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里看变化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18-11-16 07:57 来源:河南日报

  编者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1月9日,本报在一版推出长篇通讯《河南有个“塞罕坝”》,报道了有“河南塞罕坝”之称的民权林场三代林场人植树造林、久久为功的感人事迹。时隔10个月,本报记者再次走进民权林场申甘林带,深入探访弘扬塞罕坝精神、走绿色发展道路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点滴变化,敬请关注。

  11月14日,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河南动员大会召开后第二天,记者走进了有“河南塞罕坝”之称的民权林场。

  冬日的树林静谧美好,偶尔有鸟声回荡上空。林场党委副书记吴思巍说:“王国生书记提出的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让绿满中原成为出彩河南的靓丽底色,给我们林业人吃下了定心丸,打下了安心桩。”

  时隔10个月,我们再次走在被称为“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的申甘林带里。林场办公室主任高振标一直看着手机,带着记者左转右拐。手机上,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卫星地图铺满整个

  屏幕,整整齐齐的黄色方格和密密麻麻的定位“大头针”之间,一个蓝色小点不断闪动。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位置。有了这个软件,啥时候都不会迷路。”高振标说,“定位只是这款软件的基础功能,我们主要是用它迅速获得树种类型、栽种时间等森林资源信息,还可以在地图上直接算出林地面积,这就是我们民权林场68年的大数据库。”

  这个名为“民权林场林地资源管理数字化系统”的软件,就是外号“高科技”的高振标带着几个年轻人研发的。令人意外的是,这些人全部是林学专业出身,没有一个学计算机的。

  “那你们怎么能搞成?”

  高振标扶了扶眼镜说:“我们林场有个顺口溜:啥活都得干、啥活都能干、啥活都能干好。我这没啥稀奇的。”

  看来,在三代人持续接力,硬是把“风吹黄土遮天蔽日,盐碱遍地寸草不生”的沙荒建成“林海滔滔百万兵”的民权林场里,奇迹的确不少。

  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啥活都能干好”的林场人越来越多。今年春天,林场人为了给树抢浇“定根水”,没白天没黑夜地干;夏天三伏,为了不让树旱死,大中午都不休息,有的人晚上干脆就睡到林子里。后来还是领导班子下了死命令,中午吃完饭,必须休息一个小时,晚上10点以后停止作业,谁不休息处理谁,大家才愿意喘口气。“从中央到省里对我们林业如此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林场人心里扎了根,大家干活的精神头特别足!”林场副场长翟鲁民说。

  52岁的老党员靳济民感触最深。“就是因为党的政策好!”靳济民说自己原来是“三不像”:不像农民、不像工人、不像林场人。今年国有林场改革后,林场变成财政全供单位,他成了正牌国家工勤人员,没有了后顾之忧,全部心思都用在造林护林上了,收入也比以前高得多。“过去找门路调出林场的老伙计现在都后悔了,都想回来。”

  “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老林场人的精神在“林三代”身上进一步发扬光大。

  “80后”党员翟文杰领着记者走进林场场部三楼那间小会议室,他指着墙上“牢记使命、对党忠诚、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甘于奉献、忘我工作”的民权林场精神标语说,林场领导班子经常在这里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温庄严的入党誓词,还请康心玉、翟际法、佟超然、潘敬修等为林场奉献了一辈子的耄耋老人对年轻人言传身教。

  “林场9个党支部的149名党员已经成了这里的主心骨。精神上刚强如铁的他们,像磁石一样把职工们紧紧团结在一起,以林场为家,接续奋斗筑牢这座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在林场工作了23年的李传启说。

  当天下午,林场领导班子参加了商丘市和民权县的植树活动后,就集中在一起研究明年的发展任务。吴思巍说,林场除了每年栽种2000亩林子外,正在按照“三增四转五统”的要求,实施种质基因库的“千树园”项目,调整树种结构,建设高规格的平原森林,发挥森林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功能,真正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

  傍晚,林场周围升起袅袅炊烟。走出场部大门,蓦然回首,围墙上是一张巨大的河南日报版面喷绘,标题醒目——《河南有个“塞罕坝”》。(记者 王平 刘洋 张向阳)

责任编辑:李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