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经开速度”练好“经开队伍”
——中欧班列(新乡号)成长纪实之三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18-09-26 07:44 来源:河南日报

  从一片荒地到超过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场地,建设周期仅为1个月;

  从准备材料到获得铁路总公司审批,拿到集装箱资质只用了半个月;

  把沿线违规建筑等多年“路障”清理干净,耗时不到5天;

  从正式筹备到首列开行,经开区在两个月内,全部达成中欧班列(新乡号)所需开行条件,跑出了一个又一个“经开速度”——就是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开速度”,让中欧班列(新乡号)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从四等火车站开出的国际班列。

  鲜花与荆棘同路,“经开速度”一路走来不寻常。

  阿拉山口“之战”,两天打通“最后一站”

  3月22日,距离原定中欧班列(新乡号)首班开行仅剩6天时间,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了经开区面前:通关清关查验设施还不够完善,不能在货物装车时就完成清关检验手续——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货物即使拉到国境口,也要被卡在“最后一站”。

  “不能让任何因素,成为推迟首班班列开行的‘借口’!”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刘思江说,开通中欧班列(新乡号)的机遇千载难逢,企业“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速则乘机,迟则生变”,经开区等不得!

  但经开区的功能性配套基础设施完全到位,至少还要半年之后,急也解决不了问题,咋办?此路不通,就换一条试试。经过与相关部门沟通、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经开区决定先暂时采取“全国通关一体化”模式,在新乡海关单证申报,阿拉山口海关实施实货验放,同样不影响货物出关。

  全程参与其中的经开区现代服务产业办公室主任代乾告诉记者,3月23日,在新乡市政府的牵头组织下,经开区会同新乡海关、商务部门、检验检疫部门,“组团”赶到阿拉山口市与出入境相关部门全面对接,仅用两天时间,协商解决了信息如何传输、如何检验检疫、如何最便利、最快速放行等问题,赶在首班班列开行之前打通了“最后一站”的通关环节。

  “烈火”锤锻出“真金”,班列开行“练队伍”

  班列开行的两个月筹备期内,阿拉山口“战役”这样考验经开区“战斗力”的事情,经常都在发生。

  刘思江说:“作为开行中欧班列(新乡号)的‘主力军’,经开区面前的问题重重、困难重重,但经开区没有退路、不能退缩,我们把‘敢转争’实践活动当做重要契机,强化担当精神、推动作风转变、争创一流业绩,推进中欧班列开行成了经开区锻炼队伍的‘练兵场’!”

  为服务筹备中欧班列(新乡号)开行,经开区主要领导牵头成立筹备工作专班,对项目谈判、公司组建、场地扩建、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配合支持,协调和督促相关部门完善了场地平整和铁路沿线线路升级改造,购买正面吊等吊装设备,组建项目运营公司,为班列的准时开行奠定了基础。

  针对班列开行,实行“挂图作战”,列出工作台账,明确工作事项、时间节点、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时间细化到天,任务具体到人,确保抓细抓准、落实落地。每天晚上召开小范围碰头会,对当天工作出现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限时整改和优化,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克服困难,多方筹措,千方百计协调1000万元扶持资金,列入专项预算,用于中欧班列(新乡号)运费扶持。

  众人同心,其利断金。商务、财政、工商、土地建设……经开区几乎全员参与,一个个“小队伍”通力协作,经开区这个“大队伍”上下同心,啃掉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用“经开队伍”跑出了“经开速度”。

  提高团队“生产力”,用“高效率”创造“高效益”

  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王景书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团队也是“生产力”,一直以来,经开区都把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

  据了解,经开区压实各级党组织抓党建责任,坚持每季度考核、年度述责评议等制度,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地生根。加强机关党建,引导党员干部围绕中心、尽职尽责,做到机关党组织建设与完成业务工作、建强队伍的深度融合。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全区上下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基本形成。

  精良的队伍出优良的成绩,高效率能创造高效益。经开区招商和项目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城市综合承载力得到新提升,社会民生开创新局面,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经济实力有了新加强,从上到下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新面貌。

  去年以来,经开区成功创建河南省军民整合产业基地通信产业园,成功创建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荣获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优质服务窗口一系列荣誉,“队伍效益”日益凸显。(记者 赵同增 通讯员 刘鸿涛 秦阳)

责任编辑:李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