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湿地调研行:万类霜天竞自由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0-01-12 07:35 来源:河南日报


  黄河湿地飞鸟翔集。

  万里黄河孟津蓝,清清的黄河水魅力独特。(记者 陈更生 摄

  孟津黄河湿地吸引大批候鸟觅食、栖息。(记者 陈更生 摄

  一条大河,浩浩荡荡。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高质量发展的大棋盘上落下重磅一子。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2019年9月18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迎来了高光时刻和新的方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新年伊始,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总书记对保护母亲河重要指示的伟大意义。河之福,人之福,亦是世间万物之福。从远古走来的黄河,从未像今天这样与人类心心相印,与世间万物惺惺相惜。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们的视线越过立于我省孟津县黄河岸边的宣传牌,在此段黄河特有的蓝宝石般的水面上,鸬鹚、赤麻鸭、豆雁等鸟儿呼朋引伴,这一群,那一伙,或低空盘旋,或嬉戏玩闹,或闲庭信步,远远望去,真像水面上跳动着的一串串音符,写下一首和谐相生的黄河协奏曲。

  万木萧瑟已是冬,为何无数鸟儿却不远万里,执着赶赴“黄河之约”?岁末年初,本报黄河湿地采访组沿黄而行,与这些先知先觉的精灵一起,倾听河之声,见证河之变——只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共同的未来。

  惊喜

  “呀,快看,多可爱啊!”在封丘县陈桥镇东湖黄河湿地,记者看到在水中游弋的青头潜鸭时,不禁叫出声来。

  采访之旅,充盈着惊喜。

  第一重惊喜就来自这只小鸭子。不过,千万别小看了它。

  它的身份不普通——全球种群数量不超过1000只。

  它的身世不普通——国内首例经人工辅助孵化出生。

  初见这只青头潜鸭,它正和两只绿头鸭在一片圈起来的水塘里玩耍。头大嘴宽,背褐腹白,长相并不出众。听到动静,它就一个猛子扎下去,水花四溢,瞬间没了踪影。

  “青头潜鸭不仅会飞,比起只能把颈部伸进水中捕食的天鹅、绿头鸭等,它更是游泳健将,能潜到水底觅食。”我省鸟类专家、郑州师范学院自然博物馆馆长李长看教授是采访组一员,他长期对青头潜鸭进行种群监测,眼前的小家伙儿正是他研究孵化的“作品”。

  青头潜鸭胆子极小,一受到惊扰就会弃巢。孵化的鸟蛋就是从一只老鸭丢弃的鸟巢里收集而来的。

  “一开始把孵化任务交给一个鸟园里的火鸡,总担心火鸡个头大把蛋压碎。后来碰巧一只赤麻鸭坐巢,就把它们混进去了。”李长看说。

  去年6月底,两只青头潜鸭雏鸟出壳,李长看不敢再“糊弄”赤麻鸭,赶快把雏鸟拿走喂养。养到120多天,眼看壮实了,又把小鸭送回它们的出生地。

  陈桥东湖湿地负责人刘东洋为两个小家伙儿专门开了“包间”,计划待它们长大后放飞。不想,刚住进的第一天,调皮捣蛋的那只就来了个“胜利大逃亡”。怕留下的孤单,刘东洋从养殖场买了2只绿头鸭和它做伴。

  新生命在倾心呵护下一天天绽放,带给李长看他们满满的惊喜。而在我省境内长达711公里的黄河沿岸,更多的惊喜和感动在不断上演。

  母亲河对河南是厚爱的。

  黄河横亘我省东西,流经28个县(市、区),沿线湿地面积213万亩,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2.67%,黄河无时无刻不在润泽着中原大地。

  “我省黄河湿地位于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湿地中既有峡谷地貌,也有广阔滩涂,所以不但成为候鸟在迁徙途中的‘加油站’,也是许多候鸟南下越冬、北上繁殖的‘终点站’。”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野生动植物与湿地监测站站长王春平介绍,在2016年我省33个水鸟同步调查地中,水鸟数量排名前5位的调查地,黄河沿岸占据4席。

  不仅飞鸟云集,像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黑鹳这样的珍稀野生鸟类更是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翩翩而至,从无到有,由少至多。

