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成文日期
标  题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与质量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豫政办〔2017〕78号 发布时间 2017年07月05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与
质量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2017〕78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与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7月5日

河南省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与质量提升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进一步深化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省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与质量水平,保障消费品质量安全,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标准引领、协同推进的原则,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为中心,突出标准引领,创新质量供给,大力开展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发展新优势,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引领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1.标准体系基本完善。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调配套,标准供给基本满足我省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消费品和装备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部分优势产品和技术的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产品整体质量水平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消费品和装备产品的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3.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质量风险有效控制,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员工职业素养明显提升。重点领域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稳定在84以上。

  4.品牌培育成效明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品牌建设能力的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企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数量明显增多,知名品牌价值大幅提升,力争实现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争创省长质量奖10家以上,优势领域质量竞争型消费品出口占比居全国前列。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标准引领,提升标准水平。

  1.健全标准体系。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完善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调推进的标准供给方式。整合精简强制性地方标准,优化推荐性地方标准,不断增强政府供给标准与市场需求的黏合度。发展个性定制标准,制定绿色产品标准,健全智能制造标准,完善售后服务标准,优化物流标准。重点围绕食品、纺织服装、现代家居、传统文化产品等消费品和工程装备、电力装备、农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装备制造业,每年制定50项以上地方标准,组建纺织服装、珠宝玉石、建材、电子信息等20个以上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建立健全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责任单位:省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2.提高标准供给水平。规范地方标准管理,提高地方标准研制质量和效率;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严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支持社会团体、学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团体标准,提升标准水平,树立行业标杆,引领技术发展,增加标准供给;支持具有产业集群优势的企业建立企业联盟,制定联盟标准,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责任单位:省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省科协)

  3.推进标准化与科技协同。加强科技、专利、标准一体化研究,在优势领域培育50个以上省级标准创新研究中心,鼓励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融入标准,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加大科技研发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标准研制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机制,引导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以科技创新促进标准升级,提升标准技术水平。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争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积极培育省级技术标准创新企业,提升企业标准创新能力。(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质监局、知识产权局)

  4.推动河南标准走出去。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实施,深入实施主要贸易国标准接轨工程,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以标准为载体,促进食品、工程装备、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优势产业企业走出我省,以“河南标准”走出去带动“河南产品”走出去。支持优势行业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承担国际标委会和全国标委会秘书处工作,增强我省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省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参与研制国际标准20项以上、国家标准100项以上,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专业技术机构达到10个以上。(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质监局、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5.强化标准宣贯实施。强化政策措施与标准的有效衔接,形成协同推动标准实施的工作合力。深入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技术标准创新企业和循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等创建活动,在重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创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区,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标准的推广实施。(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质监局、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强化以质取胜,提升质量水平。

  1.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加强急需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加快国家新能源汽车供能装置质检中心等计量检测平台建设,建立完善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加强家用电器、电子产品、装饰装修材料及儿童用品等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鼓励开展消费品安全、绿色产品认证。提升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等国家级、省级检测中心能力水平,突破检验检测技术瓶颈,提高现场快速、智能识别检测监测能力。(责任单位:省质监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

  2.提升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完善质量技术基础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标准转化、产业发展各环节统筹衔接。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在消费品和装备制造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技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面向社会开展研发服务、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咨询评估、检测分析服务等,提高服务能力。(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质监局)

  3.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突出重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培育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为引导,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节能降耗、品牌建设、检验检测、标准信息传递等手段,加强指导帮扶,做好技术服务工作。贯彻实施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计量、能源、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标准,开展区域质量、行业质量、产品质量提升行动,积极创建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项目)。促进出口提质升级,推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与示范企业创建,提高运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能力,发挥技术性贸易措施倒逼作用,促进企业产品转型升级。形成企业主体、政府主导、部门监督、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提升共治格局。(责任单位:省质监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卫生计生委、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4.提升进口产品质量。严把进口质量关,完善进口消费品闭环监管体系,强化监督抽查与缺陷产品召回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大进口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进口消费品质量安全的认识,引导理性消费,促进消费回流。(责任单位: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州海关、省商务厅)

