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原(鹤壁)文博会将于10月16日至19日
在市朝歌文化园举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0-09-08 19:19 来源:鹤壁市人民政府

  展馆划分为六大区域,打造“云上文博”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办展,还将举办5项主题活动……9月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商务厅、鹤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于10月16日至19日在市朝歌文化园举行。

  中原(鹤壁)文博会创办于2014年,迄今已连续举办六届。参展范围除了全省各省辖市、示范区以外,还有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外6个城市以及北京、广东、湖南、陕西、新疆等10多个省区市和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前六届文博会累计吸引参展企业7200多家,直接交易额23亿多元,观展人数达480万人次。特别是去年举办的第六届文博会,观展人数达117万人次,现场交易额达6.09亿元。可以说,文博会已成为展示中原文化、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中原(鹤壁)文博会创办以来,规模不断扩大,辐射范围越来越广。本届文博会主办单位规格更高、展会定位更清晰、数字化水平更显现、交易功能更突出、展会服务更贴心、线上活动更丰富。

  打造“云上文博”平台

  线上线下同步办展会

  本届文博会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结合疫情防控和展会行业发展趋势,高质量打造了“云上文博”平台,与京东云深入合作,搭建虚拟展馆,同步展出参会商品,线上线下同步办展。

  此外,本届文博会还开设了官方新媒体账号,文博会举办期间将多账号、多平台联动,全程直播,同时链接文博会官方电商平台“中原文博商城”,客商和群众可实现线上逛文博,直播看展品、买产品。

  展馆分六大区域

  “交易”成关键词

  本届文博会以打造文化创意产品交易平台为目标,重点突出交易功能,在展馆规划的6个区域中,“交易”成为关键词。

  博览交易主题区。以展览交易、项目展示、供求对接为主,集中展示交易具有浓厚中原地区特色的文化创意项目和产品,主要由4个方面的展馆组成:一是沿黄河九省区文创产品交易馆,以“我的黄河我的家”为主题,展示交易黄河沿线九省区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二是文化产品交易馆,以城市主题交易展区的形式,集中展示交易河南省各省辖市、示范区,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外6个城市等地特色文化投融资项目及文创产品;三是重点企业馆,规划了保利文化集团、省文投集团等重点文化企业交易展馆;四是为专业采购商和参展商设立的新品订货区,提供全方位专业商务服务。

  传统工艺精品交易区。集中展示交易优秀传统文化产品,重点交易手工编制品、玉石雕刻精品、刺绣精品等民间传统手工艺产品。同时,展示交易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及衍生品,邀请手工艺大师现场献艺。

  特色文创精品交易区。邀请知名创意机构和文创领域重点企业,集中展示交易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生活美学产品、跨界融合产品、工艺创新产品。同时,邀请高校设计类院系师生展示设计作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艺术精品交易区。重点展示交易文化特色艺术精品,包括书画、水彩、版画和雕塑等,规划有中部六省精品联展以及大芬村油画、工艺美术大师作品交易区等。

  沉浸式光影互动体验和网红打卡地。展示“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创意”等互动体验项目,结合面向青年群体的文创产品,打造集科技、文化、娱乐、艺术于一体的互动体验产品项目,提供休闲、娱乐、消费、互动体验平台。

  文化惠民市集。以户外市集形式设立的公众参与区域,本着创意生活化、产品大众化、价格合理化、携带方便化原则,展示交易文化精品和工艺名品。

  五项主题活动

  内容精彩纷呈

  本届文博会还将组织第六届“中国诗河·鹤壁”诗歌大赛、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文创产业研讨会、省文化产业项目对接会、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交流、首届“中原好设计”颁奖五项主题活动。

  为做好全省文化产业项目对接会的筹备工作,省商务厅会同有关部门专门召开会议,安排各市认真筛选高质量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大沟通对接力度,尽快确定合作意向。在对接会上,预计有20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超150亿元。这些项目的签约落地,将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在黄河文化的体现上,本届文博会将以“我的黄河我的家”为主题组织“沿黄九省区文创产品交易展”,届时将重点展示交易黄河沿线九省区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围绕新经济环境下的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等议题,组织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文创产业研讨会,从专业的角度对黄河文化文创产业发展进行深层次探讨。

  在大运河文化的体现上,本届中原文博会设计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展会期间,将邀请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嘉宾实地参观考察大运河浚县段的重要遗址遗迹,就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利用大运河文化进行交流。

责任编辑:李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