  李长看说,动物界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平衡,成活率与生产或产卵的数量成反比。越是大型的高等级动物,每次生产或产卵的数量越少。

  青蛙一次排卵上千粒,大多数鱼类一次产卵数万乃至数百万粒,而青头潜鸭通常每窝产卵7~9枚,黑鹳则是4~5枚,“一旦生活环境遭破坏、食物链断裂或遭遇大肆捕猎,这些大型鸟类的繁衍生息便亮起红灯。”

  因为种群数量少而濒临灭绝,珍稀野生鸟类的每次“惊现”,都触动着人们的神经。

  2012年2月,新乡黄河湿地首次发现濒危物种震旦鸦雀;

  2014年11月,孟州黄河湿地首次现身濒危物种斑头雁;

  2017年1月,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首次监测到4只青头潜鸭,两年后,不仅种群数量扩大为180多只,还监测到成功繁育的过程;

  刚刚过去的2019年,一万多只大天鹅“携家带口”来到三门峡过冬,32只黑鹳飞临孟津黄河湿地……

  省林业局湿地管理处处长卓卫华公布了一组数据,黄河河南段各类保护区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金雕等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3种,也是全国分布大鸨、大天鹅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鸟儿极富灵性,食物丰足了、环境安适了、人为干扰少了,它们才会在南迁途中停靠歇脚;也有候鸟与黄河一见定了终身,就此放下驿动的心,安然成为黄河湿地跃动的风景。

  这些湿地精灵,用飞翔的翅膀来投票,充当着最公正的生态环境评价师。

  守护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是作家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

  经过近20年的接力,封丘县陈桥镇陈桥村党支部书记刘继恩和他的侄子刘东洋,把3000多亩的东湖湿地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紧锁的铁门,绿色的围网,都在向路人默默地说“不”。周围,不时可见蓝底白字的告知牌——“湿地保护核心区,游客止步、禁止垂钓”。

  事实上,这里属于“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而非核心区。

  所谓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除了经批准的科研活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进入;实验区则允许开展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活动。

  “对鸟儿们来说,这里就是它们的核心区!”31岁的刘东洋话音轻细却沉稳。

  2015年,刘继恩的度假村开业,刘东洋从北京回乡帮忙。在近乎原生态的湿地上,3个青头潜鸭的巢被发现。陈桥东湖湿地成为青头潜鸭在河南的第一个繁殖地。

  李长看回忆,他原本建议只在鸟儿的孵化期封闭湿地,孰料刘东洋他们做得更坚决,索性把木栈道截断,核心区彻底成了一个孤岛,“游客进不来,盈利上很受影响,这个保护力度太大了。”

  打开铁门,仿若开启了新世界。

  湖面如镜,外围一圈是深沟,中间是鸟儿们栖息的浅水河滩。一人多高的芦苇荡,生得密密麻麻,肆意散漫。

  不远处,啾啾声、嘎嘎声此起彼伏,回荡于水天之间。细细一瞧,芦苇叶白了,树枝白了。“鸟儿多,粪便就多,这都是它们的‘杰作’。”刘东洋笑得开心。

  4年飞逝,爱鸟成“痴”。为了巡护时不惊扰鸟儿,刘东洋在重要区域布设了摄像头,手机上实时监控,并把监测记录分享给保护区工作人员和鸟类专家。

  “鸟类是大自然的天使。喜爱它们,守护它们,就像喜爱和守护自己的家人一样。”刘东洋说。

  陈桥东湖湿地40多公里外的长垣市,有一群自称“鸨卫者”的鸟类保卫者正在聚会。

  参加“黄河湿地大鸨保护行动经验成果分享会”的,有众多的鸟类保护志愿者,来自我省长垣、兰考、封丘以及山东菏泽、东明等地。

  “‘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的理念,正在黄河沿岸落地生根,深入人心。”长垣绿色未来环保协会负责人宋克明守护候鸟20多年,在他的经验里,保护鸟类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团队的力量远远不够。

  黄河进入长垣境内,用一个个写意的“东摇西摆”,在豫鲁交会处冲刷出近百公里的滩涂。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数万只候鸟来此越冬,却也招来了猖獗的盗猎分子。

