河南省人大代表 赵俊海

  依托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省人大代表赵俊海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说,“亲近自然、回归田园”已成为消费新趋势,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创建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集自然、观赏、休闲、康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并受益,扶贫成果才能稳得住。

  赵俊海说,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小而特、小而品、小而优”的文化旅游项目为主,充分依托所在村庄的自然特色与民俗文化,依托自然环境发展经济,通过经济发展留住青山绿水,始终把生态环境、绿色产品、人文气息作为重中之重,在乡村振兴、全体致富的前提下,还美化了自己的家园,是一种健康、持续、高效的现代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赵俊海认为培育田园综合体,以一次产业为基础,通过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多产业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既能让城里人来体验田园之乐,还能让农村变得更美、农民变得更富,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河南省人大代表 乔宗旺

  走“旅游+”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省人大代表、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党总支书记乔宗旺说,在党建的引领下,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旅游+”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对于泰山村来说,主要通过发展乡村民俗游等形式发展经济,2018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泰山村创出了“旅游+”模式,如“旅游+会务”“旅游+田园”“旅游+民俗”“旅游+深加工”等,变链条格局为网状格局。

  "我们在田园里栽上了果树、在地里种下了花生等,让游客到田园里采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乔宗旺说,搞"旅游+深加工",把红薯做成粉条,把粮食做成酒,让游客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到喜悦,剩余食品通过网上销售。“旅游+拓展”也是增加村民收入的手段,如今做这方面服务的企业大小有300余家。

  河南省人大代表 田利萍

  “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省人大代表田利萍说,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农村衰落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过程中,农民是参与的主体,只有农民参与和主导的乡村振兴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离开了农民的主动参与,乡村振兴主体“缺席”,即使将乡村建设成美丽花园,那也不是乡村振兴。

  田利萍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政策创新是重要的推动力量。政府应加大乡村运转经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将安置费、农村补贴、交通补贴、购房补贴等纳入农村青年人才收入结构,以源源不断地“自产人才”。

  河南省人大代表 李道法

  涵养好乡风 让乡村有质量地发展

  省人大代表李道法认为,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达到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通过将文明与文化结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去凝聚群众、宣传引导群众。”李道法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需要自上而下地进行,县级政府重点抓好村风民风,做好宣传工作;同时开展尊老敬老,例如“好媳妇”“好婆婆”活动,形成一种好的乡风氛围,用文明和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银新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