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墨重彩绘就周口大地好“丰”景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0-07-17 08:46 来源:周口市人民政府

  太昊伏羲建陈都、炎帝神农播五谷……历史在这里发展,辉煌也由此地而兴。

  周口市素有“豫东粮仓”“中原棉海”“平原林海”“中原港城”之美誉。

  2000年周口撤地设市,周口人民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本着“实干”“创新”“拼搏”的精神,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业供给能力,使周口这座传统农业大市在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转型跨越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林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机械化、集约化的转变;农业经营模式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转变;农业产业化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转变。

  二十年,见证了周口农业农村的蓬勃发展,铸就了周口农业农村的辉煌,绘就出周口这片大地的好“丰”景。

  稳面积提产量 做好中原大粮仓

  初夏时节,风吹麦浪。

  走在黄泛区农场的麦田中,一股小麦清香扑面而来。

  记者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看到,大型机械集团化收割。机器的轰鸣声、麦子的哗哗声、人们的笑声,奏响了丰收的乐章。

  商水县张庄乡的李留福家有3亩麦田,再加上种邻居的10亩,今年他种有13亩小麦。提起麦收,老李感慨万千:“2000年的时候,收割机还没有普及,收麦是传统方式,割麦、运麦、碾麦、扬麦……从收麦到麦粒晾干再到囤里,需要10天时间。在2010年左右,联合收割机慢慢普及。直到这几年,麦收才简单,13亩地的小麦一天就能过‘麦罢’,而且是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装袋、秸秆打碎还田等流程。”

  这些,都是周口市现代化农业的真实写照。

  周口是河南的“粮仓”,201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58.2万亩,总产182.5亿斤,单产886.6斤。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100.3万亩,总产110.3亿斤;秋粮957.9万亩,总产72.2亿斤,粮食总产量稳居全省第一位。今年周口市小麦生产是在异常气候条件和特殊生产环境下进行的,先后克服了暖冬、新冠肺炎疫情、病虫害高发、春季干旱少雨等不利因素影响,立足抗灾夺丰收,确保了全市夏粮生产形势安全向好,全市小麦种植面积992.5万亩,与去年持平略增,总产达到111亿斤,与去年持平略增,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0年以后,周口市小麦单产突破每亩800斤,小麦单产进入中产阶段。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小麦单产一直保持在900斤以上,小麦单产进入中高产阶段。2015年,全市小麦生产实现单产1002斤、总产103.8亿斤,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记录。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全市小麦总产实现了创记录的13连增。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7亿元,实现了农业全面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撤地设市2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周口市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等称号,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多项,鹿邑、太康、沈丘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称号,郸城、商水、淮阳、西华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十强县称号。2011年,太康、商水、淮阳、郸城、鹿邑、沈丘、项城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省20个,周口市占7个)。2012年,粮食生产实现9连增,周口市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太康等8县市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3年,周口市及太康、商水、郸城、鹿邑、淮阳、沈丘、项城、西华被农业部表彰为2013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省26个先进县市)。

  以品质兴农业 “周口味道”出国门

  20年来,周口市农业以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为方向,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任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市逐步形成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油料、无公害农产品、特色林果、优质瓜类、中药材、食用菌、花卉等八大农业生产基地。

  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太康、郸城、淮阳、商水等为主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以淮阳、郸城、商水等为主的优质大豆生产基地,以淮阳、西华、太康、沈丘等为主的优质花生生产基地,以项城、商水、沈丘等为主的优质芝麻生产基地。以扶沟县为中心,辐射带动西华、淮阳、太康发展设施蔬菜,设施蔬菜面积2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达到130个,全市有6个蔬菜供港基地,面积达到8000多亩,形成了粮食、油料、瓜菜、小杂果等四大主导产业。

  撤地设市以后,周口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先后建成8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2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认定省级和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86个,面积25.2万亩,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43个,绿色食品4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扶沟西瓜、扶沟辣椒、淮阳黄花菜、项城白芝麻、黄泛区黄金梨、郸城红薯),获证农产品产地面积达131.8万亩,使“周口味道”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农村改革造就农业大工厂

  自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以来,周口市一些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开始大面积流转土地。县、乡土地流转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崛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力军。

  农民专业合作社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以前的小作坊变成了现在的大工厂,涉农企业经营不断壮大,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以企业为生产经营主体,租赁农户土地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土地由企业直接经营。企业以工业化、产业化的思维和方式组织开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科技、经营管理、开拓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了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直接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省级54家、市级219家,辐射带动全市40%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 18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4个,幅射带动农户35 万户。全市发展农民合作社1984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1家、省级64家、市级221家。全市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达7512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2家、市级193家。

  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20年来,周口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特别是2009年以来,周口市农民科技培训发展最为迅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2006年至2012年,全市认定培训基地75家,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75663人。据统计,阳光工程培训共带动全市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27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8亿元以上,促进了全市劳务经济快速发展。

  2013年,周口市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比如,淮阳县乐万家地保姆合作社王庆伟,2013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截至目前,他流转土地4896亩,农机托管服务10万余亩次,植保施药服务每年达到12万亩次,合作社年盈余近200万元,社员人均社内收入2万余元,辐射周边2万余户近4个乡镇8万多亩土地。他先后获得了“全国种粮大户”“全省种粮大户”“2014年度周口市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2016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科教兴农杰出带头人”。

  科技入户培训助力粮食丰收。2006年至2009年,周口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五个农业科技入户整体推进工作试点市之一。全市每年选派100名市级技术骨干和900名县乡农业科技人员,分别深入到4516个行政村,以小麦、玉米大宗粮食作物为内容,以“农家课堂”“田间课堂”“专家课堂”为培训形式,以“手把手、面对面”为教学方法。通过科技示范户培训和辐射农户的带动,逐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依托,以科技村为示范点,以示范户为纽带,以普通农户为辐射面,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立体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格局。

  一二三产业稳步前行

  “传统的小农经济环境下,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生产经营模式老套,技术难以革新,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撤地设市以来,小农经济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自撤地设市以来,周口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富农之路。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对农业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突出抓了龙头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养、市场开发等几方面的工作,着力解决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不对称、产销组织化偏低等问题。从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效果看,20年来周口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龙头企业迅猛发展。2006年全市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27.5亿元,年销售收入达73亿元;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25亿元,年销售收入75亿元,带动农户100多万户,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23家,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八大链条。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7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293.2亿元。

  近年来,周口市高度重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其作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作出总体部署。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周口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

  以小麦产业为依托,在沈丘县、扶沟县、太康县、淮阳区、商水县开展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目前,周口市农村产业已呈融合发展趋势,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在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已有较好基础。

责任编辑:赵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