  鸟儿聪明啊,它们能跨越千山万水,每年迁徙到固定的越冬地,其依赖的定向飞行系统至今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鸟儿又笨得让人心疼,在夜晚强光灯照射之下,它们一下子呆了蒙了,任凭猎狗和盗猎者摆布。

  李海洋是山东菏泽的一名公安干警,也是鲁西南猛禽救护中心负责人。“以前,盗猎分子很猖狂,晚上的河滩里,探照灯的光像流星一样,一晚上有十多拨盗猎者投毒、网捕、围猎。”他说得痛心。

  在宋克明倡议下,豫鲁两省志愿者组成反盗猎联盟,与林业部门、森林公安一起出动,对盗猎分子形成夹击之势。

  “嘘——轻点儿,是大鸨!”顺着李长看指的方向,数百米外,30多只体态丰腴的大鸟,悠闲地在长垣黄河岸边的田野里踱步。忽然,它们展开宽大的翅膀腾空而起,太阳为鸟群镀上一层金边,如梦似幻。

  “太幸运了!大鸨东方亚种全球数量只有1500只左右,河南有300只左右,你们一下子就看到了十分之一。”李长看笑言。

  大鸨是从《诗经》中飞来的“明星”,也是当今世界上能飞起来的最重鸟类。“一只也不能少”,是志愿者们对弥足珍贵的大鸨许下的承诺。

  数年前一个冬日,宋克明接到线索,山东境内的黄河滩有中毒的大雁。他立即带领志愿者赶到现场,发现周围几公里的田地里,被撒满了毒玉米粒。更令人揪心的是,不远处就是一群大鸨的栖息地。

  不容过多思量,河南、山东两地的志愿者们使出“土”办法,一边用人、用车驱赶大鸨不要落地啄食,一边排成一排,弯下腰细心捡拾毒玉米粒,竟然捡拾了20多天!“大鸨的家一定是最安全的家!”宋克明说。

  行进在黄河沿岸,不时可见农田里飘扬的驱鸟带,一闪一闪地反光。志愿者王永昌解释,很多鸟儿爱啄食农田里的瓜果,为了消解农民对鸟儿的敌意,他们专门购买驱鸟带送给群众。

  在中牟县狼城岗镇候鸟聚集区,不仅有郑州市森林公安局候鸟保护巡护队24小时巡逻,林业部门还在滩区流转数千亩土地种植冬小麦和油菜,供大鸨、灰鹤、大雁等鸟类尽情享用。

  最近5年,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护的鸟类,年均比以往增加2倍多,而救护线索大都为群众提供。救护中心主任李万林说,一方面是来河南的鸟多了,另一方面是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了,爱鸟护鸟意识在心里扎根了。

  大河息壤,鸟儿还家。

  共生

  人们常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在孟津段,浊黄的河水却因小浪底水库和西霞院水库上下游蓄水的“合力”,变得晶莹透澈,水天一色,恰似湛蓝的海水,当地人自豪地称之为“万里黄河孟津蓝”。

  黄河孟津段自古以来就是水草丰美之地,李白曾在这里留下“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的赞叹。

  正午时分,曾经“八百诸侯会盟津”的孟津县会盟镇,一场别有生趣的“会盟”正在一处黄河生态治理区上演,成百上千只鸟儿驻扎在河中浅滩之上,唧唧喳喳,咕咕嘎嘎,热闹得很。

  站在最前面、阵容最庞大的是赤麻鸭、绿头鸭和斑嘴鸭,它们身后,一群黝黑的鸬鹚正摊开翅膀晾晒羽毛,灰色的苍鹭混迹其中,旁边体形大点的是豆雁,远处的岛上一只白鹭孑然而立——吃饱喝足的鸟儿们进入了“午休”时间。

  “这样的‘会盟’场面,每天都很壮观!”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马朝红感叹。

  此地没人说得上具体地名,曾几何时,远近的人都称之为“采砂场”。

  数年前,这里也曾经有过别样的“热闹”——2家采砂场、73条抽砂船、12条生产线,机器轰鸣着,人群喧闹着,河水混浊着,鸟儿却早跑了。

  “砂场清退时,还留有几十万立方米砂石,堆得有三四层楼高,用60吨的大卡车不分白天黑夜运了28天。”马朝红说。

  清退了1.1万亩砂场,湿地只有保“湿”才能生机常在。通过退地还湿、生态补水、栽种绿植,让河流自然流淌、河岸自然呼吸、河滩自然消落,这里不但重现了水系成线、沼泽成片、芦苇连天的“湿”情画意,还将打造一个功能完备的科普教育基地,让生态文明的果实共享,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