  5.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在矿山装备、工程装备、输变电装备等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客车、电子信息、食品、服装消费品领域打造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产品、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推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价值评价,培育壮大消费热点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扩大“河南制造”影响力。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争创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实施商标战略,促进商标品牌集约式发展。加大省长质量奖培育、评选和宣传力度,争创中国质量奖。加强品牌推广和保护。讲好品牌故事,传播品牌形象,传递品牌价值。建立健全品牌保护制度,推动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到2020年,培育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240件以上、河南省名牌产品1200个以上、河南老字号120个以上,力争实现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5个以上、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0个以上,创建全国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5个以上、省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0个以上。(责任单位:省质监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工商局、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6.优化质量公共服务。培育标准化、检验检测、品牌建设等新兴质量服务业态,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支持。创新“互联网+质量服务”模式,推进质量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形成全链条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发展。(责任单位:省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三)强化主体责任,发挥企业作用。

  1.弘扬工匠精神。深入开展“创优质量、创高效益、创新技术、创低能耗”劳动竞赛活动,开展岗位练兵,争创质量标兵,树立“中原大工匠”标杆,将“中原大工匠”纳入省长质量奖评选范围,营造尊重技术、推崇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企业把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纳入质量文化建设内容。加强企业内部质量提升,建立工匠工作室,鼓励企业员工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研究新工法、应用新工艺,加快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标准和质量人才队伍,推动质量技术万众创新。(责任单位:省总工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质监局、工商局)

  2.推广精益制造。实施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三品”工程,推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引导企业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积极推广和运用精益制造、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树立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每年选择50家重点消费品和装备产品企业,推广应用中国质量奖和省长质量奖获奖组织的质量管理模式。广泛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攻关、质量改进等活动。鼓励企业实施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等技术改造,提高智能化水平。提高设备产品的性能、功能和工艺水平,促进“河南创造”全产业链升级。(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质监局)

  3.强化主体责任。强化企业质量意识,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提升产品售后服务能力,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全面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公开产品质量承诺,提高标准信息透明度。开展以随机检查、比对评估为主的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事中事后监管,将标准实施情况纳入质量信用记录,探索建立并实施企业标准关键指标排行榜制度,培育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促进企业主动实施高标准、追求高质量,提升质量安全标准水平,推动形成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质量竞争机制。(责任单位:省质监局、工商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4.增强创新能力。建立标准化和质量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标准研制投入,瞄准国际新技术和市场新需求,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发挥标准创新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建立技术标准创新企业评价体系,积极创建标准创新型企业,提升企业标准创新能力,以技术标准创新引领企业质量提升。(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质监局)

  (四)强化质量监管,优化市场环境。

  1.创新质量监管制度。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合并检查、逢检必备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监督检查机制。推进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信息共享,实现“一个标准、一次检验、结果互认、全省通行”。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取消一切不在政府公开清单内的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责任单位:省质监局、卫生计生委、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展改革委)

  2.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建立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在医院、社区、乡镇和学校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有效防范和处置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推广应用物品编码和射频识别等技术手段,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推进缺陷产品召回常态化,把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消费品纳入召回范围。(责任单位:省质监局、工商局、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委、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3.加快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对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社会监督,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支持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开展质量信用评价。探索实现多部门、跨地区质量信用联合奖惩,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环境。(责任单位:省工商局、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质监局)

  4.优化电商消费环境。建立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加大电子商务产品风险监测和监督查处力度。加强跨境电子商务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跨境消费售后维权保障机制。(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工商局、质监局)

  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保护,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和平台,提高企业维权意识,增强应对能力。(责任单位:省知识产权局)

  6.强化消费者维权保护。引导经营者建立赔偿先付、无理由退货等制度。在消费集中的重点场所建立消费争议快速处理“绿色”通道,探索建立消费者诉讼简易处理程序,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扩大公益诉讼主体范围,支持社会中介组织和第三方机构为消费者提供维权援助,降低消费维权成本。(责任单位:省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7.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健全执法协作机制,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深入开展执法打假行动,严查彻办质量违法大案要案。推进质量违法案件信息公开,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震慑力度。(责任单位:省公安厅、农业厅、商务厅、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知识产权局、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三、重点领域

