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南成为深读黄河的生动课堂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0-10-19 15:58 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中国自古就有游学的传统,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的教育举动被称为世界游学的开端。河南作为世界游学中心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感知中华文明、体验黄河文化的重要目的地。如今,河南正全力打造面向世界的大黄河游学研学体系,让亿万华夏儿女身践黄河、修习古今、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是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筑牢文化旅游强省之魂,实现全球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等目标的重要路径。

  河南拉开“大黄河”研学游学序幕

  杨思敏是洛阳一家中学的初二学生。

  身居古都洛阳,让这个小姑娘“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了各种“泡”博物馆的研学之旅。

  天子驾六博物馆里了解古代的礼仪及殡葬制度……

  白马寺里听妈妈讲悠久的佛教传入历史……

  龙门石窟看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体会绝世的书法艺术……

  几乎每个假期都在各种研学的她,仍然觉得不够:“洛阳如今有‘博物馆之都’的称号,每一座博物馆都是这座城市的璀璨明珠,闪耀着河洛文化的独特魅力,我还是了解得太少太少了。”

  的确如此,河南曾经作为世界游学的中心,拥有的研学资源灿若星河。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近两年提出了全力推进“大黄河”研学游学的目标,将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2019年11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开封召开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

  ——2019年12月6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洛阳市人民政府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启动“大黄河研(游)学旅行”活动,拉开了大黄河研学的序幕;

  ——2020年7月,省文化和旅游厅、教育厅联合在开封举办了“河南省黄河文化研学旅行会议”,部署和全力推进“黄河文化”全域研学旅行;

  ——2020年8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在郑州市举办“大黄河”入境游学体系建设提升培训会议;

  ——2020年9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林州召开河南省红色研学座谈会。

  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一系列具体工作的落实,发挥河南在中华民族文化根魂血脉的核心价值,深度挖掘大黄河研学游学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内涵。

  厚重河南,如何让学生轻松体验?

  研学旅行的蓬勃发展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所引发的全社会积极响应的结果。当前,我省各地不少景区景点博物院等,都成立了专门的研学办公室或者机构。今年十一前夕,河南博物院主展馆新馆重新开放,在主馆东侧,专门腾出了一层楼开辟了“社会教育体验厅”,作为研学基地使用。

  穿过一个流动着文物的水幕电影幕布,走进社会教育体验厅,古代科技体验区、田野考古体验区、文物修复保护观摩区、三维国宝魔墙体验区等几大板块陈列丰富,充满了浓郁的科技感、动漫感。

  据河南博物院负责研学方面工作的梁爽介绍,和在学校上历史课不同的是,研学主要是采取文物讲解和现场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最受欢迎的“国宝守护人”特训班为例,学生开课后,先从形态礼仪培训开始,再去主展馆进行文物讲解。接下来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考古体验、文物修复、文物游戏等环节,老师们将成语故事和文物对应起来讲,着重告诉孩子文物背后的故事。最终,每个孩子都能在展馆流利地给游客讲解一件国宝,体验护宝荣光。

  曾经抱怨博物院不好玩的小朋友,经过五天的特训之后脱胎换骨,家长的微信群里写满了各种“难以置信”。

  “听到小朋友说要去一趟安阳,看一下殷墟和妇好墓,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以前许诺买一套乐高都不愿意去看博物馆的孩子啊!”

  “看到自家孩子在展馆流利地讲解着杜岭方鼎,太自豪!”