  孟津县居民赵军民一家三口,经常沿着大堤绿道骑行数公里,到黄河湿地观鸟,“湿地这么美,鸟儿这么可爱,心情一下子就随着鸟儿飞起来了。”赵军民告诉记者,他参加过县里举行的观鸟赛,大家的热情可高了,每发现一种鸟,就像遇上多年不见的好朋友,高兴得不得了。

  沙隐绿现,人去鸟来。

  目前,我省在沿黄区域已建立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财政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先后在沿黄各市新建湿地公园8处,保护湿地面积17.2万亩。通过推进湿地保护立法、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行动、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升。

  北临黄河的郑州市惠济区,也曾经是采砂场、小作坊、农家乐、渔家乐的聚集地。

  “区里成立了黄河滩区综合整治指挥部,抽调沿黄4个镇办及环保、国土、林业、河务、公安等部门200余人,实行挂牌作业、联合执法,合力攻坚。”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惠济区管理站站长王宏亮说,指挥部就设在黄河边的一间帐篷里,每天早上例会一开完,各组人马直接奔赴“战场”,“这样的会一开就是三年,大伙儿也在寒冬酷暑中奋战了三年。”

  采访组驱车行驶在惠济区黄河岸边,替换过去那些纷乱无序旧模样的,是由无尽的防护林筑起的漫长堤岸。王宏亮说,一到夏天树木浓密得根本“看不透”有多远,处处游人如织,满满欢声笑语。

  以退为进,人水和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省抢抓重大战略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国家规划纲要,高起点进行谋划实施。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河南省会城市的郑州,未来将建设1200平方公里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正在编制的概念性规划强调,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同时实现,相互转换。

  新乡市加快推进沿黄生态带建设,对总长约170公里的沿黄区域进行整体设计,规划了11个花木特色生态小镇、383个美丽乡村、32个绿色农林生态产业博览园、12个绿色加工园区。

  省级层面上,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发改委正在谋划黄河河南段中游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工程,研究申建黄河公园、建设黄河生态廊道、推动沿黄滩区居民外迁、调整滩区耕地种植结构、建设自然博物馆等具体举措。

  “鸟儿不会主动争福利、要待遇,能够拿出什么样的‘颜值担当’,完全靠我们人类的自觉和自省。”李长看说,鸟儿来此不易,它们是一个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灵动标杆,想把“候鸟”变成“留鸟”,更需付出努力。

  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2019年最后一天的黄昏时分,采访组在洛阳市吉利区黄河岸边一处观景台,和当地群众一起饱览万鸟归巢的盛景。豆雁、鸬鹚、白琵鹭们迎着夕阳,不断在空中变换着“一”字、“人”字的队形,鸟鸣声声,婉转悠长,万类霜天竞自由,仿佛在与人们交流着对幸福的感悟。

  黄河在歌唱,鸟儿在歌唱,我们在歌唱。听,好一首生机盎然的黄河大合唱!

  记者手记

  冬季到黄河看飞鸟、看湿地,看到了更多惊喜,收获了更多希冀。

  黄河岸边,蒹葭苍苍,这里有飞鸟齐翔的盛景,有守护者无私无畏的付出,有年复一年持续整治,最终沙隐绿现、人水和谐的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之后,沿岸干部群众谋划长远,干在当下,让黄河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们对珍稀鸟类的呼唤和期盼,实际上反映出对良好生态环境这一基本公共产品供应的渴望。

  湿地好像“晴雨表”,飞鸟如同“温度计”,湿地的温润程度、鸟类的数量多寡,映射着一个区域生态价值的高低。保护黄河,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给鸟类自由,就是给人类自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好互动,也在改造着人们的主观世界,提升文明素养和道德境界,使生态文明的价值外溢,从而获得更高更大更多的自由,谓之万类霜天竞自由。(记者 董林 张学文 王映 陈慧)

责任编辑:李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