  (一)消费品领域。

  1.食品及相关产品。加大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力度,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规范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加快食品产业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重点围绕低温肉制品、速冻面制品、乳制品、方便食品等冷链食品,饮料、主流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等休闲食品,特色调味品、特色地产品等特色食品和豫烟豫酒等食品产业,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过程关键点控制规范,保障食品安全,推动食品工业产业化发展。重点组织肉制品、面制品、食用油、乳制品、白酒行业企业开展对标及产品品质对比活动,推动产品质量标准提升和产品改进。制定食品相关产品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计划,加大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逐步提升市场准入门槛,及时发布消费预警,遏制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质监局,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2.服装服饰产品。发挥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产品质检中心、纺织服装产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及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坚持新型制造、精品制造、高端制造,围绕郑州女裤女装、安阳婴幼儿针织服装、商丘针织服装、濮阳羽绒制品(服装)、光山县羽绒服(制品)、镇平县毛衫等6个生产基地和郑州、安阳、商丘、周口、南阳、新乡、邓州、滑县、淇县、镇平、光山等11个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集群,培育20家服装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西服、高档色织衬衫、牛仔系列服装、时装、职业装、针织服装、休闲运动装、童装和羽绒服等9大类服装研发生产。优化完善标准体系,研制关键技术标准,提高新型纤维、优质棉麻毛、高端羊绒丝绸皮革等材料质量要求,规范纺织产品防水、防风、保温、抗菌等功能性要求,制造高端精品。依托重点服装龙头企业,加快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形成集服装流行趋势、纺织新材料、流行面料和服装品牌等于一体的设计平台。(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质监局、工商局,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3.现代家居产品。以郑州综合性现代家居产业集群带动原阳、清丰、兰考、浚县、信阳、洛阳等家具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带动家具产业向高端攀升,打造集板材、皮革、布料、五金配件、涂料、胶黏剂、装饰配件、设计检测、包装物流为一体的家具全产业链,发展定制家具、整体厨卫、全屋定制、有文化创意的休闲家具、环保健康儿童家具和具有特殊功能的老年人家具。依托郑州、新乡、民权家电制冷产业集群,构建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制冷剂、保温材料到家电制冷产品为一体的家电制冷产业链条。推动家电制冷产业向绿色、环保、智能方向发展,发展中高端空调冰箱、汽车制冷设备、商超制冷设备、健康厨卫电器、智能小家电等产品,研发智能冰箱、智能空调和智能小家电新产品。进一步完善家电和电子数码产品标准体系,重点推进智能制造标准研究,引导企业加快发展智能家电和电子数码产品制造标准制修订,实现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全覆盖,推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智慧家庭、虚拟现实、物联网等创新技术产品化、专利化、标准化。(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质监局、工商局,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4.智能终端产品。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龙头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链,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智能传感器、储能器件、电子专用材料五类基础产品,聚焦行业应用整体解决方案、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三个重点领域,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营造“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的产业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加快建立地方标准体系,支持团体标准和产业联盟标准发展。选择优势地区、产业园区或集聚区、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智能终端、智能硬件、光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打造行业创新中心或平台,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质监局、工商局,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5.农产品。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着力推进全省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加强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推进集中连片种植,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加快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集成、组装配套和推广普及,提高优质花生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发展优质牧草生产,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着力扩大优质奶牛、肉牛生产规模,提升优质草畜发展水平。调整优化果蔬品种结构,扩大设施种植规模,提升优质林果种植集约节约化水平。建设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开展优质花生标准化示范基地、果蔬作物标准园、中药材生态示范园、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广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责任单位:省农业厅、林业厅、畜牧局、质监局、工商局,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6.汽车产品。坚持以低碳化、智能化、服务化为导向,以创新驱动助推汽车行业产品结构升级。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及应用,优化和完善汽车产业标准体系,在汽车产业率先开展团体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标准试点,建立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支持社会团体、企业发展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标准。依托宇通、日产、海马、奇瑞等企业,扩大中高端客车、乘用车规模,重点巩固大中型客车在国内市场的龙头地位;围绕冷链食品、清洁环保、快递物流产业发展和重点工程项目需求,提升专用汽车产品竞争优势;建立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重点突破高集成度的电池管理系统、电驱动系统、整车控制系统与节能、充电加注、排放与噪音控制、电池回收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整车集成技术,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步伐,建立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并组建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专家库,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安全监管;推动郑汴、许昌、焦作、宛西、邓州、台前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质监局,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7.妇幼及健康养老产品。针对妇幼用品、老年人用品和残疾人用品市场快速发展,积极制定实施个护健康、生物医药、中医养生、康复医疗等领域特殊人群用品的安全要求和功能设计标准,规范特殊人群使用产品的标识、宣传和评价。严格执行儿童玩具、婴儿纸尿裤、婴儿安抚用品、儿童家具、儿童服装鞋帽等儿童用品和中小学生学习用品安全标准,完善质量监管体系,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加快开展妇女用哺育用品、卫生用品、家用美容美发用品、老年人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用品等标准化工作,提升自主品牌的质量水平,推进相关产品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民政厅、质监局、工商局、教育厅、残联,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8.传统文化产品。弘扬中原传统文化,加强对我省非遗民俗、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创意设计、地理标志产品等传统文化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打造知名品牌、增加品牌文化附加值,推动传统文化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围绕钧瓷、汝瓷、牡丹瓷、唐三彩、南阳玉器、绞胎瓷、汴绣、朱仙镇木板年画、棠溪剑、黄河澄泥砚、柳编、麦秆画等特色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和贴近生活的实用工艺品等,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在确保传统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特色的前提下,推进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化,实现规模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以标准化手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重科技在传统文化产品设计、生产、制作中的运用,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文化厅、旅游局、质监局,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二)装备制造领域。