  文化不是说教,是沉浸体验。厚重的河南,如何让孩子们接受?博物馆、展览馆里面,少说多做,是个法宝。

  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研学课程设计,同样侧重于通过让孩子动手体验,体验“最早的中国”的文化源头。“我们博物馆安排有专门的研学路线,给学生讲和对成人讲,是不同的内容。”研学负责人张化锦说。

  不只二里头,2019年,洛阳市叫响了“研学洛阳、读懂中国”的口号,洛阳的各大博物馆、研学基地、营地等共开设以培养学生体能、自理、生存适应、动手实践、爱国主义、情感、纪律约束、观察等能力为主要目的研学课程近百项,如小小考古家、非遗研学课程、古法拜师礼、河洛大鼓文化体验、木质拖拉机拼装等课程,很受欢迎。

  在河南的另一个研学中心开封,徜徉在清明上河园,可以体验杂耍、斗鸡等市井民俗、宋风宋韵。园区内开展有军事体验、活字印刷、糖画、手工风筝等课程。每位学生拿到自己的作品,都是满满的骄傲感。同时,开封的古城墙、翰园、河南大学老校区、城市会客厅等,也都是研学的理想承载地。

  安阳市依托红旗渠精神、文字博物馆等资源优势,深耕细作,已成为国内外研学旅游的标杆。编制发行了国内第一本《研学游手册》,成为业界研学手册典范。开展了“红旗渠畔甲骨情”活动、“我与汉字”演讲比赛、红旗渠景区“十个一”主题教育课堂获得师生一致好评。目前,每年有近百万学生到安阳研学旅游,使研学与自然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

  另据了解,信阳新县大别山露营公园,每年接待中小学研学学生近1万人次。芒砀山旅游区每年接待研学人数达10万余人次。

  寻根老家,凝聚浓浓赤子情

  在内地被称为研学的教育形式,在港澳习惯被称为游学。内地通过组织港澳青少年到访,增进其对祖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其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对港澳青少年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围绕港澳游学,各方共同发力。据香港爱游学公司总经理张玉忠介绍,香港每年都推出“薪火相传、万里同心、赤子情中国心”活动,让研学的孩子担当起文化大使的责任。港澳学生来了,看到共享单车,体验微信支付,感受到内地的发展是那么快,能改变某些观念甚至是偏见。

  河南省自2015年牵头成立了“内地游学联盟”至今,成员单位从成立之初7家发展到现在的28家。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作为“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联盟”常设秘书处,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活动,取得积极的成效。五年来境外来豫参加游学活动持续火爆,已成为河南省对外文化旅游推广地主阵地之一。截至2019年年底,通过各种渠道来豫入境游学人员达20万人次。

  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立足落实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程,切实提升大黄河入境游学体系品质,深入调研和分析河南省黄河文化资源现状和实际,开展了入境游学话语表达体系规范、主题活动课程设计规范、从业人员队伍素养与道德规范、基地营地服务规范、游学风险安全管理条例、游学质量评价等标准化建设工作,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围绕需求做文章,今年春天,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对港澳学生赴内地游学的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港澳学生最熟悉的河南城市是洛阳,对安阳的殷墟汉字文化和济源的愚公移山文化较为关注。少林寺、太行大峡谷、灵宝函谷关、小浪底水库和殷墟拥有较高知名度。功夫、非遗、诗词、文字起源、大遗址等线路主题受欢迎度高。

  在游学活动的组织中,港澳学生强调要加强内地学生与港澳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强化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和增强相互之间的友谊显得十分重要。

  调查信息对我省针对港澳的研学线路产品,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10月9日-11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洛阳召开“大黄河”入境游学体系产品创新推进会,探讨游学线路,共商游学大计。

  “黄河文化的向心力主要在华人圈,根在黄河,是非常有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河南以此切题,很有意义。”我省知名考古专家、黄河文化专家孙英民在授课中表示。

  “入境游现在这种基本停滞状态下,大家都在围绕国内游市场做业务,河南还在积极布局,苦练内功,是非常有远见的。”上海锦江旅游日本中心总经理张琦如此评价。

  做考古线路、名人线路等,河南资源优渥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研学旅游要让人们尤其是青年在游历的过程中,能够真正读懂当地赋存的丰厚文化。河南文旅资源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用黄河文化专家孙英民的话来说,就是“黄河文化就是百科全书,华夏文明,河洛为中,祖根老家在此,元典文化在此,诸子百家在此,诗词戏剧文化在此,信手拈来就是很好的研学线路。”

