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0-10-20 17:52 来源:许昌市人民政府

许昌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

  在脱贫攻坚战中,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富一方百姓,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图片为10月2日航拍的雷洞村。 记者 牛书培 摄

  周末,被紫云山环抱的襄城县雷洞村游客纷至,民宿火爆。这个曾经“吃水难、住房难、行路难”的“三难”村,在许昌市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中,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变身”美丽和谐的国家级乡村旅游特色村。

  变化不仅在雷洞村。许昌连年获得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综合考评先进称号,“许昌经验”香飘中原,先后有10多个贫困村成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特色村。

  10月17日是全国第七个扶贫日。许昌市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4.8万户16.55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4.41%下降到0.24%;在全省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中,许昌市连续两年获得“好”等次,在无贫困县的省辖市中排名第一。

  担当——真抓实干,吹响冲锋号

  在禹州市花石镇崛山村,村民党玉珍提起“小赵书记”赞不绝口:“真没想到,这闺女看着柔弱,干扶贫工作却风风火火!”作为许昌市妇联派驻崛山村第一书记,37岁的赵杨发挥派驻单位优势,动员社会扶贫力量,多方筹资打出320米深的“扶贫井”,整修道路3.3公里,引来“扶贫工厂”让大伙儿在家门口无忧就业……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在许昌市,5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834名驻村工作队队员、2084个脱贫责任组组长、2万余名帮扶责任人奔波在一线、穿梭在田间,全力聚焦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必须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不能耽误。今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11次听取脱贫攻坚专题汇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前所未有的工作站位: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总揽全局,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决策落地生根。

  前所未有的组织力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多次深入乡村开展调研,督促指导各级各部门做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市四大班子23名市级领导出战,对脱贫任务较重的镇、村开展实地督促指导,推动工作落实落地;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压实攻坚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措施——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

  “山崦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眼下正值石榴上市的季节,襄城县颍阳镇牛庄村荣仙果蔬种植产业扶贫基地一片忙碌的景象。采摘、装箱、装车……基地里车、人络绎不绝。“我们今年种的突尼斯软籽石榴收成还不错,一亩地产石榴3000斤左右,纯收益在25000元左右。”该基地负责人李富生说,现在,每天都有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十几个人忙着摘石榴,54岁的牛振平就是其中之一。

  牛振平患有四级肢体残疾,生活较为贫困,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在这里摘石榴、除草等,每天有几十元收入,可好。”牛振平笑着说。

  李富生介绍,牛庄村荣仙果蔬种植产业扶贫基地采用“家庭农场+村集体+农户”模式,把果林种植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企业带贫等相结合。村集体把16亩土地以入股的方式投入,年分成1.6万元;基地租赁5户贫困户的6.3亩土地,在全额支付土地租赁款的基础上,每户每年分红500元;有果林管护、除草等工作时,优先使用有劳动能力的2名贫困村民,按工作量每天向每人支付70元左右的报酬,使他们每年平均增加收入5000元左右。

  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是衡量脱贫质量的核心指标。近年来,许昌市把“抓增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运用产业、就业、金融、消费等举措,千方百计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据统计,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591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41元,5年间增长7850元,年均增幅为40.6%。全市剩余贫困人口3946户8728人,有望于年底前全部实现脱贫退出。

  产业兴旺,脱贫有路。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硬抓手”,是实现稳定脱贫的主要依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许昌市抓住产业脱贫,持续做强花木、中药材、烟叶、蜂产品、食用菌、蔬菜、优质小麦、“三粉”等八大特色产业;完善推广“吸收务工、代种代养、订单收购、入股分红和土地流转”5种利益联结机制;利用财政专项资金、集体收入、社会捐赠资金,引导贫困群众参与产业经营,分享产业链条收益。目前,全市培育带贫主体155家,打造旅游扶贫精品线路5条,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54个,带动贫困劳动力19530人增收脱贫。

  保障——聚焦难点,幸福托稳不放松

  “住在这里,有空调、电视、淋浴房,吃饭有保障,四季发衣裳,还有人照料,以前连做梦都不敢想。这都是托了党的好政策的福。”在禹州市无梁镇敬老院,乔军红高兴地说。

  乔军红今年52岁,是无梁镇申家村人。他的父亲乔群虎今年82岁,患有严重的低血压和心脏病。他的母亲赵范今年81岁,患有脑瘤癌症、冠心病。他们都是无劳动能力高龄老人和重大疾病患者。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乔军红在家里修房子时不慎摔伤,导致双腿残疾。

  2016年以来,经禹州市民政部门和无梁镇政府审核,乔军红和父母陆续被认定为低保和兜底保障人员,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低保金、残疾人‘双项’补贴……政府的帮助让我们家迎来了‘春天’,看到了希望。”乔军红说。

  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一直是许昌市救助的重点对象。许昌市出台《许昌市兜底保障“1+6”工作方案》,印发全市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两方式示意图,实施“四院一中心”集中兜和居家分散兜两种兜底模式,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采取试住、试养、体验等方式,提升群众集中兜底入住率;完善居家兜底协议,提升居家兜底质量。

  目前,全市共建立和设置兜底机构186个。其中,敬老院79个、精神病院7个、卫生院(重病救治点)53个、残疾人托养中心(专区)42个、福利院5个,已兜底5187人(“四院一中心”兜底2094人,居家兜底3093人)。

  如何让贫困村的“家底”厚实起来?许昌市出台了《关于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贫困村采用入股分红、资源出租等方式,推动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全市193个贫困村实现了“村村有集体经济、户户有增收项目”。

  “手拉手,一起走。”许昌市结对帮扶淅川县,从推动产业发展、开展劳务合作、加强人才支援、支持基础建设等方面入手,倾情帮扶淅川县“脱贫摘帽”,在全省考评中获得“好”等次。

  市扶贫办相关责任人表示,许昌市将继续坚持精准方略,提升政治站位,聚焦脱贫质量,以稳定增收为目标,以作风转变为保障,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强化问题整改,创新体制机制,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推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李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