  1.输变电装备。发挥智能电网产业创新联盟、国家中低压输配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电工电子产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全面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装备设计、试验和制造技术,加快推进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网、柔性交直流输变电设备、智能电网用户端电力设备及系统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扩大输变电产品系列和成套优势,提升中原电气谷核心竞争力,建设国际先进的输变电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开展智能电网管理系统及技术标准研制,推动智能电站及其关键设备、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研发微电网关键技术装备、大容量发电机保护断路器、智能组件、非晶带材、高温超导材料等关键部件和材料并实现工程应用。积极承接城市配电、室内电气等组装类电气产品企业转移,推动智能中低压电气产业集群发展。(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2.现代农机装备。大力发展粮食和大宗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加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提升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施肥机械、耕整地机械、苗类移栽机械和畜牧水产品养殖机械等关键总成制造水平,研发无级变速拖拉机、精量复式作业机具、低污染大型自走式施药及收获机械、节水灌溉设备、种子繁育与精细选别加工设备等高端农机产品及制造技术,建设国际先进的农用机械研发生产基地。跨行业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突破智能控制、混合能源动力、自动导航等关键技术,研发高效农用无人机、新型饲料加工、生物质能利用等新型农机装备,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动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整体解决方案。(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农机局,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3.冶金矿山和石油装备。依托国家矿山机械标委会和国家高端矿山重大装备智能化开发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作用,突出智能化、成套化、服务化,突破冶金矿山及石油装备系统集成、自动监控、变频器、智能耦合电液控制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大型煤炭和露天矿综合采掘、新能源装备产业化、智能物流装备制造、矿山智能环保破碎装备、智能化井电配套控制系统,推动大型高效采、选、运、提设备生产,提升高端铸锻件、液压支架、输送机、掘进机、钻机等产品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冶金矿山及石油成套装备研发生产基地。(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4.工程机械装备。依托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盾构机工业性试验平台,突破盾构机刀盘刀具耐磨损、掘进精准导向、可靠性设计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掘进穿江越海隧道、地下管廊等成套化盾构装备,建设国内领先的盾构装备研发生产基地。提升中小型起重机质量水平,研发履带式、全路面起重机和适用于核电、航空航天、港口船舶等大吨位起重机,发展高性能振动搅拌机械、大吨位装载机、大型高等级路面摊铺机、高铁架桥机等,推动工程机械企业向集成供应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5.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速、专用数控机床设备,突破精密轴承磨床制造装备、高性能数控车铣复合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智能专用装备和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增材制造前沿技术和装备。突破关键功能部件、智能数控系统、在线故障诊断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高强度高刚度低应力床身、高速大功率高刚度电主轴、多头高速滚动丝杠、高精度滚动直线导轨及齿轮、阀门等关键部件。巩固轴承技术和产业优势,突破高精密机床轴承精度一致性、保持性等关键技术,推进高速精密重载轴承产业化,建设国内领先的轴承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食品饮料等领域需求,开发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生产加工成套设备,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依托机器人产业联盟,突破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推动从工业机器人单机到成套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的升级。(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6.节能环保装备。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研发力度,重点发展电器电子、秸秆、建筑垃圾、废旧轮胎、工业尾矿(渣)等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装备,研发推广重点行业脱硝、脱硫、除尘等气体有害物控制系统及收集回用装备,突破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垃圾处理、电袋复合除尘、湿式低低温电除尘等技术,研发水处理、土壤修复等技术和装备。加快开发和推广高效节能变压器和电机,突破非晶合金变压器、高效一体化电机、高效节能热处理装备等关键技术,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节能电气研发生产基地。(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环保厅,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7.轨道交通装备。