  “从实践经验来看,河南成为全国研学中心是有优渥条件的。”北京世纪明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倪爱东表示。比如以洛阳铲为切入口的文化考古研学线路、汝瓷钧瓷在内的研学瓷器线路、杜甫白居易韩愈苏东坡等一批名人为吸引力的诗词之旅,少林寺陈家沟为基地的功夫线路,丰富之极。

  在研学专家的建议中,不约而同提到河南灿若星河的历史名人。以名人为链接,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黄帝、颛顼、帝喾、周公、老子、墨子、鬼谷子、张仲景、曹操、关羽、竹林七贤、花木兰、玄奘、武则天、杜甫、韩愈、刘禹锡、李商隐、欧阳修、包拯等灿若星辰的名人巨匠,都是讲好黄河故事的最佳载体。

  进工厂实习、下农村当农夫 研学道路还很宽阔

  研学做什么?一方面是感知历史文化,一方面是面向未来。历史文化的主题之外,研学市场对河南在新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等主题也有很大的需求。

  香港爱游学公司总经理张玉忠建议,河南是农业大省,可以开发农业线路,让孩子做小农夫,了解养鱼和种菜的常识,非常好玩。河南又是高铁等交通很发达的地方,可以开发工业研学线路,让学生看盾构机等装备,看大国重器。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实践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薛保红认为,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最佳方式就是游学、研学。未来,要构建研学游学大格局。不只是博物馆,每个工厂单位,都应该有研学导师。研学、游学教育责任,全民有责。

  研学营地需求旺盛

  夜幕降临,洛阳的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更显宁静。“品”字形的廊院式空间布局,还原隋唐时期盛行的住宅廊院式布局,让营地和周围的洛阳博物馆等建筑浑然一体。负责人余勇介绍,营地内可同时为120名学员提供研学配套服务,是洛阳市目前功能最为完善、设施最为先进的综合性研学营地,成为“研学洛阳、读懂中国”的理想之地。

  在河南,像这样的研学营地基地正在蓬勃发展。红旗渠、新县、开封,都在加紧建设中。

  “研学团队有大团,一次就有几百人,目前酒店的这样接待布局,是不适配的。”倪爱东说,美国有15000多个营地、俄罗斯有55000多个国家营地、日本也有2万个营地,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缺口。

  研学营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引起了更多相关机构的关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核心素养教育研究院郑州分院院长王亚娇介绍,研究院计划在河南打造一个研学中心,研学课程要对标学校教材,以大黄河为例,将水治理和物理、化学、生物都有关系,帮助学生提升成绩、增长见识。

  研学导师极其短缺

  疫情加上自驾游等业务形态的崛起,造成导游大批失业,但研学市场的迅速崛起,造成了老师的短缺。很遗憾的是,导游却又不能很快转行做研学导师。因为研学导师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导游、讲解,属于教育+旅游的职业形态,因此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旅游学等多项知识储备。

  以红旗渠研学为例,倪爱东说,研学导师不但要讲红旗渠的伟大建设进程,更要引导学生与学科结合起来,向深度挖掘。如根据地理地貌,当地为什么缺水?引水的过程中,如何要防备渗透的问题?如何改变了当地生态?在红旗渠的建造过程中,如何团结作战,发挥团队精神?通过研学,将气象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各个教学要素融入进去。

  据悉,桂林旅游学院、华南师大等30多所大学里已开设研学导师专业。“目前,我们的研学导师年薪在8万元至10万元,收入还是不错的。”倪爱东说。

  大学里培训的科班研学导师毕竟是少数,目前河南还在加强培训,力争让各个博物馆、景区有一支专业队伍,把讲解员变成导师,就地取材,为研学提供专业支撑和人才保障。

  临黄河而知中国。河南段的黄河是中华文化元典产生之地,更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根魂和精神家园。“下一步,我们将打造一批既能体现黄河文化特色,又能展现新时代出彩河南的大黄河研学产品。”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祝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