发展地铁、轻轨、城际列车和轨道交通大型施工与养护装备,以及信号系统、监控系统、综合供电自动化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深入开展轨道交通装备造修、和谐型电力机车检修、检测车辆及维修维护设备等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形成配件产品规模化配套能力,主要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质监局,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8.航空装备。研制先进工艺与工装、高端标准件、基础与结构要素等领域的标准,推进航空航天装备高技术、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无人机及其关键部件、航空高精度过滤装置、热交换器、紧固件、流体控制阀等航空机载设备。支持无人机及航空零部件、穆尼飞机零部件、飞行模拟器、电动多旋翼农用植保无人机、无人机弹射装置及无人直升机分布式控制系统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局、农机局、质监局,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省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全省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提升行动,将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提升工作纳入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内容。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消费品和制造业标准质量提升行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要强化责任落实,对目标任务进行科学分解,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内容,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单位:省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二)加强政策扶持。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标准和质量提升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消费品和装备制造领域的质量基础能力提升、质量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标准化研究和示范应用。要充分发挥资金资助的引导作用,建立政府对企事业单位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的资助与奖励制度,促进标准化战略有效实施。加大科技政策的支持力度,对有助于促进优势产业培育、社会进步的技术标准,在科技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和产业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建立企业标准创新、标准研制和标准示范等激励机制,鼓励各类组织积极参加标准化活动。对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示范区、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比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享受出口贸易便利等政策优惠。在政府采购、招投标活动中,纳入有关标准技术条件和质量安全要求。(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质监局)

  (三)注重人才培养。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开设标准化、质量专业课程,加强职业培训,深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提供技能水平评价服务,为标准化、质量管理事业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进一步完善工程技术系列中标准化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评价标准,促使更多高水平的标准化、质量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构建多方参与的培训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和高校、职业学校、标准化与质量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开展校企联合“双轨制”、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加强标准化和质量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实施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育计划,加强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培养,鼓励支持我省专家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领导职务,实施优秀标准化人才海外交流项目。(责任单位: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质监局)

  (四)广泛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主流媒体,充分发挥技术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大标准化和质量知识宣传力度,扩大社会普及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标准化和质量意识,提升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要大力弘扬具有河南特色的先进质量文化,在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企业推广先进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理念。加强标准化和质量知识宣传教育和政策解读,倡导“优标优质优价”和绿色安全健康的理念。加大质量信息公开力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打造“河南标准”,培育“河南品牌”,提升“河南创造”,树立“河南质量”的良好形象。(责任单位: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工业和信息化委、质监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